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蘅 《河南中医》2004,24(8):77-77
中药的服药方法包括服药时间、次数、药量、冷服、热服等。祖国医学对服药时间十分重视,《神农本草经》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下面对常用的服药方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从十枣汤的服药时间谈择时服药的客观性及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历代文献均注重择时服药 择时服药,强调的是不同的方药,不同的病证,应该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服药,而不是百病皆早晚分服。早在《内经》中就有择时服药法的记载,如“于春分之日,日未出时吐之”。御农本草经》亦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易饱满而在夜。”  相似文献   

3.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的方药服用方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特色之一,其服用方法十分讲究,不同病情,不同药物,服法绝不可千篇一律。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服法不当者10例,占无效总数的9.52%。正如徐灵胎所说:“力一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张仲景提倡的服药方法一般是一剂药共煎后分次服,而服药的时间、间隔时间十分讲究。如桂枝汤服法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相似文献   

5.
中药汤剂服用之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如徐灵胎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淡汤剂的服法与同道商榷。 1 服药时间 元代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根据这一  相似文献   

6.
临证辨证处方固属首务,煎药、服药方法亦不容疏虞。外感热病多为解表剂,方剂煎服宜"时时轻扬、频频温服"。时时轻扬之法肇自《内经》,完善于吴鞠通,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又恐病重药轻,取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服法:时时服之,多备少服,中病即止。亦有学者认为药轻病重,贻误病机;温邪秽浊多从口鼻而入,初在上焦;芳香逐秽轻灵之药,久煮则药气耗散,失轻清宣散之效,过煮味厚入中焦矣;药量多则气味浓烈,刺激脾胃,药过重,则过病所,故宜轻扬。吴氏所言"轻扬"乃选药质地、用量、煎服,仅对上焦温病,非所有外感热病;时时服之,既能规避药轻病重,也不会药过病所,正是吴氏心思灵巧之创。仲景桂枝汤服法更为明确:"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轻":不宜久煎,一次服药剂量不宜太大、浓度不宜过浓;趁温多次频服,中病即止。"扬"即表解、表透;"时时"即常常,每时每刻,服药间隔短,连服。器具:砂锅最优器,亦可不锈钢锅替代,不可用铁、铝、铜等器皿;火候与时间:先武火,再文火,芳香性药物,则先煮沸再文火;次数控制:1剂药物,一般2~3次为宜;浸泡与用水:煎煮前需用水浸泡,30~60min为佳,水温25~30℃。外感热病传变迅速,宜打破一日一剂,水煎分两到三次服用习规,不宜超过两天量,随病情变化,跟换方阵,以应病势,热退身凉则弃余药不用,病势不减则加快服药速度,或改法拟方,此即医圣张仲景所言"周时观之"内涵所在。附成人外感、幼儿支气管炎(风寒闭表、痰热内蕴)验案。  相似文献   

7.
汤剂服法是辨证施治重要步骤,对提高服药质量,提升临床疗效,具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因病定剂:依疾病势态发展确定服药剂数,病情轻缓,病势不急,每日一剂;病程较长,不能急攻或药物具有烈性和毒性,易损伤正气,宜两日一剂;病情急重或病势凶猛,须截断扭转,缓和病势,或药剂轻清,不宜久煎,病势又须即时控制,则用同一处方,每日二剂或三剂以截病势;病情复杂,正虚邪实,攻之伤正,补之碍邪,攻补同用,病又难除,可双处方交替使用,既攻邪势,又扶正气。因病定次:病情急、邪势重,需急挫邪势,缓解病情,或药力集中,扭转病势,或轻药不得重用,或峻药慎用,顿服或日一服;病情不急,病势不凶,需药力接续,常日服二、三次;儿科病,起病急,发展快,服药较难,不易达到和维持血药浓度及有效剂量,宜小量多次服;需药物充分接触患处,饮之不及,宜含咽之法。因病定量:平均等量,适用于病情变化小,病势不急;药量渐增,以防不良反应,中病即止;集中服量,急救时立即服用,以求即刻扭转病势;视体质服量,防攻伐太过,损伤正气;试病服量,以防过剂给药;探病服量,以便确定治疗方案,依病严控,以知为度,中病即止,渐增渐减,积累获效。因病定服:病有寒热上下,药有温热寒凉,根据疾病性质、部位,"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胸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相似文献   

8.
《医学源流论》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可见治疗疾病,医生开的方药虽好,若服药方法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疗效。西药服法严格地规定药的剂量、给药时间和次数,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提高治疗效果。而中药服法则是根据天人相应、病情轻重缓急,采用灵活多样的服药方法。现就中药服法规律探讨于下。 1 据天人相应的时辰服法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天地问的一切变化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内经》中早就指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药服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现时对中药服法不很考究,多是空腹日服二次,这对疗效影响很大。而仲景书中非此一法,《伤寒》与《金匮》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工作的指南,故将二书中关于中药服法做一小结,以供中医研究和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伤寒》、《金匮》处方遣药非常考究,服药方法亦非千篇一律,也是以辨证施治思想为主导,依据病证轻重缓急以及疾病性质而异。  相似文献   

10.
服用方法:一般将二、三次煎煮液合匀分二、三次饮用。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散寒药最好是热服,且得汗即停服;有呕吐倾向者,宜小量多次频服;泻下剂得泻下则止。此外,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不同,服法亦有异。病在上的宜饭后服,病在下的宜饭前服。补养药宜在饭前服,助消化和对胃肠道有刺激的宜饭后服。杀虫及泻下药宜空腹(或睡前、晨起服)。  相似文献   

