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相同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核磁共振(MRI)诊断,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磁共振脊髓造影(MRM)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方式结果。结果 46例患者中共有106个突出椎间盘,L_(1-2)15个、L_(2-3)19个、L_(3-4)35个、L_(4-5)17个、L_(5-1)20个,均为椎管内型,游离型16个、椎间孔型15个、旁中央型45个、中央型30个,观察组在椎间孔型、旁中央型的灵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影像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诊断价值较高,MRM可作为常规MRI诊断的有效补充,可有效提高椎间孔型和旁中央型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在腰间盘诊断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方法:该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共收治腰间盘突出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方式为磁共振脊髓造影诊断方法,对照组诊断方式为常规核磁共振诊断方法,将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腰间盘突出治疗中的特点。结果:在54例患者中所检查到142个突出椎间盘,椎间孔型22个、中央型40个、旁中央型52个、游离型28个,在检查过程中,观察组中所采用的磁共振脊髓造影法对于对照组中所采用的常规磁共振法在椎间孔型、旁中央型判断中灵敏度占有优势,两组腰间盘突出诊断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临床腰间盘出突出的诊断过程中,磁共振脊髓造影诊断方法更加具有应用价值,其诊断结果更为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椎管水成像(MRM)对诊断椎管疾病的价值.方法 对33例椎管病变的常规MRI检查及MRM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 MRM显示正常椎管造影7例,硬膜外病变10例,髓外硬膜下病变9例,髓内病变2例,神经管闭合不全2例,椎间盘突出3例.结论 MRM是可靠的、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可代替常规X线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与常规扫描序列相结合可显著地提高椎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MR椎管水成像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磁共振脊髓造影(MRM)形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MRM检查并观测其形态,分析形态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M形态呈现多种表现,腹面缺损程度与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严重程度相关(P<0.01),但充盈缺损程度与疼痛程度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MRM检查安全、无X线损伤,是常规MRI的有效补充,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较好的“造影”图像和更多的空间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CT与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价值。方法:脊髓造影44例,手术探查椎间隙55个;CT检查90例,手术探查椎间隙134个;MRI检查100例,手术探查椎间隙136个,分别计算各种检查与手术探查符合率。结果:脊髓造影符合率81.8%(45/55),CT检查符合率88%(118/134),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率94.9%(129/136)。结论: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率高,且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适宜观察脊髓改变,对有条件者应尽量作MRI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62例,对其进行常规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检查,然后观察和对比两者的诊断率。结果:162例患者椎间盘突出共207个,其中核磁共振的确诊率为98.1%;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的诊断率为100.0%。两者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病情诊断率较高且具有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和MRI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中验证的12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的脊髓造影及MRI影像资料,以术中诊断为金标准。用χ2检验评价脊髓造影和MRI对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诊断的差异。结果脊髓造影和MRI在诊断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脊髓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9.33%,MRI为84.47%,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MRI敏感度优于脊髓造影,在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脊髓造影检查要优于MRI,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造影和MRI在诊断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有各自优点,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应根据不同疾病合理选择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对其进行常规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检查,然后观察和对比两者的诊断率。结果核磁共振的确诊率为98.9%;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的诊断率为100.0%。两者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病情诊断率较高且具有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强  黄民锋 《广西医学》2010,32(11):1334-133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MRM形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腰椎MRM检查并观测其形态,分析形态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M形态呈现多种表现,腹面缺损程度与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严重程度有关(P〈0.01),但充盈缺损程度与腰部疼痛程度无关(P〉0.05);神经根鞘袖内脑脊液缺损程度与神经根疼痛程度有关(P〈0.05)。