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致镛  赵威 《四川中医》2005,23(11):8-10
本文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及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且结合自己近四十年的从事中医学术的体会,和在读大学时自学的理科课程(如数学分析即微积分、常微分方程、普通物理学、热力学等等),巧妙地应用极限与微分的基本原理,开创性地建立了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及其定量的微积分公式。  相似文献   

2.
新五行学说在传统五行学说基础上,根据中医“法象原理”,结合脏腑解剖结构相对位置和生理功能,遵循五方、六气等自然规律,创新地运用以“常”、“变”为纲、以“生”、“克”为目,对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进行分类.新五行学说的诞生对深入研究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五行学说的内涵,为研究其它中医经典理论提供了范例.其将分子生物学领域里的某些现象用于阐释“相生相克”,自然也拓展了“法象原理”的研究空间.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对攻克某些疑难病症,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为了加快推进中医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步伐,五行理论和其它任何科学一样,也需要不断完善.对新五行学说的特征和内涵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其借由木、火、土、金、水之象,演绎中医五脏、六腑、五体、五味等藏象的属性及其生克承制关系,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五行思维模式。整理五行思维模式在临床上的运用现状,包括中医五行相生思维、中医五行相乘思维、中医五行相侮思维3个方面,以期系统地介绍、传承与发展五行相关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五行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用五行相生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用五行相克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复杂关系。目前针对中医"五脏生克"理论大都从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尚缺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本论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结构映射模型理论来分析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脏生克"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医五行理论的形成蕴含着许多伦理学要素,在伦理学视域下研究五行学说的目的是通过伦理关系探寻诠释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关系。由于伦理关系是日常生活非常容易验证的,所以找到五行学说的伦理始源域,对于中医五行理论的认识也就多了一个维度,或者说引入伦理学,可以更新五行学说在中医领域的可感知性。这样的诠释,无疑有利于唤起的是存在于五行世界中的整个中华民族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五行性质与归类、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五行学说向中医提供了衡动的整体观的方法论,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中医在这两大思维方式指导下创立的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中医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主要有模糊性、或然性、对解剖的抑制性、主观性等。  相似文献   

7.
中医五行音乐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运用宫商角徵羽5种不同音调的乐曲干预疾病的一种手段。其原理是利用不同调式的音乐,调和机体的阴阳,调节脏腑和情志,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中医五行音乐五种不同的调式音乐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和代表曲目,并在古代和现代均被广泛应用,通过探析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中医五行音乐、建立和规范中医五行音乐干预疾病的原则、方法、操作流程、评价标准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五行人理论作为传统中医体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医体质分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黄帝内经》对五行人体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后世历代的医家对五行人的论述大多以此为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五行人辨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客观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将近年来五行人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藏互藏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藏互藏的立论依据是五行互藏理论。五行学说 ,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侮等内容 ,对五行互藏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论之甚少。然而 ,五行互藏恰是五行学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 ,由此推演而来的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藏象学说。有鉴于此 ,笔者试图从五行互藏入手 ,对五藏互藏理论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 ,以求进一步阐释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1 五行互藏的科学内涵五行学说是基于古人阐释事物关系的需要而形成的理论 ,由于它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必然被纳入中医学 ,用以阐释人体结构、脏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伦理学的立场探讨五行理论由单一相克向相生相克并存的演进过程。方法:应用隐喻映射理论从家庭、人性、政治权利的角度探讨其相关伦理规范是如何隐射到人体并进而形成中医五行学说。结果:伦理规范在向五行隐射的过程中使中医五行理论不断完善,相生相克与同一系统中得以显现。结论:中医理论合理性的一个强有力的辩护者是伦理学中善的道德价值,中医发展至今的生命力所在正是基于对善的不断追求。