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兰杰  朱焱  焦传家  蒋红梅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0):1520-1523
了解贵阳市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现况及其与常见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法 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及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整群分层随机抽取的贵阳市5所高校1 1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贵阳市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95% CI)为34.37%(31.60%~37.14%).在生活事件总体评分及各因子分上,抑郁情绪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无抑郁情绪学生(P值均<0.01);抑郁得分与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rs=0.325,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专业满意度、父母婚姻状况、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对自己专业满意是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OR=0.542);父母再婚是抑郁情绪危险因素(OR=2.313);生活事件中,负性人际关系事件(OR=1.361),负性健康适应事件(OR=1.653)与其他负性事件(OR=1.773)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贵阳市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较高.应针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2.
医学院学生焦虑、抑郁、孤独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院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以及孤独之间的关系,并探求情绪对于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孤独量表》以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浙江省某医学院的21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结果性别、年级以及专业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事件、情绪以及应对方式均有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状况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不同的生活事件导致学生不同的情绪水平;不同情绪水平的学生倾向于不同的应对方式;最后,我们还得到了生活事件对于不同情绪的回归方程。结论医学院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其各自的成因和特点,医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这些成因和特点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加强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中文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上海市普通初级中学3 648名初中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别测量其抑郁情绪及生活事件情况.采用x2检验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研究对象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人数846人,检出率为23.2%.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24,P<0.0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其他、健康适应、受惩罚、丧失6个因子均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0.54,0.51,0.41,0.40,0.26,P值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受惩罚、丧失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0,-0.08),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9,0.26,0.04,0.22)(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存在正相关关系,生活事件的部分因子对中学生抑郁情绪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小琴  张进辅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2):1510-1511
目的 探讨师范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并检验应对方式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对方式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重庆市2所师范院校的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师范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4.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熟应对与生活事件、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不成熟应对与生活事件、抑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抑郁情绪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46%.结论 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不良抑郁情绪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纵向中介模型探究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中介变量时,睡眠时型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情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2022年3月(T1)和10月(T2),以慕尼黑睡眠时型问卷(MCT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为调查工具,对四川眉山某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1 251名中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共收集到2个时点的睡眠时型、应激性生活事件、抑郁情绪数据。结果 在T1时青少年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2.5%,在T2时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7.0%;在同一时间点,睡眠时型、应激性生活事件以及抑郁情绪之间均呈正相关(r=0.06~0.69,P值均<0.05)。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早期的睡眠时型可以预测后期的抑郁情绪(β=0.53,P<0.05),早期的抑郁情绪也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睡眠时型(β=0.01,P<0.01);纵向中介模型分析表明,T1睡眠时型不仅可以直接影响T2抑郁情绪(直接效应值为1.421,95%CI=0.985~1.858),还可以通过T2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中介作用影响T2抑郁情绪(间接效应值为1.268,95%C...  相似文献   

6.
生活事件对孕妇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事件对孕妇情绪的影响,为孕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方便抽样抽取293例孕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评生活事件量表(LES)对孕妇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妇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5.5%、8.2%,生活事件总分为(223.18±129.30)分,负性生活事件总分为(79.89±63.80)分。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焦虑显著相关(P<0.01)。结论:孕妇孕期经历的日常生活事件和焦虑、抑郁情绪相关。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帮助孕妇顺利、安全度过妊娠和分娩期。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抽取天水师范学院得到困难补助的大学生126名和一般大学生11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心理防御方式问卷(DSQ)等分别对2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贫困生中抑郁、焦虑症状较为严重,其SDS,SAS的总分和标准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回归分析表明,较多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对缺乏和不成熟防御方式是影响贫困生情绪问题的主要因素.结论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将有助于减轻贫困生的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8.
