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于放射治疗计划的CT模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治疗越来越多地使用CT作为诊断设备,治疗计划系统也逐渐使用CT模拟作为治疗前的模拟定位和验证手段。本文介绍了用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CT模拟技术,并将其和传统模拟方法进行了比较,拽出CT模拟具有简便、无胶片化等优点,完全可代替模拟定位机。文章还介绍了CT膜拟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步骤,以及关键技术和定位方法。文章还针对CT模拟的核心问题——数字影像重建技术(DRR)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使用光线跟踪来构造DRR的工程实现方法,该方法可以重建高质量的DRR图像。在结论中,作者也指出了CT模拟技术中需要解决和完善的一些问题,如分辩率和重建效率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在中国前列腺癌中、高危人群中,使用PSMA-PET/CT替代传统医学影像技术(增强CT+骨扫描)进行初诊分期的卫生经济学效益。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探索在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中使用PSMA-PET/CT进行初次临床分期的成本-效用分析研究。本研究采用了决策树模型与马尔科夫模型的结合。通过构建了决策树模型模拟患者在初次诊断分期后的接受不同诊疗方案的人群比例。使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前列腺癌患者在不同诊断技术分期、治疗后,进行长期诊疗的成本及效用,时间跨度为30年。本研究中的PSMA-PET/CT及增强CT+骨扫描的灵敏度、特异性参考了既往大型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所有成本均以人民币(¥)报道,所有健康产出均以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报道。患者支付意愿阈值取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27 725.5元。结果 PSMA-PET/CT较传统医学影像技术的增量成本效益比率为283 827.75元/质量调整寿命年,大于中国患者支付意愿阈值。在灵敏度分析中,我们发现当中国前列腺癌患者人群初诊远处转移比例取下界时,增量成本效益比率为113 979.57元,低于患者支付意愿阈值。结论 PSMA-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探讨双排螺旋CT水造影检查技术诊断结直肠癌的研究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来我院接受双排螺旋CT水造影检查技术的疑似结直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进行临床研究。结果疑似患者中有结直肠癌患者中31例(男18例,女13例),螺旋CT诊断结直肠癌的主要征象是平扫为肠腔内实质性肿块,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及肠腔非对称性狭窄等,增强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分期的总符合率为67.6%。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利用双排螺旋CT水造影检查技术诊断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方舱CT的选址、安装细节、辐射防护以及使用中的消毒等问题进行探究。方法:了解已有的方舱CT产品及其附属配置,探究正投入运行的方舱CT在安装使用和管理上的先进方法和薄弱之处,整理出一套可行的指导方案。结果:从选址、安装到辐射防护人员及CT的防护消毒结合目前相关标准和规定,整理出一套清晰可行的方舱CT安装使用指导方案。结论:方舱CT在新冠疫情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未来方舱CT不仅适用于新冠疫情,同样适用于大型活动现场保障、远程诊疗等医疗场景。?/html>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创新发展,CT灌注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证明,CT灌注成像技术具有科学的技术应用原理,成像十分清晰,为部分疾病的临床确诊提供了极大的技术便利,应用及时十分显著。本文以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为例,着重分析总结了CT灌注成像技术于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后处理技术重建CT值与终板抗压强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常规CT扫描5具小牛腰椎后,利用CT后处理技术重建终板并测量5个标准化测试位点的平均CT值,接着将腰椎分解成30个游离椎体,在骨性终板的标准化测试位点上使用直径5 mm的平底压头,以12 mm/min的速率进行单轴压缩实验,并根据载荷位移曲线确定每个测试位点的失效载荷值以计算抗压强度,使用组内相关系数验证测量结果一致性,应用相关性检验分析重建CT值与终板抗压强度的相关性。结果 小牛椎体测试位点的重建CT值与抗压强度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组内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对应测试位点的重建CT值和抗压强度具有强相关性(r>0.8, P<0.01)。结论 CT后处理技术重建终板CT值与终板抗压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术前评估终板强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治疗计划系统中CT值及图像质量保证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CT扫描时影响CT值的相关务件;讨论不同扫描参数扫描得到的CT重建图像可能产生的误差;对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使用的CT值及图像的质量保证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对Siemens Somatom Plus4螺旋CT设置不同扫描电压和电流,测量Gammex的RMI467体模中不同材料的密度值与CT值关系。