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车祸伤发生率呈逐步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车祸伤患者一般伤情较重、休克发生率高,抢救难度大,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现场急救处理会导致伤残甚至死亡^[1]。因此,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严重车祸伤院前急救的经验.方法 对87例严重车祸伤进行院前急救.结果 87例严重车祸伤受伤部位2处者65例、3处者14例、4处者8例;其中合并休克23例、合并意识障碍36例、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者11例,经院前急救和本急诊科抢救成功8例(93%)、死亡6例(7%).结论 严重车祸伤的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是伤者生命的早期保障,是院内进一步抢救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比较急救中心推广运用外伤五大技术前后车祸患者院前处理情况。方法对本中心推广应用外伤五大技术前的2007年与应用后的2009年现场转运的车祸患者院前急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该技术推广应用前后车祸患者现场抢救的及时程度和效果。结果 2007年度车祸患者现场抢救的病情改善率为0.42%,病死率为2.40%;2009年实施外伤五大技术后,病情改善率上升为3.92%(P<0.01),病死率下降至1.84,病情改善率上升了8.33倍,病死率下降了23.33%。2007和2009年度车祸患者抢救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分别为(17.2±6.8)min和(13.6±5.7)min(P<0.01),现场抢救的时间分别为(6.6±5.7)min和(8.2±4.9)min(P<0.01)。两个年度车祸患者的受伤部位分布和病情分布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007年的四肢伤较常见,2009年以其他部位损伤较常见。结论推广应用外伤五大技术对车祸患者进行现场抢救,可显著提高病情改善率,有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车祸患者中ARDS易发因素及诊治要点,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车祸伤并发ARDS患者36例的救治经验。结果 36例患者,11例死亡(30.56%),余康复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应用呼吸机,早期、联合抗生素应用,充分支持治疗是抢救AR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交通事故多是群体伤,发生突然,伤员多,往往非基层急诊科1个科室所能承担,需要在全院范围内调配人员、器材、药品,并进行及时、准确、有序的抢救,才能在短时间内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我院2003~2007年收治32起成批车祸伤员,现将批量车祸伤员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交通事故多是群体伤,发生突然,伤员多,往往非基层急诊科1个科室所能承担,需要在全院范围内调配人员、器材、药品,并进行及时、准确、有序的抢救,才能在短时间内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我院2003~2007年收治32起成批车祸伤员,现将批量车祸伤员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骨盆骨折合并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骨盆骨折常由车祸、塌方、爆炸所致,大多伴有严重的合并伤。合并伤较骨盆骨折更为严重,往往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准确判断及观察病情,积极配合抢救,精心护理,是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保证。我科于2002-2005年收治28例骨盆骨折患者。现将病情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抢救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抢救车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抢救的35例车祸患者,对其应用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观察抢救后车祸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 35例车祸患者在应用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后,整个抢救过程秩序井然,没有出现应急事件中突发大量患者的抢救慌乱现象;在来我院急诊处的车祸患者均在20~50min内获得了合理的处置;经过我院的救治,35例车祸患者无一例死亡,全部脱离了生命危险,抢救成功率达到100.0%,现已有33例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达到94.3%。结论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车祸患者中的应用,可以使患者获得及时的救治,降低车祸患者的死亡率,提高车祸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大批车祸伤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金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0):110-110,113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车祸伤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害,车祸的致伤原因比较复杂,导致的创伤比较严重,许多伤员存在多发性创伤、复合伤等。这无疑给抢救治疗带来许多困难。在中国车祸所致的重伤患者中,约有2/3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在30min内死于现场或运输途中,现场急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能否生存及生活质量。交通事故后对创伤人员的现场急救,对于抢救伤者生命、提高伤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伤者的致残率、减轻伤者的家庭负担及社会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申安萍  谭显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66-236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私家车的大量涌现,交通事故更加普遍,车祸伤人数日趋增多.因此,对车祸伤现场有效的抢救、安全转运等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658例车祸伤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03例车祸致复合伤患者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效果观察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本科2010年8月~2013年2月收治103例车祸后导致复合伤患者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结果通过护士精心护理监测过程中103例患者未曾出现过感染、气栓、血肿、局部肢体坏死等不良并发症,发生脱管1例,堵塞1例。结论实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对车祸致复合伤患者有利于病情的观察,为抢救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动态信息,既减轻反复抽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带来的痛苦以及血管壁的损伤,也方便护士工作的开展,节约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正>4.28胶济铁路车祸造成大批的伤员,且以多发伤为特征。伤情多数较重,休克发生率高,抢救治疗难度大,病死率和伤残率高。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  相似文献   

13.
我们1999/2008年间共收治闭合性心脏破裂10例,成功抢救8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19~55(平均32)岁。根据致伤原因,车祸致伤6例,坠落致伤2例,重物打击1例,爆震伤1例。致伤部位:车祸伤致多根肋骨骨折骨折断段刺破心包,刺入左心室2例,右心室前壁1例,右心室流出道1例,车祸致上腔静脉根部损伤1例,右心房下腔静脉交界处撕裂1例;  相似文献   

14.
<正>严重创伤合并多处骨折,平时主要以车祸、高处坠落、塌方挤压及钝器打击伤为主[1]。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抢救严重创伤合并多处骨折124例,其中6例在运送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途中死亡,在急诊科死亡4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死亡8例,来院抢救率为80%以上,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性盆腔复合伤患者的救治时机和严重出血时的有效止血方法,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成功救治1例危重车祸复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救治。结论:严重创伤性盆腔复合伤患者的救治时机要抓住复合伤的主要矛盾,尽快有效止血,恢复有效循环,积极挽救生命;对严重骨盆粉碎性骨折合并肛门会阴部损毁伤,活动性大面积盆底出血的休克患者,创面纱垫加压填塞止血是唯一可行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6.
巴宁  董晓丽  庄振利  徐向东 《河北医药》2005,27(10):745-746
目的 探讨车祸伤所致气管、支气管断裂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抢救经过.结果 7例急性伤患者、1例晚期病人经手术治疗恢复良好。结论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片、CT检查多能做出诊断,必要时行纤支镜检查。早期手术行气管、支气管修复吻合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严重创伤合并多处骨折,平时主要以车祸、高处坠落、塌方挤压及钝器打击伤为主。我院在2001年1月~2003年1月抢救严重创伤合并多处骨折124例,其中6例在运送我院途中死亡.在急诊科死亡4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死亡8例,来院抢救率为80%以上,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科1997年~1998年共抢救了颅脑损伤80例,其中男性68人,女性12人,年龄2~69岁,车祸58人,坠落伤12人,打击伤10人,其中36例治愈,好转28例,死亡16例。1抢救体会颅脑损伤伤情紧急,多为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和颅内血肿,伤后多数病人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车祸伤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GCS评分13~15分50例;9~12分105例;3~8分48例;对照组105例。并检测PT、APTT、F'IB、TT及血小板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PT、APTT、TT、FIB、血小板与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其凝血功能异常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检测PT、APTT、TT、FIB及血小板变化可以了解颅脑车祸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颅脑车祸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骨盆骨折多由强大暴力直接作用于骨盆所致,主要由车祸、高空坠落和工业意外等造成,是一种严重多发伤,常伴有低血压和休克症状,若损伤是开放性的,病情则更为严重。故骨盆骨折的病人,接诊后应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