复原力和生活事件对邯郸高职高专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原力、生活事件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复原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以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邯郸404名高职高专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高专大学生复原力与生活事件、抑郁状态都呈显著负相关(P0.01),生活事件和抑郁状态呈显著正相关(P0.01);复原力显著负向预测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抑郁水平,而生活事件则显著正向预测抑郁水平,复原力和生活事件能够解释抑郁状态总变异的44%;复原力在生活事件与学生抑郁间有显著调节作用。结论可通过提高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复原力水平来缓解生活事件带给学生的不良情绪体验,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抑郁情绪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生抑郁情绪状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改善研究生心理素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抑郁量表(CES-D)对石家庄5所高校751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学习负担重、就业(升学)压力、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考试失败、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人误会或错怪等是研究生承受的主要负性生活事件。相关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系数为0.469(P<0.01)。结论研究生抑郁情绪与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早期正性生活事件与情绪症状的关联。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2所高等院校的4 829名大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童年期积极经历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和层次回归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7.79%、34.11%和10.56%。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均呈正相关(r=0.54、0.57、0.54,P均<0.001),早期正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均呈负相关(r=-0.37、-0.34、-0.34,P均<0.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乘积项对抑郁、焦虑症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5、-0.03,P<0.001、0.05)。结论 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是情绪症状的危险因素,早期正性生活事件能够缓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医学生气质性乐观与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学本科生气质性乐观与抑郁体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改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取某医学院校在校本科生300名,采用生活取向测量问卷(LOT)、抑郁体验问卷(DEQ)、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医学生乐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乐观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乐观维度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0.40,P<0.01),悲观维度与无助性抑郁和内射性抑郁维度显著正相关(r=0.39,0.49,P<0.01);悲观因子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491,P<0.01),乐观因子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0.357,P<0.01)。结论医学生的气质性乐观和抑郁、生活满意度有着密切关系,气质性乐观可能是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其抑郁情绪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西南地区某医科大学的1215名在校大学生,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感知亲密关系质量量表(PRQC)修改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CES-D量表平均得分14.25±9.11分,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4.5%,其中轻、中、重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8.3%、5.4%、0.8%。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无抑郁情绪者(t=14.47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家庭所在地、宿舍亲密度、宿舍信任度、宿舍氛围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P<0.05)。结论 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有影响,高校工作者应重视早期识别抑郁情绪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玉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5):1142-1143,1146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行为抑制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Beck抑郁问卷、Zung氏抑郁自评问卷和行为抑制量表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测查,比较2组在行为抑制量表得分上的差异,并做抑郁与行为抑制量表的相关分析。结果 (1)抑郁情绪组的行为抑制量表中对求助的抑制、对支配的抑制、对自信心的抑制、对拒绝的抑制和对亲密的抑制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对疏远的抑制得分低于对照组,除在拒绝抑制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其他5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2)除了对疏远的抑制维度,抑郁情绪组抑郁得分与行为抑制量表的其他5个维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r=0.28~0.64,P﹤0.05或0.01)。结论行为抑制特征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21名学生作为对象,进行了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和Zung焦虑自评表,Zung抑郁自评表测试。结果表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健康状况自评,生活满意感、有无偏食,慢性病及失眠等六个因素均是焦虑及抑郁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校肥胖大学生抑郁与社会支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校肥胖大学生的抑郁状况,探讨抑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选取171名肥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正常体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抑郁量表(CES-D)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调查对象进行测试。结果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大学生抑郁指数存在差异(P0.01),男性与女性肥胖大学生抑郁指数存在差异(P0.01),女性高于男性;高抑郁和低抑郁肥胖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肥胖大学生抑郁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存在负相关(P0.01)。结论肥胖大学生的抑郁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特别是肥胖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网络欺凌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因果关系及内在发生机制,为有效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提供纵向证据.方法 基于一般压力理论,采用纵向设计,使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自杀意念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北京市和西安市4所高校的558名大学生进行2次追踪测试,建构以抑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交叉滞后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改善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使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西藏大学1 288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对测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被试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平均得分为(5.32±2.94)分,20.5%(264名)睡眠质量差。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6.0%(592名)和24.4%(314名),20.4%(263名)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藏族、吸烟、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抑郁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5,1.80,1.51,1.67,5.60),藏族、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焦虑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2,1.91,10.22)(P值均 < 0.05)。  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存在密切关系。高校心理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尤其要重点关注存在睡眠障碍的个体,从而降低大学生群体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返校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有效的情绪疏导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首批返校的2 697名大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等。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1.8%,焦虑检出率为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男生的1.28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30倍;外向性格(OR=0.62)、中性脾气(OR=0.55)及温和脾气(OR=0.46)、每周体育锻炼次数适中(1~2次:OR=0.73;3~4次:OR=0.65)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负相关;早餐次数较少与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呈正相关。独生子女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风险是非独生子女的1.61倍;因疫情致家庭损失的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风险是无家庭损失的1.45倍;中性脾气(OR=0.67)及温和脾气(OR=0.56)、每周体育锻炼1~2次(OR=0.67)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负相关;从来不吃早餐(OR=2.03)与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首批返校大学生群体抑郁检出率较高。学校应针对有因疫情所致损失经历、独生子女、具有不良早餐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及时开展有效情绪疏解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