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病因及FISH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9例自然流产绒毛,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选用13、16、18、21、22和X、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进行检测,同时对这609例绒毛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FISH检测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609例中,异常267例,异常率为43.84%,其中非整倍体异常243例,占91.01%。结论 1.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FISH技术能快速准确的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的异常。2.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与孕妇年龄相关,高龄孕妇较非高龄孕妇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畸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流产病因及评估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8、x和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13、21染色体单一序列探针,对58例自然流产绒毛标本同时进行FISH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FISH技术异常核型检出率24.1±O.12%,高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15.5%);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2例FISH探针计划检测外的异常核型46,xx,Ddel(2)(q21)和47,xx,+16.结论FISH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运用,可为临床流产病因的探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流产病因及评估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在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18、X和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 13、2 1染色体单一序列探针 ,对 5 8例自然流产绒毛标本同时进行FISH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FISH技术异常核型检出率 2 4 1± 0 12 % ,高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 (15 5 % )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 2例FISH探针计划检测外的异常核型 4 6 ,XX ,del(2 ) (q2 1)和 4 7,XX , 16。结论 FISH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 ,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运用 ,可为临床流产病因的探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与自然流产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539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数目异常检查及其与患者的年龄、流产次数之间的联系。结果539例流产绒毛标本中,共检测出133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其中常染色体三体最多,共计81例(60.9%);性染色体数目异常22例(16.5%);多倍体30例(22.5%);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正常年龄组和高龄组之间的比较,高龄组异常发生率高;而流产次数3次及3次以上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29.5%)高于流产次数为2次及2次以下者(20.3%)。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胚胎停育流产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常染色体三体为主;胚胎停育与孕妇年龄有关;对于流产次数3次及3次以上的流产患者,建议检查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SA)胚胎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与孕妇年龄的关系。方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357例早期自然流产胚胎进行染色体数目的检测,并分析早期自然流产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孕妇年龄,妊娠周数及流产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所检测流产胚胎组织样本中有184例胚胎存在染色体数目异常,异常发生率为51.54%(184/357)。多数是常染色体三体数目异常,其中常染色体三体中以16号染色体的三体最为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且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流产次数以及流产胎儿的孕周(大于或小于10w)与染色体数目异常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胚胎早期自然流产最主要的原因,非整倍体尤其是常染色体三体是最常见的异常核型,且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风险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快速检测稽留流产者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3,16,18,21,22,X和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对512例稽留流产者绒毛组织进行FISH检测,同时了解稽留流产者绒毛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患者年龄和流产次数的差异。结果 512例标本FISH检测全部成功,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231例(45.12%)。其中24例13-三体、68例16-三体、11例18-三体、16例21-三体、50例22-三体、15例X单体、31例三倍体、11例四倍体和5例其他异常嵌合情况。孕妇既往自然流产次数、孕妇年龄与染色体数目异常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稽留流产的重要原因,FISH技术可以快速检测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为病因诊断和再生育的优生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月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13、21和16、22和18、X、Y三组染色体探针,对45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或胎儿组织标本进行FISH检测。结果共检出染色体异常25例,异常率为55.6%。异常类型有三体型14例、多倍体型8例、单体型2例及性染色体缺失型1例。结论FISH技术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出流产组织染色体数目畸变,其应用可以为自然流产夫妇遗传咨询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诊断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ISH技术对78例孕早期流产绒毛组织进行13/16/18/21/22/X/Y染色体检测分析。结果 78例流产绒毛FISH检测结果中,共发现16例异常,异常核型检出率20.5%,其中发现三倍体4例;16三体4例;21三体5例;22三体3例。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孕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因素,FISH技术可以快速地检测出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SA)胚胎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与孕妇年龄的关系。方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357例早期自然流产胚胎进行染色体数目的检测,并分析早期自然流产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孕妇年龄,妊娠周数及流产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所检测流产胚胎样本中有184例胚胎存在染色体数目异常,异常发生率为51.54%(184/357)。多数是常染色体三体数目异常,其中常染色体三体中以16号染色体的三体最为常见。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发生率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且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流产次数以及阶段的流产(大于或小于10周)与染色体数目异常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胚胎早期自然流产最主要的原因,非整倍体尤其是常染色体三体是最常见的异常核型,且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风险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早期流产及孕早期胚胎停育的绒毛组织,分析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情况。方法应用FISH方法,对不明原因早期流产及孕早期胚胎停育的368份绒毛组织进行检测分析,观察上述样本中13、16、18、21、22、X以及Y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结果 211例绒毛组织存在13、16、18、21、22、X、Y染色体数目异常,占总检测例数的57.3%;非整倍体异常132例,占36%;检出男性胚胎146例,女性胚胎221例;16-三体42例,占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的42.9%。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4例,占异常染色体样本的21.7%;其中X0 27例,占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79.4%。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孕早期胚胎停育及自然流产发生的主要遗传学因素。女性胚胎的自然流产数远大于男性胚胎。孕早期自然流产或胚胎停育的绒毛组织中16号染色体三倍体发生率最高。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孕早期停育的胚胎及流产组织,但无法检测探针覆盖区域以外的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用于早期难免流产绒毛间期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20例我院住院难免流产病人的流产绒毛进行5条染色体(21、13、18、X和Y)的快速检测。结果被检测的20例样本中,用FISH检测,均获得诊断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FISH检测结果中有8例异常,异常率为40%,其中XO是难免流产中胚胎中最多的异常。