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以来许多医家都予以很高重视.纵观两千年来的中医针灸学发展史,灸法的治疗作用,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争议,而热症可灸与禁灸是历来争论的焦点所在.热症禁灸,当推以东汉"医圣"张仲景为代表,认为灸法只宜用于阴盛阳虚的寒症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的热症,尤其是"火逆"观对后世灸疗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后沈括、张从正、汪机、陆以湉皆推崇此说.至于清代王孟英,更竭力反对阴虚者用灸,提出"灸可劫阴"之说,把灸法用于热症,视为畏途.热症用灸,当推以东晋葛洪为代表,认为灸法虚实寒热,无所不宜.后陈延之、王焘、窦材、龚居中推而崇之.及至近代,许多医家仍竭力主张灸法可用于邪热内盛的实热证及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其中以魏稼、周楣声最为代表,笔者认为,热症可灸,有其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意义,正如周楣声<灸绳>所言:"热症可灸,热症贵灸."同时,现代医学实验研究也为其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郭爱松  金宏柱 《陕西中医》2007,28(1):121-123
《伤寒论》中用灸总的原则是“阴证宜灸,热证忌灸”,灸法多用以温虚寒,热症用灸法则易出现变证,加重病情。本文对《伤寒论》“热证忌灸”的观点进行探析,并探讨“热证可灸”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两则病案验证了“热症可灸”,说明了灸法有攻补两种作用。“热症用灸”验案二则@肖伟$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院!合肥,230061@周建霞$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院!合肥,230061  相似文献   

4.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 ,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 :“针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 :“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灵枢 官针篇》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  相似文献   

5.
热敏灸疗法作为特殊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热症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症,古代医家认为热证禁灸,但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发现运用热敏灸疗法治疗热证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热敏灸治疗热证主要通过火郁发之,以热引热,达到郁散、热清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灸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阴证。热证可灸与否,则是针灸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解决这一争议,有利于明确灸法适应证,提升灸法发展空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通过整理热证禁灸学说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学说产生背景,分析学说形成原因,发现热证禁灸学说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另通过研究灸法作用机理与灸法治疗热证的主要机制,表明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对热证进行适当的灸法治疗。通过对热证禁灸学说与热证可灸学说的探讨,不难发现:医学研究中应辨证认识问题,客观评价学说,把握学说本质,为医学发展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赵建新(050091)《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认为灸法能补针药之不足,故历代医家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化脓灸为一特殊的灸法,前人用之颇多效验,笔者临床用治一些顽固性病证,体会化脓灸法确能于针、药之外独建殊功,...  相似文献   

8.
铺灸疗法     
灸法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医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夏末殷初伊尹发明汤液之前,古代治病的方法主要是针灸两种,自伊尹发明汤液之后,针刺、灸法、汤液成三足鼎立。《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针法和灸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铺灸源于隔物灸,又称"长蛇灸"、"督灸",是我国针灸工作者从传统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因在施灸时沿脊柱铺敷药物、姜或蒜,形如长蛇,故名长蛇灸。长蛇灸又称督灸,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其施灸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  相似文献   

9.
曲建中 《光明中医》2008,23(11):1695-1696
经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所谓“灸有补泻”,是言灸法既有补法,可用于虚证、寒证;亦有泻法,可用于实证、热证。然近世以来,在灸法的作用和应用方面,则多认为灸法是以“温补”作用而收功。只适用于沉寒痼冷、无脉亡阳之虚寒证,而对某些正盛邪实的热证、实证,却视灸若畏途,使灸法这一疗法使用愈来愈狭,有湮没不传之虑。这种对于施用灸法所存在的错误思想,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针灸领域无论从教学到临床都只重视针刺,不提倡艾灸,医者与患者都信针惧灸,这些因素阻碍着灸治的开展,致使许多医者对灸法缺乏临床体会,甚至连最基本的灸法操作都未能很好掌握,灸法将面临被淘汰。其实许多病症的治疗是“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治病保健作用,并有安全、简便、高效、无副作用等优点。临床上用治各科疾病,常会有奇迹般效果。如用艾灸治疗坐骨神经痛,其镇痛作用大大超过针刺;又如肩周炎关节活动受限,灸2~3穴,1~3次,常可活动自如;又如曲池穴作化脓灸,颈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禁针禁灸与多种因素有关,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文仅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针灸有所裨益。 1 气候与机体状态因素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身气血受自然界影响而发生变化,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意即天气过于寒冷之时,人体血行凝滞,卫气内沉,不可针刺;气候温暖之时,血行润滑、卫气外浮,用刺不须迟疑。窦汉卿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针刺切忌“寒热风阴”(《标幽赋》),即大寒大热的天气及大风、阴晦之日,不可针刺。《灵枢·终始》曰:“新内勿刺”、“已醉勿刺”、“新怒勿刺”、“新劳勿刺”、“已饱勿刺”、“已…  相似文献   

