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刘志林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289-2291
目的:比较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与颈白线正中入路行甲状腺再次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24例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采用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的手术方式,对照组采用颈白线正中入路的手术方式,分析两组手术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一侧次全切、双侧次全切、一侧全切、双侧全切、一侧次全切+一侧全切五种手术方式在两组患者中都有实施,两组手术方式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P>0.05);观察组手术总时间、显露甲状腺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t=13.357、4.489、18.364、7.294,均P<0.01)。结论在甲状腺患者行再次手术时采用经胸锁乳突肌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解剖层次,有利于减少手术损伤,对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甲状腺手术切口位置高,术后瘢痕明显,美容效果差。带状肌横断位置高,术后影响颈部活动,巨大甲状腺暴露不充分,需打断胸锁乳突肌,创伤大。上靠下离处理甲状腺血管易引起神经损伤。胸骨切迹上引流易引起吞咽不适等缺点。为此,我们从切口位置,皮肤及颈阔肌的处理,带状肌的处理及甲状腺的暴露,甲状腺血管的处理,引流技术,切口缝合等技术进行了改进。2007年8月至2012年7月采用新技术进行甲状腺各类手术112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陆续有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行甲状腺手术之报道。我科于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对 45例单侧甲状腺肿瘤患者采用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行患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术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45例 ,男 7例 ,女 38例 ,年龄 15~ 6 7岁 ,平均 34 .2岁 ,病史 15 d~ 6 a。均为单侧甲状腺肿 ,B超检查肿瘤均限于一侧叶内 ,大小 1.2 cm× 0 .8cm~ 4.5 cm× 3.8cm,均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行患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术 ,术后病理报告 :单纯囊肿 3例 ,腺瘤 35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 4例 ,乳头状腺癌 2例 ,滤泡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锁乳突肌双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乳突区、锁骨上双切口行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胸锁乳突肌单切口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各项目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头部倾斜、颈部运动、面部不对称、肌柱丧失和外侧束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瘢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81,P<0.05)。结论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双切口术治疗先天性急性斜颈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患儿采用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松解术,4例患儿采用胸锁乳突肌延长术,使胸锁乳突肌充分松解,直致颈部旋转活动不再受限,能维持过度矫正位,术后采用牵引、侧卧式训练方法.结果 36例经1~5年随访,优30例,占83%;良4例,占11.4%;可1例,占2.8%;差1例,占2.8%;优良率94.4%.效果较好.结论 1~4岁为先天性肌性斜颈最佳手术年龄,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松解术可作为首选术式,而5岁以上的患儿,应选择胸锁乳突肌延长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患儿采用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松解术,4例患儿采用胸锁乳突肌延长术,使胸锁乳突肌充分松解,直致颈部旋转活动不再受限,能维持过度矫正位,术后采用牵引、侧卧式训练方法.结果 36例经1~5年随访,优30例,占83%;良4例,占11.4%;可1例,占2.8%;差1例,占2.8%;优良率94.4%.效果较好.结论 1~4岁为先天性肌性斜颈最佳手术年龄,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松解术可作为首选术式,而5岁以上的患儿,应选择胸锁乳突肌延长术.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颈清扫术切口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切口的改良,减轻术后瘢痕挛缩,改善颈部外观。方法改良颈清扫术的切口为颈部弧形切口,以胸骨上凹上方两横指为最低点,沿皮纹行弧形切口,患侧达斜方肌前缘,健侧达胸锁乳突肌前缘。如为双侧颈清扫则两侧均达斜方肌前缘。结果7例患者行单侧颈清扫术,5例患者行双侧颈清扫术,术后随访患者切口均呈线状愈合,与颈部皮纹一致,未出现瘢痕挛缩及颈部畸形。结论甲状腺癌颈清扫术的颈部弧形改良切口,可在保证颈清扫彻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轻瘢痕挛缩,保证颈部外形的美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了甲状腺患者再次手术时入路方法的选择。方法选取1994年至2008年经我院治疗的20例甲状腺患者,分析产生原因,并对再次手术入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再次甲状腺手术中,6例患者手术入路选择双颈阔肌下胸锁乳突肌的内侧,5例患者手术入路选择颈阔肌下正中,5例患者手术入路选择单侧颈阔肌下胸锁乳突肌的内侧,4例患者手术选择颈阔肌下经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间侧。结论对甲状腺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时,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手术出血、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及误切甲状腺帝腺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的10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53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均由同一组医生施术。观察记录麻醉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麻醉效果比对照组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浅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较局部浸润麻醉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6年10月共收治颈段食管癌6例,均采用非开胸、颈腹双切口、食管内翻拨脱术,左颈部咽或食管-胃吻合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就该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式特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8岁。全组病理检查均为鳞癌,病灶部位均位于颈段食管,CT检查无纵隔淋巴结转移。1.2 手术方法:取仰卧位,相当于剑突垂直线处垫一软枕,颈部作弧形切口,分离皮瓣,切断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胸骨端,将双侧胸锁乳突肌向两侧牵拉,切断左肩胛舌骨肌,循脊柱前面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剥离颈段食管、肿瘤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入路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颈椎前入路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单纯全麻组,每组各为40例。A组患者用0.375%的罗哌卡因10mL,行手术侧单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待效果确定后再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静脉麻醉诱导注射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0.5mg/kg,插入适宜的钢丝加强形气管导管,麻醉机行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分离颈椎骨膜、术毕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观察两组患者的芬太尼用药量、麻醉复苏时间及术后1hVAS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切皮和分离颈椎骨膜时,A组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B组,A组芬太尼用药量比B组少,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缩短,术后1hVAS疼痛评分,A组平均分为4.3,B组平均分为7.2,A组患者术后疼痛比B组轻。