结论应用FISH技术检测未培养绒毛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具有快速,简便,使用样本量少等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检测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深入探讨复发性流产遗传学病因及NGS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整群抽样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的甘肃及青海两所省级医院的99例初次自然流产患者及165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胚胎或绒毛组织进行NGS技术检测,分析胚胎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结果,探讨复发性流产与自然流产组织因病情、流产次数、年龄、孕周等因素造成的染色体异常差异。结果与初次自然流产患者相比,复发性流产患者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率(36.4%versus 44.4%)及结构异常率(6.8%versus 10.2%)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自然流产与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组织三倍体发生均以22、16号染色体多见,单倍体以X染色体单体多见,但两者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顺位有差异。两种流产方式在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方面,均以染色体结构缺失为主,染色体结构重复次之。孕妇年龄越大,流产次数越少,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S技术对遗传因素造成的高龄流产及复发性流产查因均适用,可作为流产组织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补充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进行传统的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两种方法的检测,对其结果分析,为临床早期自然流产查明原因,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对下次妊娠进行指导。方法对197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同时进行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197例绒毛细胞培养成功179例,失败18例,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核型有79例。197例绒毛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试验成功的有194例,其中3例无信号,检出13、16、18、21、22和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有75例。结论胚胎的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数目异常为主要类型。我院用这两种方法同时对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进行检测,两种技术各有优势,两者结合后,大大提高了异常核型的检出。在流产查因中,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会大大提高诊断效率,为临床医生指导患者下次妊娠提供更好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与细胞学对照,研究FISH对于唐氏征筛查高危患者产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国产FISH探针,平行细胞染色体分析进行1637名唐氏征筛查高危孕妇的产前诊断。主要检测21,13,18,X和Y染色体。结果 1637例产前诊断病历,共检出非整倍体异常核型33例,FISH检测与细胞染色体分析结果一致。唐筛高危合并高龄易发生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应用于唐氏征筛查高危孕妇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ISH技术在检测自然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100例早期妊娠自然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数目检测,部分病例同时行常规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100例绒毛标本FISH检测成功率100%,染色体数目异常42例,检出率42.00%。23例标本同时细胞培养,培养成功率91.30%(21/23),核型分析异常染色体比率61.91%(13/21),其中非整倍体占84.61%(11/13)。FISH检测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吻合率100%,漏诊率23.08%(3/13)。结论 FISH技术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诊断快速、对标本要求低等优势,但漏诊率较高,建议条件许可者核型分析和FISH检测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探讨传统的细胞培养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对89例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同时进行传统细胞遗传学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89例绒毛细胞培养成功59例,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25例,结构异常3例,嵌合体3例;89例FISH实验成功率100%,检出13、16、18、21、22和性染色体数目异常29例。结论胎儿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其中数目异常是最主要的类型,流产绒毛染色体分析和FISH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各有优势,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率,在流产查因、产前诊断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高通量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技术探讨孕妇自然流产组织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90例稽留流产的孕妇,对其行流产组织取样,采用NGS技术对流产组织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variants,CNVs)检测,对其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和比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90例流产组织均成功得到检测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90例稽留流产的病例(包括绒毛组织66例和胎儿脐带根部组织24例),流产绒毛组织66例中,检测出染色体异常44例(66.67%),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34例(占染色体异常的77.27%),染色体嵌合体异常6例(占染色体异常的13.64%),CNV异常9例(占染色体异常的20.45%);中晚孕期胎死宫内引产后取脐带根部组织24例中,检测出染色体异常9例(41.67%),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7例(占染色体异常的77.78%),CNV异常2例(占染色体异常的22.22%);11例CNV异常的病例中,均检测到10Mb以下的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这些微缺失和微重复的片段均包含与胎儿结构畸形、发育异常、智障、心脏缺陷、骨骼肾脏畸形、特殊面容、肌张力下降、认知障碍、自闭症等相关的致病性CNVs。结论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应用NGS检测技术,不但检测成功率高,还能检测出传统核型技术无法检测到的亚显微结构的染色体异常,可提高疾病诊断率,为患者再次妊娠提供很好的遗传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用于产前诊断绒毛间期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我院计划生育门诊人工流产的53例40-84天的流产绒毛进行5条染色体(21、13、18、X和Y)的快速检测。同时,将绒毛接种、培养,进行常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作为FISH检测结果的对照。结果被检测的53例样本中,用FISH检测,均获得诊断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而常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则只有51例获得诊断结果,有2例未培养成功,检测成功率为96.23%(51/53)。FISH检测结果与常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有2例不相符合,结果符合率为96.08%(49/51)。结论应用FISH技术检测未培养绒毛间期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具有快速,简便,使用样本量少等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384例孕8~12周的孕妇绒毛,同时将绒毛标本进行FISH检测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384例绒毛标本FISH检测均得出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FISH检测共检出54例阳性结果,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4.1%。384例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中364例检测出结果,12例污染,8例无原因细胞不贴壁生长,检测成功率为94.8%。364例检出结果中异常核型检出59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5.4%。结论 FISH检测绒毛标本具有快速、简便等优势,但只能检出非整倍体和嵌合体,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常规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操作技术要求高,培养时间长,但是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即能检出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又能检出染色体结构畸变。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为评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中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应用FISH技术检测105例自然流产绒毛或胎儿肌肉组织的13、21、18、X、Y染色体的数目,结果显示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样本为45例,占其中42.86%;数目异常率大于60%的样本为39例;数目异常率介于10%-60%的样本为6例,其中早期流产组织中染色体异常的为29例,占64.44%;常见的数目异常类型为常染色体三体和X单体。与传统的制备染色体技术相比,FISH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稳定性高等特点,可以为查明流产原因提供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