测量CT孔径位置以及高密度材料治疗床板可能对CT值产生的影响。测量包含不同浓度造影剂的水溶液的CT值及相应的等效密度,初步对鼻咽癌病人加入造影剂前后的CT图像相对剂量计算的影响进行了估计。扫描一包含空腔的有机玻璃板,改变扫描层厚和螺距,对比ADAC三维治疗计划系统重建的CT图像与真实形态的差别。此外对使用的数字化仪以及打印设备进行了图像输入和输出的检查,检查了系统的文字和图像信息的登记和输出。结果:给出了不同电压和电流下CT值与密度的关系:对造影剂、CT治疗床等相关因素对CT值的影响给出了定量讨论;对有机玻璃模体的扫描结果表明: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和阶梯状伪影的影响,CT图像中显示的空腔形态发生了改变。其他对治疗计划系统非剂量学质量保证措施也在计划系统使用前进行了检查。结论:对于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正确输入密度—CT值是保证剂量计算正确的条件之一;了解CT扫描时可能带来的图像误差可以有效减小靶区勾画的误差;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使用前必须有详细的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技术在骨盆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GE Hispeed ZX/I螺旋CT机对25例骨盆创伤患者进行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0工作站进行MPR、SSD图像重建,并与二维CT(2DCT)及X线平片比较。结果 2DCT、SSD、MPR显示骨盆外伤共48处,MPR和SSD图像能准确显示损伤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结论 MPR、SSD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外伤的有效手段,对骨盆外伤术前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快速成型技术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头颅模型,并探讨其在口腔颌面部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对1例颅骨和口腔颌面部不对称严重畸形的第一、二鳃弓综合症患者使用螺旋CT连续薄层容积扫描,CT数据传至工作站后行三维重建并转换成STL文件格式。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快速成型机制造三维头颅模型,在此模型上直接进行测量,并利用患者健侧下颌骨镜像复制出其患侧下颌。结果根据CT数据制作的三维模型能立体、精确地显示颅面三维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模型与真实个体之间总体误差可以控制在0.02~0.53mm。通过镜像复制出患侧下颌骨模型。为准确了解畸形情况、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计划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结论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颅骨镜像实体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应用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进行颌面骨骨折诊断治疗的应用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对2011年以来我医院所收治的55例颌面骨骨折患者为例,同时所有的患者均已使用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扫描与其相应配套处理手段探析,如曲面重建技术以及平面重建法。结果在利用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对55例患者进行扫描之后发现,CT影像资料只呈现出75处发生骨折,通过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与CRP、MPR相互结合探讨发现,骨折处一共有85处,相比较而言,一共遗漏了10处,漏诊率达到了13.33豫。结论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确实能够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将患者颌面骨骨折情况清晰、明确的显示出来,真正加强了诊断的准确率,由此可以见得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具有极其显著的现实意义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说明后处理的原理,并用VB6对五种主要的CT后处理技术编程,再应用于数字图形和医学CT影像,表现CT影像经后处理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念被推出,并应用于新的CT机型中。但在提高了图像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新型CT的使用、维护成本。该文以某市级医院进行CT升级工作为突破口,对各种CT新技术和新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它们的临床和科研价值,希望能够为广大医工人员在进行CT设备的选型工作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基于崭新学术思想的医用成像技术——微波激励热声CT,这一技术架起了超声CT和微波CT功能和技术上优热互补的桥梁。在介绍它的成像原理的基础上,进而介绍了刚刚起步进行研究的两个实验装置和相应的成像实验,以及热声信号的获取和计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准确获取SPN的各项灌注参数,为临床对其良恶性鉴别提供依据,方法使用GE16排螺旋CT机对靶层面行同层连续动态增强扫描,并利用灌注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处理,获取SPN的TDC曲线、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结果 应用本CT灌注成像技术其成功率为88.5%,各项灌注参数均能满足临床.结论 病人的良好配合、造影剂的正确使用、优化的扫描技术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是准确获取各项灌注参数的关键,是CT灌注成像对SPN的良恶性进行鉴别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压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珍 《医学信息》2009,22(10):2145-2147
