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某印刷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对该印刷生产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方法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编制要求》等标准,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正己烷、二甲苯、正庚烷、噪声、粉尘等。检测7个岗位的化学毒物浓度,合格率为85.71%;噪声强度测定3个岗位,合格率为100.00%;检测粉尘3个岗位,合格率为100.00%。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较重,但是整改后,在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正常运行、个人防护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情况下,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合格。  相似文献   

2.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措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700万m2/年低反射玻璃生产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析,评价相应的防护措施效果。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是粉尘,现场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基本低于国家现行标准。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完善可行,防护效果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识别该新建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评价其防护设施的可行性,提出建议。方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和初步调查分析,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采用类比法、工程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本项目的生产过程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谷物粉尘、氨、二氧化碳、盐酸、噪声、高温等,根据类比项目检测结果,化学因素中谷物粉尘、氨、盐酸的浓度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物理因素中噪声检测岗位15个,其中5个岗位或工种检测结果不合格,合格率为67%;高温强度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依据现场调查资料确定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结论该建设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某油页岩综合利用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找出关键控制点,探讨防护对策和措施,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焦炉逸散物、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噪声等。检测结果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为12.7%~18.3%,粉尘浓度检测10个岗位,岗位超标率为50.0%,噪声强度检测12个岗位,岗位超标率为33.3%。高温检测5个岗位,岗位超标率为25.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复杂,其中主要危害因素为粉尘、焦炉逸散物和噪声,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综合评价表明,该工程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某煤气化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检查表法及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开展控制效果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粉尘和硫化氢等26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煤尘、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醇、氨和噪声;检测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化学毒物浓度、WBGT指数、工频电场及紫外线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部分岗位接触的个体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合格率为75.0%。结论某煤气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要求,危害防护措施基本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6.
武文方  孙玉雷 《职业与健康》2010,26(19):2243-2246
目的确定某立德粉生产公司湿式炼锌生产线通风排毒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调查,确定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浓度、强度检测,最后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产生或存在砷化氢、氧化锌、氯化氢及盐酸、硫酸及三氧化硫、石灰石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除压滤机操作岗位砷化氢浓度超标外,其他岗位毒物的浓度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各工种接触粉尘及噪声浓度或强度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通风排毒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可行;但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总平面布局不符合有关要求,人工投料、取样的操作方式待改进,排风系统未安装净化处理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应急救援、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等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某板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确定,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岗位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和检查表分析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化学毒物(甲醛、氨、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等)、木粉尘、电焊烟尘、噪声、高温、紫外辐射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但有1个作业岗位的木粉尘浓度和2个作业岗位的噪声强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整体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但个别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防尘设施和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的完善和执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识别、分析某微生物站建设项目存在的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和检测检验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本建设项目的选址、总平面布置、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卫生辅助用室、个人防护用品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盐酸、氢氧化钠、锰、臭氧及噪声、高温、紫外线。经现场检测,调浆车间投料岗位淀粉粉尘浓度、拖车驾驶岗位噪声强度、发酵车间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指数(WBGT)和噪声强度均超过国家卫生限值。结论该项目为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分析评价意见以及防护对策补充改进建议整改后,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某拉链生产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进行识别和判断,分析和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方法根据现行有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法等方法,对该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环己酮、正己烷、异丙醇、氨、氰化物、氢氧化钠)、粉尘(其他粉尘)、噪声;检测结果:化学毒物、粉尘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噪声存在超标现象,合格率为58%。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定性为较重项目,在确保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正常有效运行情况下,并落实控评报告补充措施和建议情况下,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识别某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对未满足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提出建议,为行政主管部门验收食品加工类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职业健康检查等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项目筛料、配料、打粉、打馅和回料岗位的粉尘;筛料、成型、烘烤岗位的氨;筛料、打粉、回料、包装岗位的粉尘以及烘烤岗位的高温为关键控制点。粉尘、氨检测合格率为100%,噪声检测合格率为75%。该项目的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管理等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的要求。结论该项目属于食品制造业,属于职业危害一般项目,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高毒物品氨,因此判定该生产建设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经综合分析评价该建设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整体有效。  相似文献   

11.