从伦理视域研究中医五行可以发掘中医理论的人文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为五行理论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七损八益"是由《素问》提出的保身长全之道,历来医家众说纷纭。唐代王冰释其为房中术,且将其与男女天癸之数相联系,且随着近年出土的《天下至道谈》论述"七损八益"为房中术,此观点影响甚广。遵从《素问》原文,从阴阳角度,借助阴阳八卦之理对此进行探讨,认为《素问》中的"七损八益"为调用阴阳之大道,可用于指导房中术的养生。无论"七损八益"或是男女天癸之数皆源于阴阳四时之理,养生之大法在于顺四时阴阳之变,进一步强调阴阳四时变化与人体生长衰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从阴阳相关论“肺与大肠相表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特色理论之一。多年来,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是多方位的,除了中医理论内涵的阐述,还包括借助现代医学实验手段从微观水平研究肺与大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通过病例观察和临床疗效分析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临床指导意义。文章主要基于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希望能够追源溯流,从根本上认识"肺与大肠相表里",并从阴阳学说出发,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表里以及关系,以便更好的理解"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从历代主流意识形态出发,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对各时代阴阳五行学说与肝脏象理论的影响以及理论所产生的具体变化。汉唐时期,受经学“天人宇宙论”的影响,阴阳、五行指的是气,来源于天,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气的运行模式;肝藏为少阳、木气化生,储藏少阳、木气,化生精气构成相同爪、目等结构与物质。宋明时期,在理学新宇宙图式影响下,阴阳指气,五行指质,生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宇宙发生模式;肝为厥阴风木之气,内寄相火,相火疏泄男子精液出现。清末以后,受西学唯物辩证法与生物学等影响,阴阳、五行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仅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非具体物质存在,此时,肝为功能系统,由木的特性推导肝主疏泄为核心功能,即肝气疏泄全身气机、防止郁滞的功能;由阴阳互根及物质与功能关系推导肝藏血为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并以肝体阴用阳概括。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阴阳",本指"阴阳二气",即两种寒暖不同的气;引申而指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相互对待的"两端",引申义开始于《易传》。《黄帝内经》移植阴阳范畴,不仅是对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而且还进一步揭示"阴阳"为道(规律)的基本原理,形成了中医药学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控制着历代医家的思维定势,使中医药理论具有自觉的辩证思维方式,构筑起一个辩证逻辑性质的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阴阳学说是探讨自然规律的学说,中医学将其与生命科学相结合,而成为中医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以解释生命的现象,指导疾病的防治、养生与保健。阴阳学说是说理的工具,是方法论,是中医学的起始,为医者对阴阳学说的理解与掌握至关重要。名老中医陈业强教授对阴阳学说颇具心得,有着自己的见解。认为为中医者必须彻明阴阳学说之理,强调阴阳的具体性,结合参照系统的统一标准去理解与利用阴阳学说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平衡人体的阴阳燥湿,发挥方剂增效减毒作用,根据组方药物不同的燥润特性采取燥润相兼、燥以济润、润以济燥3种不同配伍方式,来治疗临床诸症,是方剂中阴阳燥湿观的体现,也是刘时觉教授阴阳燥湿论的进一步总结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中医传统经络理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以及《内经》相关理论,提出一种新的针灸理论"五膜理论",并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针灸方法"经穴五膜针法",运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华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112-114
目的:探讨护士长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寻求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方法:在中医阴阳学说相关理论运用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前后,采用方积乾研制的中国版SF-36量表,先后对54名护士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比较,同时收集并整理了应用前后病区护患冲突发生情况以及病人满意度、月护理质量检查情况。生命质量调查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病区护患冲突发生及病人满意度、月护理质量检查情况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在中医阴阳学说相关理论运用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前后护理人员的总体生命质量得分有明显差异,病区护患冲突发生率下降明显,病人满意度及月护理质量考评明显提升。结论:将中医阴阳学说运用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追求护理管理中的阴阳平衡,不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还对中医理论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具有自然观的特征及方法论的性质。阴阳学说通过阴阳属性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等运动,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性、运动变化性和可利用性的规律。把握阴阳学说的基本特性,对阐明阴阳学说之理及其实际应用,有着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除了情志诱因之外,内经在五脏相关、四时阴阳、五运六气、饮食因素、外邪侵袭、气血逆乱、体质因素等多角度阐述了可以导致抑郁症状的病因病机,并且将诸多因素有机的、系统的纳入阴阳五行理论统摄之下,从而使抑郁症与其他所有疾病一样在病因学上具有统一的说理工具,并可以由此引出合理的、灵活的、多样的防治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的优势,可以为抑郁症的现代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