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冶  姜素椿 《传染病信息》2005,18(3):126-128
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 haemorrhagic fever),又称为马尔堡病毒病,是一种以突然发病、发热、多脏器损害、出血、休克、皮疹及高病死率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其命名源自1967年秋,当时在西德的马尔堡、法兰克福以及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暴发了一起严重的类似出血热表现的疫情,先后共31人发病,7例死亡,这些患者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科学家们对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Marburgvirus,MBGV)。而感染此种病毒后,引起的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的疾病被称为马尔堡出血热。  相似文献   

2.
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属于“丝状病毒科”家族,它的发现早于埃博拉病毒。在1967年秋,西德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了一种严重出血热,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这些患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科学家们对患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以后,在南非、肯尼亚和津巴布韦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近年来较大的一次流行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人感染,123人死亡。  相似文献   

3.
WHO和我国发出警告:防止马尔堡病毒病传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尔堡病毒病(MVD)是由丝状病毒科马尔堡病毒(MBV)引起的一种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80%~90%,1967年前联邦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因用从乌干达引进的长尾非洲绿猴做实验,接触感染猴的血液和组织发病31人,死亡7人。  相似文献   

4.
“埃博拉”是一种出血热病毒病“埃博拉”是近30年来新发现的出血热病毒病之一。它属于丝状病毒,但迄今还不知道这种病毒的自然载体或中间宿主是谁?是虫媒?是鼠传?尚弄不清楚。但是1967年德国马尔堡实验室已肯定绿猴可携带该病毒,  相似文献   

5.
《传染病信息》2014,(4):I0001-I0002
正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相似文献   

6.
拉沙热是由沙粒病毒属的拉沙病毒(Are-navirus)感染引起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最早报告于50年代,1969年分离出病原,主要流行于非洲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里昂和尼日利亚地区。由野生啮齿类传播于人。从1996年1月至1997年4月,非洲的刚果、马里、塞内加尔、几内亚,特别是塞拉里昂多次流行、暴发,共报道823例,其中153例死亡,病死率为18.6%。由于该病有6~21天的较长潜伏期,去流行区或来自非洲的旅游者有可能潜伏此病,接触者有三个月的传染期,因此有国际影响。现将防治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病毒引起的出血热不是新近才认识的现象,天花和黄热为人们所熟知已有若干世纪。但是,许多其它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只是近30年才了解的。虽然这些病毒常常称之为“新”病毒,但很可能早已“无声无息”存在于动物疫源地多年。Casals 等根据病毒性出血热传播途径加以分类(表1)。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感染(如裂谷燕),或接触病人感染(如拉沙热和马尔堡病)。在缺乏病毒学诊断设备的情况下,依靠临床观察作出确诊极为困难,许多感染的早期症  相似文献   

8.
鲁会军  金宁一  张英 《传染病信息》2007,20(2):97-99,106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BHF)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出血热,病原属丝状病毒,与同科的马尔堡病毒同属高致病性的甲类病毒,但免疫原性不同.EBHF在中非热带雨林地区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已流行了几个世纪,但一直未引起注意,1976年EBHF在非洲苏丹和扎伊尔相继暴发流行,引起了广泛重视,该病毒以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命名为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人类所知最为恐怖、致命病毒之一,同艾滋病病毒相比,它潜伏期短、病死快、病死率高[1-3].  相似文献   

9.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个马尔堡病毒流行区进行两次抗体调查以评估马尔堡出血热的危险因子。进行问卷调查并用酶联免疫吸收试验检测血清样本中的马尔堡特异性抗体。在有 912人参与的一项乡村抗体横断面普查中 ,15人 (2 % )马尔堡IgG抗体阳性。这 15人中有 13人 (87% )是在当地金矿工作的男性。抗体结果阳性相关因子为从事矿工职业(相对危险度 [OR]13 9;95 %可信限 [CI]3 1~ 6 2 1)和接受过注射 (相对危险度 [OR]7 4 ;95 %可信限 [CI]1 6~ 33 2 )。参与一项保健工人目标抗体调查的 10 3人抗体检测均呈阴性。马尔堡病毒原发性传播到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刘学恩  庄辉 《传染病信息》2004,17(3):99-100
继猴痘、SARS、西尼罗病毒之后,美国于2003年7月、9月和10~11月先后发生3次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暴发.最近一次暴发发生在宾夕法尼亚西部匹兹堡市附近地区,截止到11月底,共有946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4人死亡.  相似文献   

