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顼祺 《山西中医》1989,5(4):49-52
一、治则学说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提出的具体治疗方法。《内经》在治则学说中,主要论述了治则,治法和制方的基本原则,在《索问》的《至真要大论》、《异法方宜论》、《标本病传论》、《阴阳应象大论》和《五常政大论》等篇作了介绍。 (一)治则治法《内经》对于治疗法则,主要提出了三因制宜、标本缓急和正治反治等法则,并根据临床实践相应地论述了各种治法。 1.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时、因地而确定治疗的原则。由于人与自然界密切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华 《河南中医》2006,26(2):10-13
《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经典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内伤杂病治则治法的论述,被誉为医方之经、方书之祖,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临床实践的准绳。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难点、疑点。为进一步规范《金匮要略》治则治法的理论研究,作者从《金匮》一书的基本论点、杂病治则治法的概念、《金匮》治则内容概要、《金匮》治法内容概要四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整体恒动观念、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形神统一等理论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治则治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是仲景学术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内容,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广大。  相似文献   

3.
夏小军 《中医研究》2005,18(10):8-10
<伤寒论>之和法源自<黄帝内经>,包括治则和治法,从治则而言,当属广义,即以调和为主,扶其不足,达到祛邪愈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原则.从治法而言,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广义者,指诸治法中均含有和法之意;其狭义者,专指和解之法,且其和法的治疗作用均较缓和.若要用一种治法来概括八法,似乎以广义的和法来解释则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4.
治法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治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广义的治法还包括了治则。笔者从治法的层次性角度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1治则“则”即是原则,治则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守的普遍适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治则治法谈     
治则治法谈邓铁涛中医临床的核心理论是辨证论治。辨证包涵病因、病机、四诊与辨证。论治包涵治则治法与方药。一般笼统言治法,其实治则与治法二者涵义不同。治法从属于治则,因为治则是对治疗疾病总体上的规律性认识,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则是在这样认识的基...  相似文献   

6.
一、治则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 (一)基本概念:所谓治则,确切地讲,是指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对临床任何疾病的立法、处方、用药均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例如,“治病求本”是治则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强调临床治病必须辨别、寻求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然后再针对病因病机施治。又如“三因制宜”治则,乃是要求治疗任何疾病都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这一  相似文献   

7.
气反治则是针对气反病变而确立的治疗原则.临床诊断疾病时,要正确区分原发病与继发病、原发部位与继发部位,凡属气反病者,可采用气反治则,具体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病在旁中取之等治法.  相似文献   

8.
血虚证是临床常见证候,通过对中医古籍中血虚证相关论述的整理,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舌脉象、治则治法三个方面对血虚证的源流进行考证。总结历代医家对血虚证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同时对血虚证的治则治法进行综述并深入剖析,规范其理法方药体系,明确其临床应用指征,以期拓宽血虚证临床治疗思路,并为血虚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有"年长则求之于腑"的观点,意思是年长者应重视脾胃。据此提出从脾胃论治老年性痴呆,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脾虚精血不充、气血生化乏源、痰浊瘀血内生,应以治病求本、上病下治为治则,补脾健胃、化痰开窍为治法,并拟固本健脑方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则与治法是中医诊疗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研究中医治则与治法可以阐明中医治疗及立法处方用药的理论,并可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是中医界的人们对中医治则与治法的概念有很多认识不统一之处,对治则与治法的相互关系阐述的也较肤浅,因此本篇就中医治则与治法的概念及相互关系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供同道商榷: 治则,是指治疗疾病的总原则,《素问·移精变气篇》原称“治之大则”,它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而对治疗方法的总体要求,故对各科临症治疗的立法及处方用药,都具有决定性指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的治则,是指中医治疗疾病时应该遵循的总原则,是中医理论及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予高度重视,加以认真研究,澄清对治则的种种模糊认识。为此,笔者愿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粗浅认识谈及如下,以求同道指正。一、治则与治法息息相关: 1、治则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治则是指治病的总原则,是中医在临证、立法、处方、用药之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内经》与《伤寒论》中对治则都有着丰富的论述。明·李念莪辑注的《内经知要》一书中,把“治则”列为专章,建国初期出版的一些讲义,皆把治则列于重要的地位。今天呼吁加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名老中医经验更好的传承下去,是目前中医传承的关键。中医传承的是名老中医的具体临床经验背后所蕴含的辨证论治体系,即临床辨证思维。方随法出、法随证立,法指的是治则治法,上承辨证,下启处方用药,处于关键核心环节。笔者研究认为:(1)中医传承的是名老中医临床思维;(2)临床思维具体体现在治则治法中;(3)治则治法有理论源流及体系;(4)特色治则治法源自于独特的病因病机认识;(5)特色治则治法对临床实践有重大指导价值,并能够被后人传承发展。因此提出中医传承应以名老中医特色治则治法传承为核心。  相似文献   

