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除瓣膜性心脏病外,非瓣膜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是房颤的重要原发病。随着这些心脏病发病率的上升,房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房颤患者动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很高,目前常单用阿司匹林来预防,但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试用阿司匹林联合藻酸双酯钠(PSS)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动脉血栓栓塞事件,并进行了随访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75例,均经12导联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脏瓣膜病。将175例分为两组,治疗组…  相似文献   

2.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莉娟  吴英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4):289-289,280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发生率逐年上升,心房颤动对临床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脑栓塞及周围动脉栓塞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加强房颤病人血栓栓塞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通过对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观察,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长期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血栓栓塞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房颤)随年龄的增加,栓塞并发症尤其是栓塞所致脑卒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老年患者的年发病率可高达5%,为无房颤者的6倍[1]。非瓣膜病房颤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可使栓塞的发生率增加50%[2]。因此针对非瓣膜病房颤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近...  相似文献   

4.
Luo M  Xie RM  Quan HB  Hu Y  Cai Y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8):637-640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复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2年住院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386例,随访收集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复发分析并研究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10年累计复发率为34%,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脂血症、附壁血栓是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结论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和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观察三组栓塞、出血和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结果 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轻微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P<0.05);三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能降低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钠肽(BNP)、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及门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及有明确外周动脉血栓栓塞(脑栓塞)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共22例为血栓组,经TEE检查未发现血栓且无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20例为房颤组,另选取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例为无房颤组。用ELISA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D-二聚体与BNP水平,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NP与D-二聚体水平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BNP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388,P<0.05)。结论:房颤患者BNP与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77%[1],即目前大概有房颤患者约1 000万.无论是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还是永久性房颤,亦或是症状性房颤及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均显著增加血栓栓塞风险.非瓣膜病房颤和二尖瓣狭窄所致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分别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和20倍[2],并且随年龄增长这一风险继续增加.此外,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房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可见对于房颤患者采取适当的抗栓治疗尤为重要,加强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新发与复发对改善房颤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大大提高,是房颤的最大危害之一,有报告35%的房颤患者在一生中会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血栓栓塞事件。Framingham研究发现,因房颤而发生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由50~59岁的1·5%增加到80~89岁的23·5%。房颤脑卒中一级预防试验中未接受抗栓治疗的房颤患者脑卒中韩雅玲,女。沈阳军区的发生率平均每年4·5%。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为对照的4~5倍,而瓣膜病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对照的17倍。马长生等在北京地区非瓣膜病房颤脑卒中研究中发现,房颤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5·3%,与国外发生…  相似文献   

9.
老年心房纤颤与脑栓塞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老年心房纤颤发生的病因、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左房扩大与房颤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4年7月-2008年7月住院治疗的91例老年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91例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31例(34.1%),慢性房颤60例(65.9%);非瓣膜病房颤82例(90.1%),瓣膜病房颤9例,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P<0.05).慢性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是老年人栓塞卒中的常见原因,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需要干预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房颤对患者的主要危害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每年5%,其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7倍.因此预防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性事件是其治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潜在的危险在于引发血栓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以往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CHADS2评分≥1分的14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达比加群酯治疗)和对照组64例(华法林治疗),观察1年中脑栓塞、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卒中和TIA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比3.13%,P=0.46);观察组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较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32%比6.25%,P=0.12)。结论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用于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标准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低抗凝治疗,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栓栓塞发生率、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采用标准抗凝治疗,疗效确切,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在心瓣膜病、人工机械瓣及生物瓣患者中预防血栓栓塞的抗血栓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瓣膜性心脏药血栓栓塞的发病率心瓣膜病患者动脉栓塞的发生率随累及的瓣膜、左室功能不全程度、左房扩大程度和有无心房颤动(房颤)而定.二尖瓣狭窄 10%以上患者可出现栓塞  相似文献   

15.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胡大一等在全国18家医院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马长生等对北京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报告,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非抗凝状态下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生率为5.3%。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抗栓疗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心房颤动 (房颤 )时心房失去收缩能力 ,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 ,并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非瓣膜病性房颤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房颤患者的 5~ 7倍 ;房颤合并瓣膜病时 (如风湿性心脏病 ) ,脑栓塞比例更高 ,比正常窦性心律者高 17倍[1] 。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脑卒中的发生明显和年龄相关 ,6 0岁以下的孤立房颤者的脑卒中发生率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每年累积发生率为 0 .5 %。慢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出血发生率及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即标准抗凝强度A组(2.0INR3.0)、低抗凝强度B组(1.5INR1.9)、阿司匹林C组,各50例,观察三组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出血发生率以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A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但总体来说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的三组患者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比治疗之前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要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患者的抗栓疗效比B组与C组患者的疗效要好,且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0~3.0时,能够降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出血发生率,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房颤)是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损及心脏机械功能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其危害主要是发生血栓栓塞,尤其是脑卒中,后者是房颤患者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有报道,华法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但同时可能合并出血并发症,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研究表明,重视适应证的选择和用药原则,可以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应用华法林干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观察其对血栓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血栓栓塞性疾病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将接受抗凝治疗.华法令已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瓣膜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电复律)和人工瓣膜置换的抗栓治疗.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预防栓塞的发生,又降低出血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OAC),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与卒中风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因素不能或不愿长期OAC治疗。由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0%的左房血栓发生在左心耳内,因此通过介入封堵左心耳的方法“堵住”栓子形成的根源,可预防栓塞与卒中发生。从基础动物试验到临床试验,大量的研究结果不断地验证着各种不同封堵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介入术后残腔形成、围手术期抗栓方案等问题尚需研究。目前仍需谨慎把握左心耳封堵介入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