11.
猴痘是一种源于非洲的罕见的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1958年Vonmagnus等[1]首次在实验室从猴体内分离出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V),此病主要散在发生于非洲中部和西部热带雨林地区[2].2003年6月美国首次暴发人类猴痘[3],警示对人类具有感染力和致病性的猴痘病毒已从非洲扩散开来,从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男男性接触者(MSM)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及宿主的免疫状态。方法2005年7~12月对招募的MSM进行HIV感染检测,采集阳性感染者的外周血,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并对阳性感染者的免疫状态包括CD4 、CD8 T细胞的数量,以及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在招募的526名MSM中,HIV感染的主要流行亚型为欧美B亚型,1例为CRF01-AE重组亚型,后者主要为异性间HIV感染的流行亚型。HIV感染者中合并HCV或者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17.65%与35.29%,合并感染者的CD4 、CD8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病毒载量明显升高。结论MSM人群中HIV感染者合并STD感染,明显降低宿主免疫系统控制病毒复制的能力,同时存在着MSM人群与其他高危人之间通过性途径相互传播HIV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ZIKA病毒首次于1947年在非洲恒河猴标本分离到,此后于1948年在同一地区采集的非洲伊蚊(Aedes africnus)标本中分离到ZIKA病毒,确定为蚊传病毒。自1948年以来全世界已经在自然界采集的20余种蚊虫(2种按蚊,15种伊蚊,3种库蚊)中分离到ZIKA病毒,且在这些蚊虫中获得ZIKA病毒阳性分离物60余次。与此同时,已经对23种蚊虫开展过人工感染ZIKA病毒的蚊传试验研究,并证实8种(7种伊蚊,1种库蚊)为ZIKA病毒传播媒介。可见ZIKA病毒可以由多种蚊虫携带和传播。目前我国已经在自然界采集的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中分离到ZIKA病毒,但尚未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因此了解国际上有关蚊虫与ZIKA病毒的研究进展对于我国相关研究工作和ZIKA病毒病预防控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83年通过病毒形态学的鉴定,证明了新疆出血热病毒是布尼安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成员。本次通过血清学方法与布尼安病毒属的西姆波组SMB-48株和内罗病毒属的刚果病毒K2/61株的免疫腹水进行比较。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和双抗体夹心抑制ELISA试验进行鉴定的结果,发现新疆出血热病毒与布尼安病毒属的代表毒株SMB-48株没有血清学联系,而与内罗病毒属的刚果病毒有显著的抗原关系。从而证明新疆出血热病毒与布尼安病毒属无关。其抗原性与内罗病毒属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一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在静脉吸毒人群、性乱人群以及正常人群中都呈增长趋势,经血液传播为其重要的感染途径之一.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艾滋病病毒(HIV)具有共同的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途径,HIV/HCV具有较高的感染率,世界范围内,超过4 200万HIV/AIDS感染者中将近50%为HIV/HCV共感染[1].HIV/HCV共感染已经成为AIDS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为了解新疆HIV感染者HCV感染状况以及甲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CV感染的关系,我们对2003年1月~2005年11月来病院就诊的176例经免疫印迹试验(WB)确认的HIV感染者均做甲、乙、丙型肝炎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合并感染者多见.据估计,约33%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在静脉吸毒、经输血和血制品感染者中,该比例甚至高达85%~90%以上[1-2].本文对HIV/HCV合并感染者肝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发生在西非塞拉利昂南部的疑似猴痘病毒感染者进行实验室确诊。 方法 采集疑似感染病人感染后12 d和55 d的血清,利用猴痘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并对病人血清中痘苗病毒IgG、IgM和猴痘病毒IgG抗体进行ELISA检测,并结合其流行病学信息进行诊断结果 实时定量PCR检测该病人感染12 d后血清为猴痘病毒核酸阳性;ELISA检测病人感染后12 d和55 d血清,痘苗病毒IgG、IgM为阳性;猴痘病毒IgG抗体检测均为阳性,且55 d较12 d抗体滴度有4倍升高(3 200/800)。 结论 病人血清的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结合病人的临床特征和野生动物接触史,确诊该病人为猴痘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8.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并非新发传染病, 而2022年却在非洲以外的地区以某种新的方式传播。虽然我国少有猴痘病例的报道, 但病毒无国界, 猴痘病毒持续输入我国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 有必要对猴痘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免疫应答和预防、治疗方式等进行系统回顾, 以期为猴痘疫情的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安徽省既往有偿供血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合并弓形虫感染状况,及其对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影响. 方法 以招募的安徽省既往有偿供血员HIV阳性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弓形虫抗体.同时检测CD4T细胞和血浆病毒载量的水平. 结果 在招募的367例中,合并弓形虫感染者11例,感染率为3.0%,主要存在于CD 4T细胞数量低于200/mm3的感染者中.合并弓形虫感染者的CD 4T细胞数低于HIV单一感染者,而病毒载量则呈相反趋势. 结论 对晚期HIV感染者的管理,在监测CD 4T细胞的同时,应加强监测弓形虫的混合感染,以把握预防用药的合理时机,降低混合感染造成的死亡.  相似文献   

20.
B病毒感染起初流行于猴群中,在某些猴种,如猕猴B病毒的感染率很高(达 80%~90%)。由于猕猴特别是小猕猴作为宠物被人们饲养和玩乐,人猴接触机会增多,造成B病毒传播。据报告,一次非职业性的暴露事故累及24人和8只猕猴。成年猴B病毒的中和抗体血清感染率为 73%~100%。而且猴B病毒感染是终身感染,在此期间病毒可被激活,经口腔和生殖道分泌物排泄病毒,尤其是动物在紧张压力和免疫抑制状态下。人B病毒感染通常由猕猴咬伤或抓伤引起。潜伏期通常为2~5星期,但也有的短到2天。多数记载的B病毒感染发生与猕猴有工作接触的生物化学人员之中。当然也有发生于试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