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七无公害栽培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七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其栽培历史悠久,但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的农残高、病虫害重、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阻碍了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公害栽培是保障三七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概述了三七无公害栽培的主要环节,包括:基于药用植物全球产地适宜性分析建立三七选地标准,通过合理轮作和土壤消毒建立三七综合土壤改良措施,建立新品种选育、水光肥一体化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规范栽培体系。此外,开展三七野生抚育模式、分子标记辅助三七新品种选育、建立综合的病虫害防治平台,可以有效的完善三七无公害栽培体系,进而促进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人工种植是保障三七原料供给的主要措施之一。但三七在种植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面临着生长分布区域狭窄、连作障碍严重等诸多问题,加之三七良种对三七种植产业贡献率较低,三七品种化制度尚未建立。因此,从三七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新品种选育、三七重要性状及关键基因挖掘、分子标记开发、组学技术应用等方面对三七遗传改良工作进行整理,为今后三七的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以DNA多态性为基础,依据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筛选与高产、优质、抗逆等表型关联的DNA片段作为标记,辅助新品种的选育。该研究采用DNA标记辅助育种结合系统选育的技术,选育首个三七抗病新品种"苗乡抗七1号"。结果表明,基于RAD-Seq技术检测出抗病品种包含12个特异SNP位点,经验证record_519688位点与三七抗根腐病相关,包含此位点的基因片段可作为抗病品种的遗传标记辅助三七系统选育;与常规栽培种相比,抗病品种种苗根腐病及锈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83.6%,71.8%;二年生及三年生三七根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43.6%,62.9%。此外,依据与抗病关联的SNP筛选三七潜在的抗病群体,该模式扩大目标群体并提高选育效率。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将加快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的进程,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药材无序生产、不规范使用农药等问题,研究团队通过GIS信息技术指导药用植物精准选址,以现代组学方法辅助药用植物育种,以宏基因组学指导土壤复合改良,以合理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的田间精细管理,建立了中药材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在全国多个贫困县指导开展了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布局;通过解析中药基原物种基因组遗传背景,建立药用植物抗性品种选育平台,获得一批新品种和良种,新品种推广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基于病虫害基因检测技术和无公害农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人参、三七、丹参、西洋参、五味子、桔梗等中药材的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80%。中药材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的应用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罗汉果无公害栽培的关键环节:罗汉果产地环境、基于合理轮作和土壤消毒的罗汉果综合土壤改良技术、新品种选育、栽培期间的综合农艺管理技术及安全、低毒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合理轮作模式、新品种的选育、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为罗汉果无公害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三七栽培及其GAP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七人工栽培的种植格局已经从粗放的传统栽培逐步过渡到规范化种植阶段,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重点概述了近20年来对三七的栽培研究、标准体系建立、GAP研究及GAP基地建设进展。  相似文献   

