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留置导管的护理经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68 例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细心护理,观察导管的使用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生导管流量不足及堵塞5 例(7.35 %),导管相关性感染6例(12.5%) ,导管脱落2 例(2.94%) ,导管口渗血3 例(4.41%) .留置时间1~14周.结论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有效的护理工作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40例带涤纶套血液透析用长期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经验,达到减少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以我院2007年1月~2010年5月留置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对40例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采用右侧颈内静脉留置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通过细心护理,观察导管的使用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40例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全部成功,导管置入后X线下复查全部位于上腔静脉接近右心房开口处,置管成功率为100%.血流量均大于200ml/min,导管连续使用一年以上8例,半年以上14例,超过3月以上18例.共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10例(占25%),其中合并其它部位血栓形成5例(占12.5%),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7.5%).结论 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的置入可解决许多不适合进行造瘘手术且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方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血液透析且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391例,实施封管液肝素浓度个体化。结果:2012年血液透析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流量不佳者占5.1%(7/136),堵管者占1.5%(2/136),出血者占0.8%(1/136),与前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血液透析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封管,可以积极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锁骨下静脉输液港植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本科行颈静脉、锁骨下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n=80)与B组(n=76)。A组行颈静脉穿刺途径,B组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年导管通畅率。结果A组患者成功实施经颈静脉输液港植入79例,技术成功率98.75%,发生港体相关性并发症5例,发生率6.25%;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6例,发生率7.50%,无导管夹闭综合征发生;发生感染相关性并发症8例,发生率10.00%,随访1年导管通畅率为92.50%。B组患者成功实施经锁骨下静脉输液港植入术73例,技术成功率96.05%,发生港体相关性并发症6例,发生率7.89%;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15例,发生率19.74%,其中发生导管夹闭5例,发生率6.58%;发生感染相关性并发症5例,发生率6.58%,1年通畅率为81.57%。B组导管夹闭综合征发生率高于A组(P<0.05),1年导管通畅率低于A组(P<0.05),两组技术成功率及港体、导管、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无导管夹闭综合征发生,1年导管通畅率高于经锁骨下静脉路径,可作为输液港植入术患者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既往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导管并发症预防护理经验。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194例接受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同时查阅医院计算机病历系统,血液透析室收集的档案,按照数据资料,采用EXCEL表格录入资料,双人核对。结果:股静脉置管165例,并发症例次率95.2%(157/165),并发症发生率68.5%,颈内静脉置管29例,并发症例次率89.66%(26/29),并发症发生率75.9%,合计并发症例次率94.32%(183/194),发生率69.6%(135/194);并发症发生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血流不稳57.7%(112/194)、二次置管13.4%(26/194)、感染7.7%(15/194)、堵管5.7%(11/194)、出血2.6%(5/194)、脱管率1.6%(3/165);未见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使用仍存在许多问题,规律透析率较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特别是血流流速不足、感染等居高不下,日常护理非常重要,需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督促患者规律透析,护士做好导管管理维护,严格遵守护理原则,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做好并发症循证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中心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感染率、菌群分布及易感因素,为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中心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59例,研究分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易感因素。结果在25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共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0例,占11.58%;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感染总数的66.6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20.00%,表皮葡萄球菌5株,占16.67%;导管留置时间2周、血红蛋白100 g/L、白蛋白40 g/L、BMI18.5 kg/m2、合并糖尿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RBSI的相关易感因素(P0.05)。结论本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1.58%,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红蛋白水平偏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偏低、BMI值偏低以及合并糖尿病是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向琼  余兆兰  孙雪红  欧三桃 《重庆医学》2009,38(22):2849-2850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深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单针双腔导管留置血液透析464例,其中颈内静脉置管332例,锁骨下静脉置管82例,股静脉置管50例.分析不同置管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结果 置管术中发生并发症有:血肿10例,局部渗血15例,误穿动脉8例;发生远期并发症有:导管相关感染36例,导管栓塞6例,导管血流量不足(血流小于180mL/min)8例,导管意外脱落5例.带管时间1d至15个月.结论 临时深静脉置管对紧急血液透析患者,因操作简便,并发症低,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为临床造瘘提供了时间,是理想的临时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置管后感染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中,9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6例为门诊透析病人),感染率为9.47%.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的置管后维护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护理的方法。方法择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4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全方面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大大降低了导管的感染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结论对血透患者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给予精心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大大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98例,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29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47例(15.77%),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呈正相关(χ2=15.148,P=0.001);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感染率高于其他原发病患者。结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位置、合并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行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为降低感染率提供护理经验。 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心脏直视术后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20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找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护理相关的问题,根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高龄、长时间置管、无菌操作不严格、置管维护质量、静脉置管途径等),将以上护理问题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护理措施,在围手术期予以实施。