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撤导丝法在PICC置管预防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326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撤出部分导丝,对照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不撤出导丝,放置PICC导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撤导丝在PICC置管中能有效预防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 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 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6.
【】 目的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 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观察组(200 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 导管送入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7.
王关芬  秦英  郭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4,(18):1643-1645
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联合反送导丝检查法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组628例在采取常规方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基础上加用血管超声检查联合反送导丝检查法,通过血管超声检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内有无导管影或导管影是否正常,以及检查退出导丝能否顺利反送到预定刻度,来判断导管有无异位和打折;对照组555例只采取常规方法置管,最终通过X线检查有无导管异位和导管打折。结果 实验组发生导管异位5例,异位率0.8%。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3例,异位率5.9%。两组患者置管导管异位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血管超声检查联合反送导丝检查法对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和导管打折,能早期发现,及时调整,从而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在判断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科需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150例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操作,当导管头端近置管侧胸锁关节时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当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33%,对照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2.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超声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能降低置管中PICC的异位漏诊率,从而降低置管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回撤导丝配合深呼吸方法调整一例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方法:异位导管退至锁骨下静脉,回撤导丝3cm配合患者深吸气动作匀速送管,屏气时停止送管。结果:PICC导管成功复位于上腔静脉。结论:当发生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时,在患者能理解配合的前提下,可借鉴此种方法调整。  相似文献   

10.
李彩霞  周萍  黄建萍 《护理研究》2012,26(23):2156-2157
[目的]观察透视下不撤导丝对非成年人PICC异位率的影响。[方法]试验组选择2009年7月—2011年8月132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儿,不撤导丝进行X线透视;对照组选择2006年2月—2009年6月121例PICC置管患儿,常规撤导丝后进行X线透视,比较两组异位率和异位血管。[结果]试验组异位52例,异位率为39.4%,异位静脉为颈内静脉及对侧锁骨下静脉;对照组异位24例,异位率19.8%,对照组除异位于颈内静脉及对侧锁骨下静脉外,较多异位于腋静脉及胸壁静脉,两组异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7,P<0.05)。[结论]置管时不撤导丝增加了PICC异位率,但复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对导管异位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PICC置管标准的患者700例,按照导丝后撤长度分为7组,对照组108例不后撤,观察组592例按后撤不同长度分为6组(后撤2 cm、3 cm、4 cm、5 cm、6 cm、7 cm)。对照组PICC置管时采用传统常规方法进行送管,观察组当PICC置管管路行进至头臂静脉时,患者不需转头配合,采用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进行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送管方式和后撤3~6 cm导丝的送管方式,置管异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撤2 cm、7 cm长度导丝送管方式与对照组比较,置管异位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患者无需转头配合,采用后撤导丝3~6 cm送管,以改善PICC导管前端柔软性和顺应性不足的缺点,可以有效预防置管异位,明显降低置管异位率,提高患者舒适度,从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尖端异位发生及自发矫正情况。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8年5月新生儿经上、下肢静脉置管PICC尖端异位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异位至不同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并分析原因。结果共425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72例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其中22例置管48 h内PICC尖端自发矫正至最佳的上、下腔静脉位置;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率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但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也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尤其是异位至颈内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高达71.4%。结论部分异位PICC尖端可以自发矫正,首次X线片定位结果显示尖端异位的PICC导管,不建议轻易退管或拔管,可以先当作外周静脉导管使用,置管后24 h内进行影像学导管尖端定位跟踪,确定其是否自行复位,如未能复位再重新置管或拔出部分导管后作为外周静脉导管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导管异位入右房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60例女性乳腺癌需行PICC置管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完成置管术后,仅行X线观察导管位置,以排除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实时心脏超声导向,观察导管头端位置。对于导管过长已进入右房,需要拔出部分导管的患者,应用心脏超声测量PICC进入右房的距离计算需拔出的导管长度。结果:试验组仅1例患者PICC导管进入右房,对照组共有10例异位入右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对于导管已异位入右房需退管的11例患者,使用心脏超声测量PICC进入右房的距离计算需拔出的导管长度,一次性退管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中有4例随心脏搏动不同程度碰撞右房壁,有3例收缩期碰撞到三尖瓣,1例患者出现房性早博,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及三尖瓣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心脏超声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入右房,对于已异位入右房的导管可准确判断需退出长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病人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与未阻断颈内静脉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在置管过程中使用B超探头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置管过程中不阻断颈内静脉。两组置管后均采取B超探查联合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判断是否发生颈内静脉异位。观察两组病人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X线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0%。观察组置管时间25.5min±6.96min,低于对照组的35.5min±3.15min。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为100%。[结论]老年高龄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可以不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且可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PICC置管前超声探查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置入PICC脑出血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操作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操作方法基础上给予置管前行超声探查颈内静脉。观察比较2组脑出血患者PICC操作时间及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PICC后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置入 PICC的脑出血患者置管前行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并对颈内静脉进行体表定位便于PICC送管时助手按压颈内静脉,可有效预防 PICC操作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并减少置管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观察组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观察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ICC置管中,在传统的转颈法基础上,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极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或对侧锁骨下静脉后复位至中心静脉的改进方法,提高复位成功率,对13例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或对侧锁骨下静脉复位不成功的患儿,拔出导丝4~10cm进行复位,均一次成功复位至上腔静脉,复位成功率为100%。  相似文献   

18.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护理学报》2016,23(22):33-35,36
综述了在传统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颈静脉的常见原因,包括血管因素、患者因素及其他因素;防止导管异位颈静脉的改良体位,上肢上举体位和低半坐卧位+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置管改进方法,包括耸肩穿刺法、脉冲冲管法、呼吸配合法、锁骨上静脉按压器及回撤部分导丝送管法等。这些方法已被证实对预防颈静脉异位有效,降低了 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风险,提高了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