任平平  何鸿先 《预防医学论坛》2012,(10):748-750,754
[目的]识别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依据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规范,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检查表等方法对某氧化铝厂300kt/a氧化铝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置、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毒物、噪声等,其中,粉尘检测点TWA合格率为75.00%,毒物检测点、噪声检测点各有5个超标作业点。[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2.
刘川  朱锡生 《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01-1805
目的通过对某可发性聚苯乙烯(EPS)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了解其职业病危害现况,以提出合理的职业病防治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检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EPS生产企业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卫生辅助设置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该EPS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粉尘、毒物、噪声、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生产性粉尘、噪声、工频电场作业场所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戊烷有部分作业场所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该EPS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但部分场所仍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某公司年产15万t扁铸锭项目职业病危害和防护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方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将检查表法与现场检验法相结合,对该项目进行防护措施的效果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卫生辅助用室设置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铝合金粉尘)、有毒物质(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和噪声等物理因素。经现场测试,粉尘合格率为100.0%,有毒物质合格率为100.0%,噪声合格率为83.3%。结论该项目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某煤矿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某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与实验室分析法、检在表对照法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化学毒物、噪声。26个监测点中21个点粉尘合格,总粉尘合格率为80.7%,呼吸性粉尘合格率为84.6%。14个监测点的化学毒物测定值均小于接触限值,合格率100%。12个噪声监测点中有3个点超标。最大值98dB(A),合格率为75.0%。气象条件符合卫生要求。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置、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合格,但仍需进一步完善防尘、降噪声设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某多层线路板生产线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化学性有毒气体、粉尘和噪声是线路板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盐酸的浓度为0.53~15.60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7.5mg/m^3);其余作业点粉尘和化学性有毒气体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噪声作业点合格率为96.3%。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可行、有效,但需加强对化学性有毒气体及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某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导则》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将检查表法与检验法相结合,对该项目进行防护措施的效果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总平面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辅助用室设置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煤尘)、噪声、有毒物质(甲烷、硫化氢、一氧化碳等)、不良的气象条件(潮湿)。经现场测试,粉尘合格率为80.0%,噪声合格率为86.0%,有毒物质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该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生产管理措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识别拟建铝镁铸生产装置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分析评价,以确定职业病危害防护重点和措施。方法采用类比法、经验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该铝镁铸件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卫生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该企业存在粉尘(铝尘、矽尘、其他粉尘),化学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化镁烟),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手传振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类比企业检测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空气中铝金属尘浓度为0.18~2.94 mg/m3,噪声强度为80.8~93.0 dB(A),高温强度(WBGT指数)31.4~32.9℃。通过类比企业检测与调查内容确定关键控制点为扒渣和炉体拆卸过程产生的粉尘以及高压铸造和机加工产生的噪声。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较重的项目,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可以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防护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类比法、经验法和检查表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内容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粉尘及物理因素,其中氨在热电厂锅炉加药槽(CTWA0.38—29.94mg/m3)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3#锅炉巡检岗位的矽尘浓度(CTWA为0.8~6.9mg/m3)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煤场碎煤机巡检岗位的煤尘浓度的超限倍数为2.8,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噪声定点检测60个检测点,有42个检测点噪声强度超过85dB(A),备料车间班长、备料车间控制室操作员、碱回收车间白泥堆场铲车司机、抄浆车间班长等4个工种个体噪声检测结果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经综合评价分析,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在按照评价报告书的建议,认真落实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情况下,可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识别某合成橡胶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和评价控制效果。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采取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及工艺布局、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情况、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组织管理措施等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及国家其他相关卫生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噪声强度51.6~91.7 dB(A),有1个岗位超标;工作场所生产性热源的综合温度(WBGT指数)为30.6~38.0℃,有3个岗位不符合要求;粉尘、毒物、工频电磁场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识别、评价、控制某氧化铝厂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定量分级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置、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辅助用室等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该项目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辐射热、工频电场、电离辐射等;粉尘检测点TWA、STEL合格率分别为87.2%和82.1%;噪声检测点合格率为83.3%;毒物均符合标准。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