7.
产于古怀庆府一带的道地药材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习称"四大怀药"。由于老产区土壤质量下降、产区面积萎缩、品种退化、病虫害严重及滥用化肥农药等问题突出,导致生产的药材农残及重金属超标严重。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对"四大怀药"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探讨,提出利用GIS生态适宜性区划系统指导栽培选地、结合"土壤消毒+绿肥回田+菌剂调控"的土壤复合改良措施整地、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开展抗性品种选育、制定种子种苗标准、实行有机肥为主的"基肥+追肥+叶面肥"的施肥模式以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为一体的"四大怀药"无公害栽培体系,该体系可为无公害"四大怀药"的生产提供指导,同时为其他中药材的无公害栽培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加快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的进程,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该研究以首个三七DNA标记辅助选育新品种—"苗乡抗七1号"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其种子、种苗、块根对根腐病致病菌Fusarum oxysporum的抗性。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种相比,接种7 d,抗病品种种子病情指数下降52.0%;接种25 d,抗病品种种苗死苗率及块根病情指数分别下降72.1%,62.4%;此外,接种后抗病品种种子及种苗生长抑制率下降。"苗乡抗七1号"种子、种苗、块根对根腐病表现显著的抗性,该品种的抗性评价将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保障三七无公害栽培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三七栽培及其GAP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七人工栽培的种植格局已经从粗放的传统栽培逐步过渡到规范化种植阶段,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重点概述了近20年来对三七的栽培研究、标准体系建立、GAP研究及GAP基地建设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种植三七土壤及植株残体挥发性成分,为研究三七化感效应,解决连作障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C-MS分析种植三七后不同年限土壤及三七植株残体挥发性成分。结果从种植三七土壤、三七须根和茎叶降解物中都分离得到26个挥发性成分。结论三七土壤及植株残体挥发性成分中含有较高的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化感物质,是导致三七产生化感作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参栽培种植体系及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是"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文对中国及世界各地人参种植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土壤、气候等生态因子对人参分布的影响,探讨了主流人参种植模式(伐林栽参、农田栽参、野生抚育等)的特点。针对目前人参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障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策略:大力发展农田栽参模式,开展人参无公害种植及连作障碍机制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适宜农田生态环境的人参品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天师栗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保障规范化生产的娑罗子质量符合临床用药需求。方法:本规范依托推广单位自有基地多年来天师栗生产数据为主,兼顾其它单位生产和科研情况,适用于天师栗无公害基地生产。结果:本文从精准选地、品种繁育、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期确立、质量标准的建立等多方面,建立了天师栗的无公害规范化精细栽培技术体系。结论:天师栗无公害规范化种植体系的建立对天师栗的种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为天师栗的引种栽培以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建立了无公害娑罗子质量标准和树立了种植规范。  相似文献   

13.
人参无公害农田栽培技术体系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对伐林栽参可用林地的逐步限制,农田栽参将成为人参种植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而无公害生产是未来人参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多年农田栽参研究数据及产区调研结果,该文制订了人参无公害农田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人参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确定农田栽参栽培用地、无公害种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该文提出农田栽参土壤修复,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平台,培育适宜农田栽培的抗逆新品种,建立人参无公害种植产地溯源系统等技术策略,以促进农田栽参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为兰科(Orchidaceae)重要药用和观赏植物,目前其规模化栽培技术并不成熟,且存在连作障碍、病虫害高发、高农药残留等问题,开展无公害栽植技术研究能够保证高品质规范化生产。依据云南省文山市大里普基地和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老河坝乡大河坝多年杜鹃兰无公害生产数据,结合杜鹃兰的研究现状,针对杜鹃兰无公害栽培基地选址、土壤改良、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来建立杜鹃兰无公害精细栽植体系。  相似文献   

15.
川芎为著名川产道地药材,为临床常用中药,栽培历史悠久,但川芎在栽培过程中仍存在盲目引种、苓种繁育不规范、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尤其农残和重金属镉超标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响川芎产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是保障川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课题组基地生产数据,结合国内其他基地成功经验及文献调研,构建了川芎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基于GIS技术基地选址、土壤综合改良、良种的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解决川芎镉超标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同时可促进川芎品质提升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无公害人参农田栽培技术规范及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毁林栽参在我国被禁止,农田栽参将成为人参种植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为建立无公害人参农田栽培技术体系,减少药材农残及重金属含量,本文在多年农田栽参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田栽参种植基地调研结果,制订了无公害人参农田栽培技术规范和药材农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标准。提出了依据GIS指导生态适宜性栽培选地,分子标记技术辅助抗性品种选育,利用绿肥进行土壤改良,精细种植及田间管理,进行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发布无公害人参农残及重金属团体标准等。本文为无公害人参农田栽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沙参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其基原植物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nn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为了满足国内外大量北沙参栽培种植的需求,减少农药残留、重金属外源物质污染及化肥滥用等现象,课题组以多年来北沙参种植、生产数据为主,兼顾相关科研情况,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北沙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适用于北沙参无公害基地生产。该体系包括基于GIS技术基地选址、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及质量标准等内容,以实现在保证北沙参药材增产的基础上,达到低农残和高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