观察2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穿刺部位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发生时间,局部渗血、导管脱出、导管阻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82%和18.44%(6例和19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1.65%(3例和12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置管后导管堵塞、脱出、局部渗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89%、5.82%、2.91%和13.59%、16.50%、9.7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的循证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值得在相关护理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菌群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安阳地区医院38例经血液透析治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采集导管血及外周血实施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38例患者共分离出43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0.47%(26/43),革兰阴性菌占39.53%(17/43);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敏感性较高,金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氯霉素、丁胺卡那、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摩氏摩根菌及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较高,棒状杆菌对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致病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可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贾新妍 《基层医学论坛》2014,(27):3670-367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143例血液透析患者行右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43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39例。其中血栓形成8例,导管血流不畅13例,感染11例,局部出血血肿5例,导管脱出2例。通过全面有效的护理,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导管的使用寿命。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可能会引起并发症,但通过提高护理质量,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8例,留置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82例次,其中有11例患者重复置管(2~3)次。右颈内静脉置管134例,左颈内静脉置管4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3例,股静脉置管31例。结果:导管留置时间:平均留置时间(14士12)月,其中颈内静脉(4~36)月,平均16月;锁骨下静脉(3~25)月,平均11月;股静脉(2~7)月,平均4月。导管置管时相关的并发症主要为:局部血肿17例(9.0%)、渗血21例(12%)和导管功能障碍3例(1.6%)。导管留置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通路功能障碍和感染,本组导管通路功能障碍13例(7.0%),其中血栓形成8例、隧道段打折2例,导管外鞘形成1例,血管狭窄1例。10例导管通路功能障碍经调整导管、尿激酶溶栓或手术修复,得到纠正,余3例拔管后重新进行穿刺置管。本组有15例患者发生局部感染(8.0%),给予消毒换药,管周皮肤涂察百多帮软膏后好转。结论: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但仍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重点防治置管期间局部巨大血肿和渗血以及导管留置期间血栓形成和局部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病人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以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导致血液透析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对于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来说,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主要有病人自身因素以及护理因素,而通过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人员操作、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率。结论加强对血液透析病人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的分析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率,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长期透析导管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福州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采用带Cuff长期透析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患者69例,观察时间为1年,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22例与非感染组47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采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按管腔容积80%封管在血液透析长期导管(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我科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从右颈内静脉置入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6例,采取按透析导管标注管腔容积80%的封管液量进行封管.回顾性分析导管相关感染和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导管相关感染为0.36次/1000导管日,未发生堵管事件,拔除导管1例,导管退出使用改为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2例,死亡1例.现阶段应用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者12例,血泵流量为300~250 mL/min之间,静脉压≤180 mmHg.结论 血液透析长期导管采取按管腔容积80%封管的方法,不仅有效减少导管功能不良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而且减少20%封管液量的注入能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中心静脉置管,根据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次数将患者分为单次组、反复发作组。对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单次发作组比较,反复发作组患者基线血白蛋白及血红蛋白较低、首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时透析月龄较长、留置导管时间较长、血白细胞偏高,P值均小于0.05。引发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致病菌分别是革兰阳性菌(占78.9%)、革兰阴性菌(占20%)、真菌(占1.1%)。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OR=1.086,P<0.000)、血白蛋白(OR=1.259,P<0.000)、BMI(OR=1.153,P<0.037)、血白细胞(OR=1.122,P<0.047)、留置导管时长(OR=0.977,P<0.019)及居住环境(OR=3.716,P<0.016)为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始透年龄(OR=0.145,P<0.029)、首次发生感染年龄(OR=6.433,P<0.031)、血红蛋白(OR=1.151,P<0.015)、血白蛋白(OR=1.508,P<0.020)、hs-CRP(OR=0975,P<0.024)、血白细胞(OR=1.548,P<0.043)、透析月龄(OR=0.847,P<0.036)、留置导管时间长(OR=0.909,P<0.022)、吸烟(OR=0.021,P<0.022)是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单次组与反复组患者生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0%比32.7%,c2=4.141,P=0.042)。结论 始透年龄、首次发生感染年龄、血红蛋白、血白蛋白、透析月龄、留置导管时间长、吸烟是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该院血液透析中心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98例的临床资料,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分析年龄、原发病、置管部位及留管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52例,感染率达到13.1%。革兰氏阳性菌34例,占65.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18例,占34.6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年龄<50岁感染率7.48%,≥50岁感染率16.33%(P<0.05);糖尿病肾病感染率19.72%,非糖尿病肾病为9.38%(P<0.05);股静脉置管感染率24.14%,明显高于颈内静脉10.25%及锁骨下静脉5.26%(P<0.05);置管时间≥2周较≤1周、1~2周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18.43%(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2周及股静脉置管都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20.
马瑛  陶煜  赵庆雨 《中外医疗》2014,(36):63-64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感染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透析患者23例。其中,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23例患者除1例为左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外,其余均为右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结果23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有7例发生导管感染,其中两例为出口感染合并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其他5例均为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不同原发病血透时出现留置导管感染的几率不同,其中高血压性肾病的感染率最高,为50.0%;其次为糖尿病肾病36.3%;最后为慢性肾炎25.0%。经统计分析发现P=0.002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率与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3。结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全身器官机能下降、营养状况差、免疫功能降低、多伴有其他系统的并发症,在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危险因素,都属于发生危险的感染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