13.
杂病治则是仲景《金匮要略》总论的重要内容 ,它对以后各篇的辨证论治具有纲领性意义。杂病治则在《金匮》第一篇条文有第 1、第 14、第 15和第 17条 (6版教材 ) :即治未病原则 ,虚实异治的原则 ,表里同病、新久同病治分先后缓急的原则和攻与合的原则。如何全面准确领会仲景治则 ?我们常说读仲景原文无字中求之 ,故笔者试对仲景杂病治则内容作以下两点补充 :1 治病求本 ,平调阴阳“治病求本”始出于《内经》 ,经曰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曰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  相似文献   

14.
总结国医大师张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借鉴。笔者通过跟随张琪教授临证学习,收集、整理病例、处方,总结其病因病机、药物作用、治则治法、以及配伍规律,并举典型医案1则,系统介绍张琪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和方法。张琪教授认为稳定型心绞痛病机主要是"痰浊阻滞、心血瘀阻、气机不畅、胸阳不振、心气不足",主要治法为"豁痰宁心、活血化瘀、益气通阳、理气活血",临床治疗应治病求本,祛邪扶正,分清主次,随证应变,所举验案根据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原则,运用通阳祛瘀化痰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张琪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论述合病的治疗要遵循六经病的治疗原则,如太阳病宜发汗外解,少阳病宜用和解之法,阳明病宜用下法。然在遵循六经病的治疗原则的同时,也要重视三阳经各经治法的禁忌,如太阳病禁下法,少阳病禁汗、吐、下法,阳明病禁汗法等,违反治疗原则和禁忌,则易出现变证、坏证,甚至加重病情,危及生命。在遵循相应的治则治法情况下,"临证中当注意症状的主次先后,详审病机,分轻重缓急",从而判断是以哪经病变为主,哪经病变为从,同时要协调相互间的矛盾,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兼顾次要矛盾。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医玄府理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认为"神"在微观上由玄府调控,玄府开阖通利则神明,周围神经功能正常;而玄府闭塞,神机转运失常,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关键。治疗上以开通玄府为原则,从内治法和外治法两方面入手,以恢复神机的正常转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阳虚为本,络病为标"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扶阳学派对中风的认识,将重阳思想及治病求本的理念贯穿其中,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探讨温阳复元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依据所在,旨在为温阳复元方更好地临床推广与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崩漏宜澄源复旧而不宜塞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崩漏症,临床较为多见,其治法有“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则。笔者认为治疗崩漏,要本着辨证求因,治病求本的原则,宜采用相应的治疗法则,而不可妄用塞流一法,强用炭涩止血。若见血止血或虽能止于一时,但终不能痊愈。因炭涩止血,往往瘀不得出,久  相似文献   

19.
以恶性肿瘤及中医药为关键词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近十年临床医家对恶性肿瘤所采取的治则治法。恶性肿瘤总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扶正祛邪,而具体的治法方药各个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体会则各有偏重。恶性肿瘤治则治法的确立应当基于明辨患者的正邪盛衰为前提,并将患者所接受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案纳入考量,以达到个体化、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20.
《内经》在临床确立治则治法时,运用了丰富而合理的论治思想,现归纳如下: 一、治病求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便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其本”,这个“本”字的原义,无疑是指人体的阴阳。对此张志聪有过精当的解释,认为:人体分阴阳,病邪也分阴阳,疾病是由阴阳之邪作用于人体的阴阳,而使人体阴阳发生异常;各种治法与药物也分阴阳,是依据人体的异常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