造影剂增强扫描是当今CT诊断中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有些CT平扫不易辨认、境界不清的病变,通过静脉大剂量快速注射造影剂,可以提高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灶结构及范围。以往护士只能使用普通50ml注射器进行人工推注,时间长,无法达到对病变不同时期的动态观察。现在使用高压注射器,可以准确控制造影剂的总量、流速,在CT增强造影中准确获得被增强脏器的多期扫描图像。我院2007年7月-2008年11月对437例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器作增强扫描,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现将使用操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碘-125粒子在精确定位CT系统引导下和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使用,使125 I粒子源在治疗癌症达到较好的疗效。本文就125 I治疗的优势、作用机制、技术原理、植入方式以及在妇科恶性肿瘤临床应用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张忧 《医学信息》2010,23(2):411-412
目的 探讨彩超与CT在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诊断对照研究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均使用GEloqic9,GEloqic7彩超诊断仪。GE64层螺旋CT检查,全部患者均经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彩超及CT图像及强化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显示附件区及盆腔内的囊性肿块。结论 输卵管卵巢脓肿应首选彩超检查,价格低廉,减少辐射,但在个别病例彩超检查不清情况下,应结合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8.
背景:埋伏牙会造成恒牙的异位,咬牙合 紊乱并影响美观和咀嚼功能。而清晰的影像评价是正确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术前定位评估。 方法:23例埋伏牙患者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进行术前检查。螺旋CT横断面扫描后应用表面阴影遮盖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埋伏牙进行三维重建。分别通过传统平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对埋伏牙进行术前评估。所有埋伏牙最终经外科拔除证实,分别计算平片和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与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呈现埋伏牙的位置,形状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传统平片和螺旋CT对埋伏牙位置评估的准确性分别是37.0%和100%,对牙根弯曲诊断的准确性为44.4%和88.9%。结果表明,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恰当的口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设计出一种新的数字图像处理芯片-使用哈佛结构和流水线的DSP芯片,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实时性,并对比论证了串行和并行运算对系统时延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的DSP设计方案在处理速度上远优于串行处理。运用这项技术对B超、CT等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处理。使得图像细节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MRI-CT图像融合技术对颈椎肿瘤靶区勾画和剂量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11例颈椎肿瘤放疗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将MRI与CT图像进行融合,比较MRI-CT与CT为基础图像的靶区体积差异以及剂量差异。对不同医师所勾画的靶区体积以及剂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实施组内相关系数(ICC)可靠性分析。结果:(1)由1名肿瘤放疗医师所勾画靶区体积GTVMRI-CT显著大于GTVCT,脊髓MRI-CT体积显著小于脊髓CT(P<0.05);5名肿瘤放疗医师所勾画靶区体积比较差异与1名肿瘤放疗医师趋势一致,不同影像为基础的靶区勾画体积重叠系数为0.83±0.15。(2)5名肿瘤放疗医师所勾画靶区,GTV以及脊髓变异系数(CV)MRI-CT均小于CVCT;ICC在GTV中分别为0.97与0.95,在脊髓为0.83与0.82。(3)GTV剂量MRI-CT Dmax显著低于CT Dmax,脊髓剂量MRI-CT [D2 cm3]同样显著低于CT [D2 cm3](P<0.05)。结论:MRI-CT图像融合技术能更精确地勾画靶区体积以及准确计算放射剂量,不易造成靶区漏照,同时MRI-CT图像融合技术在不同医师间差异较小,可提高靶区勾画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