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肝脏在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对一系列慢性刺激的损伤修复反应,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大量研究认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细胞衰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能力出现的不可逆的停滞,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普遍规律。研究表明,多种中药成分与促进肝星状细胞衰老,防治肝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这也为肝纤维化及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病理性修复反应,是慢性肝病进展的关键环节,主要以肝星状细胞活化与细胞外基质弥漫性沉积为主要特征。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治疗肝纤维化的特效药物。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以其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是影响肝纤维化形成与发展重要的信号通路,其主要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减轻肝细胞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及增强肝细胞自噬等发面发挥肝纤维化效应。该文通过梳理中药单体靶向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总结中药单体调控PI3K/Akt发挥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与其他信号通路的相互协同作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和临床新药研发给予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肝病纤维化的主要特征为肝脏收缩及形成结节,是肝脏末期并发症的发病基础。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患者的多发现象,最终会形成肝硬化,严重的会患有肝癌。有研究显示,肝星状细胞是形成肝纤维化最为重要的细胞。肝纤维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抑制形状细胞的活性,包括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以及凋亡等。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方法是化浊解毒方,但是医学上又缺乏对化浊解毒方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因此,探究化浊解毒中药血清以及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强  梁尧 《江苏中医药》2006,27(2):63-65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肝内弥散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近年来对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机理主要为抗肝损伤、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拮抗细胞因子的中介作用等,这些作用机理的揭示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可靠的药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纤维化是指组织损伤后修复反应失调,以器官内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和实质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进行性纤维化可导致组织结构破坏,造成器官功能衰竭。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引起,受铁代谢、铁自噬、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等多种途径调节。铁死亡在纤维化病理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器官实质细胞损伤、巨噬细胞炎症、氧化应激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等多个病理过程。在纤维化级联反应中,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外基质沉积过程中会发生铁死亡,且通过靶向调节铁死亡可有效减轻慢性器官损伤和组织纤维化。现已证实,多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调控器官实质细胞铁死亡发挥抗纤维化作用,显示出良好的研究前景。该文对铁死亡在肝、肺、肾和心脏纤维化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及相关中药干预进行总结,以期为中药防治纤维化疾病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丹参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表现为肝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失衡而导致其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是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主要细胞来源。近年来,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在抗肝纤维化研究中取得了许多进展,笔者就丹参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丽春  赵连三 《中医杂志》2005,46(3):228-230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进展为肝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特征是细胞外基质在肝内过度沉积.目前普遍认为,在这个阶段,肝脏的病变是可逆的[1],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则不可逆转,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肝纤维化,阻断其进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显示出了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杨政腾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5):125-126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修复反应,特征性表现为肝内细胞外基质过度合成、沉积,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过程。由于肝纤维化早期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不可逆的,抑制或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慢性肝病的重要手段之—。近20多年来,中药基于长期的肝病临床治疗经验及其优势,从复方、单味药、有效组分等层面,积极开展了中药抗肝纤维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笔者就近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肝脏的反复慢性肝损伤,是多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变化。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而导致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是肝纤维化的发病基础。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调控HSC的活化、增殖及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靶向"中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中医药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为综述,旨在指导肝纤维化治疗的用药。  相似文献   

10.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松其  吕志平  文彬  侯丽颖 《光明中医》2008,23(12):2057-2059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由于纤维增生和纤维分解不平衡,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所致,是各种慢性肝病后产生的一种共同结果,同时,也是一切慢性肝病的病理学基础。肝纤维化是形成肝硬化的必经病理阶段。在这一病理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及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使肝脏细胞外基质代谢紊乱,在窦周间隙过度沉积,继之肝窦毛细血管纤维化,造成纤维在肝脏内沉积过多,最后导致肝纤维化。近年来研究证实,中药防治肝纤维化具有独特优势,针对肝纤维化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也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展开的局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中药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步人了更深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性特征,是慢性肝损伤进展为肝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特征是多种胶原蛋白、蛋白糖、粘连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在肝内过度沉积,导致肝内纤维结缔组织的大量生成,造成肝脏组织结构的破坏,肝细胞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肝脏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发展为肝硬化[1]。目前虽然有大量关于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报道,但临床仍缺乏高效、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西药[2]。中药近年来已成为国内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热点,并已由较成熟的实验研究转向临床研究,且显示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中一种可逆性的损伤修复反应,以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过度增生与沉积为主要病理表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活化受多种因素影响。肝巨噬细胞作为肝脏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与迁移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单核细胞的招募等都有重要意义。相关细胞疗法和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肝巨噬细胞与肝星状细胞的相关通路及靶点来改善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肝癌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铁死亡是一种调节性细胞死亡(RCD)的现象,其机制与细胞内铁元素的代谢紊乱和过氧化物堆积有关。近年来对铁死亡相关通路的研究发现,铁死亡与肝癌的防治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藏血”,而铁死亡发生的过程与血细胞中的铁存在相关性,积极探索中药调控铁死亡的机制,挖掘并提取传统中药的活性成分,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颇有裨益。现通过简单阐述铁死亡发生的机制,对中药如何通过各种通路调节干预肝癌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该疾病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损伤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一种代偿反应,以细胞外基质过量沉积为病理特征。诸多肝损伤因素在其致病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伴有氧化应激,这些病因不祛除、长期作用于肝脏即可导致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近年来,氧化应激与肝纤维化,特别是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就氧化应激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刘新军  喇万英 《河北中医》2008,30(4):438-440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之路,属中医学的胁痛、疒徵积等范畴,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是肝血瘀阻,血瘀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运用活血化瘀为基础的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肝纤维化产生的机制目前仍认为肝星状细胞(HSC)在  相似文献   

16.
正肝纤维化是肝脏损害造成的一种病理形态表现,是指机体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过度修复反应,功能上可表现为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1])。有关研究证实,及早对肝纤维化初期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缓解或治愈肝纤维化,因此阻断并逆转肝纤维化是防治肝纤维化进程和改善肝脏疾病预后的关键环节~([2])。目前在临床上,已有许多的药物应用于抗纤维化治疗中,但对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3])。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增多,降解不足且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产生ECM的主要细胞,它的活化被认为是肝纤维化的核心环节[1]。肝纤维化是可逆的,阻断和逆转其进展意义重大。姜黄素是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许多研究表明它具  相似文献   

18.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和发展的中心环节。利用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发现,中药血清可干预肝纤维化形成和发展。综述了中药血清与肝星状细胞的研究进展,指出中药血清从抑制HSCs活化、HSCs增殖、HSCs收缩,促进HSCs凋亡等多靶点作用于肝星状细胞。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229-2231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自我修复反应,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及功能异常,也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病理学基础。成功复制与各种原因引起的人类肝纤维化相似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及防治肝纤维化实验研究的前提。文章就目前常用的几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用途及每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多种慢性损伤的一种复杂修复应答,是诸多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变化,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肝星状细胞活化被认为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抗肝纤维化治疗已成为当前慢性肝脏疾病研究的焦点之一。下瘀血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桃仁、土鳖虫3味中药组成,现代中医临床用其治疗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拟对近年来下瘀血汤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该经典名方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调控巨噬细胞功能、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及抗脂质过氧化等途径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对该方在肝纤维化方面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