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睡眠时间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之间的关联。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2月27日公开发表的关于睡眠时间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关联的文献。采用比值比(OR)或相对危险度(RR)作为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5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样本量150481例,其中病例数为44070例。分类Meta分析结果显示,短睡眠时间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风险(OR/RR=1.12,95%CI:1.02~1.23),且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方法上存在层间异质性(P=0.040)。长睡眠时间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OR/RR=1.08,95%CI:0.93~1.26)。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呈U型关联(P=0.0015)。Begg检验和Egger检验均未发现发表偏倚。结论 短睡眠时间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风险,长睡眠时间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未见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2.
贾燕  陈雄  王芬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833-1834
目的了解海狗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0月-2009年6月期间162例经临床及CT证实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服用海狗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12周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及肝/脾CT比值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海狗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结果 1)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服用海狗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后TG、TC检测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2)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脾CT比值高于治疗前(P〈0.01)。3)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肪肝分级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部分脂肪肝患者转为正常。结论海狗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能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TG、TC水平,同时提高其肝/脾CT比值,部分脂肪肝患者脂肪肝分级可转为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部分生化指标对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57例酒精性脂肪肝及22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酸、血糖、清蛋白、总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摹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等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尿酸异常的百分数分别为73.7%、35.1%、49.1%、59.6%,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分别为28.8%、12.4%、16.4%、31.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对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2例,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肥胖症,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伴发疾病的治疗方式。实验组6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熊去氧胆酸(商品名优思弗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德国福克大药厂)250 mg,3次/d口服。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酶学(ALT AST GGT),血脂(TG TC)水平和肝脏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全部完成治疗,无一人终止治疗。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既安全,又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随着人民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NAFLD发病率日趋升高,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本文旨在通过对150例NAFL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合饮食干预,评价其对NAFL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甘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脂肪肝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脏疾病(NAFLK)的一个阶段[1].NAFLD主要与肥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有关,提示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2],非酒精性脂肪肝预示着中心性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不加以处理,则会导致脂肪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因此如何合理的处理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方法基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增高这一假设,我们对我院6年间的住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年龄和性别匹配的55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550例正常肝脏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对比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体重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肝脏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ALT水平较之于正常肝脏者明显增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为36.5%,脑血管病发病率为25.6%;正常肝脏中冠心病发病率为12.2%,脑血管病发病率为7.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和脑血管病发病率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肝(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与饮酒、嗜肝病毒感染等明确的病因无关,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病程发展分为单纯件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4个病理过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行出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两种先验膳食模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方法 利用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在成都地区的基线调查数据,基于因果推断的框架构建逆概率加权模型探索两者间的关联。进一步通过分层分析,探索性别、年龄、城乡、收入等可能存在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研究共纳入14 266个研究对象,其中2 048个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为14.36%。地中海饮食模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显著保护作用,得分处于最高分位数(五分位数)的人群(OR=0.69,95%CI:0.59~0.80)相比于处于最低分位数的人群的患病风险降低31%。且该效应在女性(OR=0.62,95%CI:0.49~0.78)和农村人群(OR=0.61,95%CI:0.46~0.79)中更强。结论 地中海膳食模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显著保护作用,且对该膳食模式依从性越高保护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0.
陈剑峰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2106-2106
目的 通过对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化项目的 对比找出其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将40名脂肪肝患者和60名非脂肪肝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在生化指标上的区别.结果 ①酒精性脂肪肝血清酶:AST、AST/ALT≥2、GGT等3项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②酒精性脂肪肝尿酸异常率明显高于费酒精性脂肪肝.结论 AST、AST/ALT、GGT、UA等指标的联合测定可以帮助临床对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