结论全麻加单侧颈丛神经阻滞在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茎突综合征的诊断及两种手术方式的的疗效比较。方法:可随访病例14例15侧,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1例,可在扁桃体窝后触摸到骨刺样物10例,不能触到的4例。均据临床症状及X线或CT扫描证实茎突过长而确诊为茎突综合征;主要症状有咽部疼痛、咽部异物感、转颈或低颌时异物感变明显、失眠等。手术方式,①口咽径路:1例在气管插管下全麻,5例局麻;截出茎突最长3.2cm,最短1.0cm,平均2.0cm。②颈外径路:1例在气管插管下全麻,7例局麻;截出茎突最长3.6cm,最短1.6cm,平均2.4cm。结果: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相关症状均能渐进性消失,但术后患者在局部疼痛、讲话、吞咽、发热、手术时间的对比上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茎突综合征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术后患者在局部疼痛、讲话、吞咽、截出茎突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对比上,颈外径路茎突截短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留置尿管对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对择期胸科手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时间进行了对比研究,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前导尿组,全身麻醉后导尿组。麻醉前导尿组均在麻醉前15min留置尿管,麻醉后导尿组均在气管插管后留置尿管。结果全麻组导尿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舒适度较对照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后导尿能缓解导尿的不适,为手术患者留置尿管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4.
谢芳  王坤  马强  刘康俊  单宏杰  马骖 《安徽医药》2024,28(5):925-928
目的 探讨侧颈低领切口入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宿州市立医院甲状腺肿瘤病人80例,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侧颈区低领切口入路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颈前低领切口中间入路甲状腺切除术。比较两组各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嗓音和美容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第3天血清钙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3.82±0.43)分比(5.55±0.50)分]及围手术期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7.5%比3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嗓音满意度及美容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经侧颈低领切口入路,可以减缓术后颈前不适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切口隐蔽,病人术后嗓音满意度及美容满意度高,可行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颈浅丛阻滞复合全凭七氟烷吸入维持气管内全麻和单纯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颈浅丛阻滞复合全凭七氟烷吸入维持气管内全麻,B组采用单纯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A组在全麻前行颈浅丛阻滞,在常规麻醉诱导插管后,麻醉维持A组用2%~3%七氟烷吸入,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并复合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诱导前后MAP、HR无明显差异,A组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A组较B组明显缩短(P<0.01);B组术后疼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颈浅丛阻滞复合全凭七氟烷吸入维持气管内全麻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苏醒快速,并可减轻术后疼痛,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胸腔镜手术需要相对静止、充分清晰的术野,施行泄露测试时需要调整气道压力,因此通常在全身麻醉插入双腔管实施单肺通气下进行手术.与气管插管全麻相比,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镜手术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但是具有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术后苏醒迅速、手术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因此,近年随着麻醉和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镇静药物和麻醉手术耗材的优化发展,非气管插管麻醉逐渐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本文将对非气管插管胸腔镜手术的发展简史、麻醉选择、围术期相关麻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72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组和传统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组,其中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组30例,传统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颈部感觉及切口满意程度.结果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组比传统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组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疼痛评分轻、住院时间短,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传统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组患者出现颈部感觉异常、吞咽困难程度较重,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后切口满意度评分较高,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疼痛较轻、切口美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卫生院近4年收治的9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阴囊水肿、伤口疼痛、住院日数、复发的情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符合微创手术原则,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甲状腺手术时零肌松气管插管全麻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案,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常规使用肌松药,B组单次给予肌松药,C组不使用肌松药。分别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的MAP、HR数值。评价插管条件,观察并记录清醒、拔管的时间,随访麻醉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效果满意,不使用肌松药的患者苏醒更快,循环更稳定,麻醉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甲状腺手术而言,零肌松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病变的临床手术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行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行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甲状腺切除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23±3.2)mL、(4.8±0.6)d,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效果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相比,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美容满意度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