结论MRM较MRI或CT能更真实地反映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状态,与临床症状体征较一致,是CT或MRI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脊髓造影和造影后CT(CTM)二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价值及不足之处。方法:对临床疑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2例患者进行了正位,侧位,斜位和过伸过屈位脊髓造影,造影后进行了CTM检查。结果: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造影与手术符合率为91.6%,CTM诊断符合率为97.2%,结论:脊髓造影仍是公认的诊断腰椎间突出症的常用方法,有较高的手术符合率,而CTM可纠正脊髓造影L5-S1椎间突出可能造成的假阴性,二者联合使用可减少漏诊,提高诊断准确率,是腰椎赣肋突出症确诊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与G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市正骨医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对比MRI和CT检查结果。结果 CT查结果诊断率为95.75%,MRI检查结果诊断率为100%,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都能有效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但MRI检查诊断率高于CT检查,临床诊断价值更高,值得在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清  王岩  孟繁琪  曹贵平  高雄伟 《中外医疗》2009,28(22):159-159
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脊柱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快速高级自旋回波.重T2WI及脂肪抑制技术对300例病人检查行磁共振椎管水成像。结果MRM显示正常25例,异常275例,清楚显示原发病变与邻近脊髓腔,脊髓、神经根的相关关系。结论MRM具有无创伤,无辐射,速度快,不需对比剂,患者易接受的特点。MRM与常规MRI图像结合可获得全面、客观的病变信息,MRM图像可取代X线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脊柱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快速高级自旋回波、重T2WI及脂肪抑制技术对300例病人检查行磁共振椎管水成像.结果 M R M显示正常25例、异常275例,清楚显示原发病变与邻近脊髓腔、脊髓、神经根的相关关系.结论 MRM具有无创伤、无辐射、速度快,不需对比剂,患者易接受的特点.MRM与常规MRI图像结合可获得全面、客观的病变信息,MRM图像可取代X线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4年3月31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前多模态 MRI影像资料,包括常规磁共振成像(常规 MR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1 H-MRS),以探讨多模态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前列腺癌常规 MRI T2 WI癌灶呈低信号结节,多位于外周带,动态增强检查癌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速升速降型(III型),DWI检查癌灶弥散明显受限,MRS表现为(Cre +Cho)值明显增高,Cit值明显降低。结论多模态MRI对前列腺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曹磊  王非 《大家健康》2015,(5):71-7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62例,对其进行常规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检查,然后观察和对比两者的诊断率。结果:162例患者椎间盘突出共207个,其中核磁共振的确诊率为98.1%;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的诊断率为100.0%。两者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病情诊断率较高且具有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脊髓 损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脊髓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急性脊髓损伤患者16例均在遭受外伤72 h内行常规磁共振(MRI)和DWI检查(1.5T MR),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ssh-EPI-DWI)技术。结果:16例患者中,6例常规MRI阴性(未见明确异常征象),10例常规MRI阳性,阳性均显示为脊髓局灶性异常信号。阳性组按照损伤程度和DWI表现不同分为2型。(1)水肿型: 7例,病灶以水肿为主,DWI呈不同程度高信号;(2)混合型∶3例,病灶混合出血与水肿,DWI呈混杂信号。损伤部位较邻近正常部位ADC值有明显减低(t=-7.719, P<0.01)。结论:ssh-EPI-DWI在脊髓外伤的超早期诊断、了解脊髓传导功能的完整性和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脊髓造影在腰椎病中的应用杨文彬罗克玲(广西来宾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来宾县546100)关键词腰椎病;脊髓造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病,应用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做影像诊断,快速简便,但在基层医院设备简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不同角度脊髓造影的诊断意义,提高脊髓造影的符合率。方法:对106例患者的脊髓造影正、侧、斜位像分别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定性诊断中,脊髓造影正、侧、斜位像灵敏度分别为86.4%、83.3%和91.2%,特异度分别为66.7%、17.2%和80.0%。对73例手术证实为旁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定位诊断中,正位像符合率为41.0%(30例),斜位像符合率为84.9%(62例)。结论:斜位像对诊断旁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髋关节盂唇撕裂的3.0T髋关节磁共振造影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结果。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髋关节盂唇撕裂的30例患者,均予以常规MRI与磁共振髋关节造影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常规MRI检查诊断准确率为100.0%,磁共振髋关节造影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7%,组间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盂唇撕裂的3.0T髋关节磁共振造影与常规MRI诊断准确率均比较好,当患者不能接受磁共振髋关节造影有创检查时,可进行常规MRI检查,该检查技术更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20.
椎间盘突出可发生于脊柱的任何部位,多见于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其中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约占90%),脊髓造影、CT及MRI对其诊断有很大的优越性,而超声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也可做为其他检查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