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产生喂养不耐受的因素,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NICU 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37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18例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占31.9%。喂养不耐受与出生体质量、胎龄、开奶时间、氨茶碱应用相关(P<0.01),与呼吸暂停无明显相关性;出生体质量越小、胎龄越小、开奶越晚及使用氨茶碱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大。结论出生体质量、胎龄、开奶时间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尽早建立早产儿肠道喂养,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方法将5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设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2例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大小、开奶时间、宫内窘迫、是否使用氨茶碱及胃出血等方面有差异(P〈0.05),表明喂养不耐受与上述因素相关。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种因素相关,及早开奶、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增加喂奶量、注意喂奶方式和途径、刺激排便、及时处理腹胀、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以及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影响因素,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方法对13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找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32例早产儿中65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9.2%。分析显示出生体重、胎龄、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宫内窘迫、开奶时间、围生期感染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众多,通过提高出生体重及胎龄、预防宫内窘迫、减少围生期感染、尽早开奶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19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119例早产儿喂养情况的资料。结果喂养不耐受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均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及开奶日龄迟于喂养耐受组(均P〈0.01);35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呕吐22例(62.8%),发生时间(1.5±0.5)d,腹胀13例(37.2%),发生时间(3.5±1.1)d。结论通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分析和相关临床症状的观察,提示应对早产儿喂养进行严密的临床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乳糖配方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胎龄28~34周、体质量1 000~1 800g的早产低体质量儿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早期使用免乳糖奶粉喂养,对照组常规使用早产儿奶粉喂养。结果:观察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为(11.11±2.43) d 及(9.93±1.92) 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观察组喂养不耐受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使用免乳糖配方奶喂养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5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生体质量越轻,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有无窒息史二者喂养不耐受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胎龄、体质量密切相关,生后缺氧窒息等情况会使得喂养出现不耐受情况的发生。所以需要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认识。尽早干预,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药实践》2013,(10):793-79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胎龄3035周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间断胃肠道喂养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治疗组静脉点滴小剂量红霉素7 d。记录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且价格低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进行基本营养支持,治疗组同时接受早期穴位按摩治疗,1次/d,连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2组患儿的喂养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喂养进程方面,治疗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矫正胎龄、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矫正胎龄及过渡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体质量影响方面,治疗组完全经口喂养时体质量、出院时体质量、住院期间每天增长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出生后的吞咽功能,是一种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高危因素,为正确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316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FI组、非FI组患儿的一般状况、孕母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查找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结果发生FI者97例,未发生者219例,发生率30.7%。胎龄和出生体质量是FI的保护因素,而宫内窘迫、生时窒息、应用氨茶碱、使用呼吸机则是早产儿发生FI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包括胎龄小、体质量低、宫内窘迫、生时窒息、应用氨茶碱和使用呼吸机,应对有上述因素的早产儿重点关注,尽早干预,预防FI发生。  相似文献   

10.
周红  孙丹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896-2897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及按摩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早产患儿77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质量、日龄、性别及出生时窒息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NNS及按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每天奶量的增加情况、每天体质量的增长情况以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儿平均每天奶量的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平均每天体质量的增长速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S及按摩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接受肠外营养(PN)支持的24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胆汁淤积症,将其分为胆汁淤积症组和未发生胆汁淤积症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早产儿PNAC多因素分析。结果240例早产儿中共发生PNAC35例,占14.5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胎龄、出生体重、感染、喂养不耐受、PN持续时间、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氨基酸累积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胎龄、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感染与PNAC发生有关,其中PN持续时间是PNAC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PN持续时间越长,发生PNAC的危险性越大,因此做好围生期的监测和保健,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率,尽早肠内喂养,缩短PiN时间,是降低早产儿PNAC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晚期早产儿发生率及其围生期临床问题。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晚期早产儿的发生率;并将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其围生期临床问题。结果晚期早产儿的发生率为8.15%,占全部早产儿的82.34%。晚期早产儿组男孩比例、出生体质量〈2500 g的新生儿比例、出生时窒息发生率、出生后新生儿科住院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P〈0.01)。转入新生儿科的晚期早产儿组高胆红素血症、低体温、低血糖、贫血、喂养不耐受、感染、暂时性呼吸增快、呼吸窘迫、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以及辅助通气的使用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P〈0.01)。结论晚期早产儿发生率较高,比足月儿有更高的新生儿科住院率和更多的围生期问题,应重视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管理。  相似文献   

13.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适于胎龄儿,体质量<2500g,胎龄<35周,随机分为干预组(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及对照组(单纯予间歇鼻胃管喂养)各34例。干预组在鼻胃管喂养间歇期给予吸吮无孔橡皮奶头8~10min/次,8~10次/d。同时给予全身抚触3次/d,每次15min。对照组单纯给予鼻胃管喂养,两组不足热量给予部分肠外营养。观察胃残留,喂养不耐受情况。肠道营养达418.4kJ(kd·d)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14d时头围,身高增长情况,平均住院日。结果干预组胃残留、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生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头围、身高增长、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吸吮联合抚触,能更好地促使胃肠激素的分泌,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还能加快吸吮反射的成熟,加快体格生长,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赵采云  华绍芳 《天津医药》2019,47(3):284-287
目的 分析出生体质量≥2 500 g小于胎龄儿(SGA)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其围产结局。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2018年4月8日于本院产科出生的体质量≥2 500 g SGA 183例为病例组,另择同期出生的≥2 500 g适于胎龄儿(AGA)183 例为对照组,比较 2 组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主要相关因素,包括母亲因素[孕妇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症等],胎儿因素(性别、胎次等),胎盘脐带因素;并对围产期是否发生胎窘、羊水减少、新生儿疾患等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例组孕母BMI低于对照组,脐带胎盘异常、女婴和第1胎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盘脐带异常、女婴、第 1 胎是导致≥2 500 g SGA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孕母高 BMI 是≥2 500 g SGA 的保护因素;≥2 500 g SGA 围产期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窘迫、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 500 g AGA(P<0.05)。结论 ≥2 500 g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及围产结局具有特殊性,有望通过加强孕期、围产期筛查与指导,密切监控高危因素,以减少其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606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足月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6.99%、早产儿为27.63%,且出生时胎龄、体质量越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呕吐、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开始发生时间多在肠道喂养后第1周内。出生时胎龄、体质量较小者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胃潴留和排便不畅多见,而胎龄、体质量较大者以呕吐多见。窒息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高。结论出生时胎龄、体质量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窒息是危险因素。在开始肠道喂养后的1周内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应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口服小剂量红霉素[3~15 mg/(kg·d)]防治早产儿(胎龄<37周)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相关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