11.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传统剂型之一。前人在煎药、服药的方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也应该吸取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取药1剂用水7杯,微火煎取3杯,去药渣,温服1杯,约半小时再喝热稀粥玉杯以助药力,盖被睡卧,令遍身潮湿出微汗为好。不可令大汗淋漓,如大汗病必不除.如服了第1杯没有出微汗,可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照前法再服1杯。病情较重者,可不分昼夜连续服用.辽汗难出者,可连服3剂。又如大承气汤的煎煮方法:用清水10杯,先煮积实、厚朴,取5杯,去药渣,放人大黄,再煎制2杯时去掉药渣,放…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的煮药服药方法进行了研究.1.在煮药方面:①要因病选用不同溶剂,计有泉水、甘澜水、潦水、浆水、酒、苦酒、蜜7种;②煮药方法要据药掌握,计有同煮、先煮、后下、去滓再煮、麻沸汤渍药5种,并列举适用药物及意义.2.在服药方面:①要据病把握服药次数,计有顿服、日服2次、日服3次、日服多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而服等多种,比较灵活.②要依病选择服药时间,计有定时服、非定时服.3.在服药反应及调护方面:①要观察药后反应以把握用药尺度,计有视大小便变化,以判定邪去或药物所为;用汗吐下药,每中病即止;用乌头、附子,要见冒痹状则止.②注意药后将息,以提高用药效果,饮食上计有借饮食以助药力、服冷食以缓巴豆烈性、为保胃护正3种,不食生冷、腥臊酸辣食品;在起居上要慎起居、避风寒.  相似文献   

13.
服药有法     
《光明中医》2011,(7):1380-1380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须服药于旦。病在骨髓者,须服药于夜。——《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卷下第五  相似文献   

14.
《温病条辨》为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所载方剂204首,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其服药方法对临床亦有指导意义。笔者就其特点辨析如下:l一日H服法(或分二次服法)多用于病势缓慢,不宜速效者。用此法者有五十余方,如治疗“湿热爱自口鼻,由幕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的三香场,其服法是“分二次温服”。2一日三服法(或分三次服法)多用于湿病正邪剧争的中期或极期,此法可使药效迅速发挥,用此法者达七十余方。如治疗“太阴湿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的白虎汤,其服法是“分温三股”。3昼夜四服法多用于病…  相似文献   

15.
一、治疗方法:1.药物的制备:先將露蜂房揀淨撕碎放置鈇鍋中,以文火焙至焦黄(勿炒至焦黑)取出,碾为极細末,用細罗篩过后,裝入瓶內备用。2.服法:每次服一錢,每四小时服一次,一晝夜可服5至6次。每次服用时,以黃酒一兩加热冲服。3.疗程:暫定3天为一个疗程,若服三天有明显进步而未全消者,可再服一个疗程,若連服三天无明显进步者,必有化膿傾向,应考虑手术治疗。4.注意事項:服药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记载的服药方法,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汉代以前的服药经验。虽是口服给药,却对服药时间、次数、服用量的变化、服药后的要求以及再服条件等等进行认真选择,不仅方法丰富多采,而且依证(剂)选法,示人规矩,充分体现了服法是使药物在人体适时发挥最佳效果的重要手段。仲景记载的服药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清·徐灵胎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体会非常深刻。近代时间治疗学的研究证明,一昼夜的不同时间,药物在人体的作用大小颇不一样,因此探索理想的服药时间已引起医学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病位的上下,病性的冷热等等而采取不同的服药方法,以增加疗效,达到预期的效果,试述如下: [顿服]指把一剂药物一次性服完,多用于急性病的治疗。例:葶苈大枣泻肺汤方后:“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再服]指一天二次或分二次服药,与现在所讲的“再服”可以指多次服药不同,例:升麻鳖甲汤方后:“顿服之,老小再  相似文献   

18.
中药汤剂服剂量的正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如《汤液本草》曰:“病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时至今日仍以分服、顿服、频服来表示服药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用药     
《中医药通报》2009,8(1):42-42
医道起于神农之着《本草》,以一药治一病,但一病有数症(统名为病,如疟、痢之类;分名为症,如疟而呕吐、头疼,痢而寒热、胀痛之类)。后之圣人取药之对症者,合几味而成方,故治病必先有药而后有方。方成之后,再审其配合之法,与古何方相似,则云以某方加减。并非医者先有一六味、八味、理中等汤横于胸中,而硬派人服之也。至其辨症用药之法,如有人风、寒、痰、食合而成病,必审其风居几分?寒居几分?痰、食居几分?而药则随其邪之多寡以为增减,或一方不能兼治,则先治其最急者,所以无一味虚设之药,无一分不斟酌之分两也。况医之为道,全在自考,如服我之药而病情不减,或反增重,  相似文献   

20.
汤药是服用中药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服法是1天2次,每天早晚各1次;或一天3次,早、午、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方法还可分为10种:饭前服:病位在下的,如肝肾虚损,肠道疾病或腰以下的疾病,一般应在饭前服,以便使药性容易下达。因这时胃是空的,药服下后能直接与消化道粘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饭后服:病位在上,如心肺胸隔、胃脘以上的病症,一般应在饭后服;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宜在饭后服用,以便使药性上行;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冷服: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冷服。冷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