12.
对《神灸经纶》热证施灸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灸经纶》对热证施灸论述颇多。热证宜灸还是禁灸,自古以来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或言可灸;或言不可灸;或言寒热虚实无不可灸;或明言不可灸,而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倡导热证用灸。作者吴亦鼎似属后者。故本文就亦鼎热证施灸诸论试以评析。1理论上确认热证宜灸...  相似文献   

13.
藏医火灸疗法是藏医外治法之一,千百年来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疾病,有独特效果。艾灸是火灸中的主要灸法,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心血管病、妇科病、胃肠病、肝胆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并有强身保健、延年益寿之功效。“凡用他法不能治愈的疾病,灸法一般皆可收效”;“药之不及,针之不为,灸之所宜。”这是古人对灸法的精辟总结。  相似文献   

14.
灸法治痛风——热症用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医灸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快速止痛疗法一点灸联合放血法;对照组24例采用秋水仙碱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天。结果快速止痛法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且两组治疗后血沉、血白细胞、血尿酸值等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医灸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热证忌灸”这是在针灸界比较盛行的信条。许多教科书、著作、论文均倡此说。然而,古今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人们,灸法不仅可以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也可用于实热证及虚热证。本文就“热证可灸”作一探析,求教于前贤同道。1热证忌灸的起源最先明确把灸法用于寒证的是《内经》、《素问·举痛论》上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缩痛则脉绌急,绌急则外行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这两段条文,解释了寒气入袭人体而致疼痛的病…  相似文献   

16.
梅花针灸学派周楣声教授在大量临床中发现,灸法对乙型肝炎、急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肠炎肠痉挛以及许多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的发热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热证不仅可灸,而且“热证贵灸”。周教授认为,虽灸是火的一部分,但灸不能代表火,艾灸疗法也不能代表火疗方法,在临床中两者应仔细区分。热证是否禁灸应从灸法本身思考,而非一味的热证禁灸。周教授提倡连续施灸巩固疗效,施灸时患者热度会上升,艾灸结束后会回复正常。灸法非唯一的治疗手段,盲目推崇艾灸疗法亦是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梳理古代医籍,发现葛洪、巢元方、汪机三位医家持“无病勿灸”的观点,分析后认为其反对未病先灸并非是否定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原因分别为:随病而治的辨证用灸思想;对小儿生理特性的考量,以及对因地制宜原则的把握;对化脓灸滥用的批驳。结合相关文献,得出灸法“治未病”亦有宜忌:灸法防病须明确适应证,灸治已病须辨证,以防传变;灸法“治未病”宜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保健灸不宜使用艾炷化脓灸。在临床上,不能忽视灸法的宜忌,以避免灸误、坏证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热证可灸论     
热证可灸,从祖国医学的理论来看,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似乎是矛盾的,不可理解的。在此,笔者就学习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灸法的最早出现当导源于《阴阳十一脉炎经》与《足臂十一脉灸经》,而对灸法较为重视者当推葛洪、鲍姑、陈延之等人。随着历史的发展,灸法源又出现了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两大派别。热证可灸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记载,早在金元时期,就有不少医家对热证用灸作了论述。刘完素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明确主张热证用灸。如:“疮疡已觉微漫肿硬,皮血不变色,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引邪气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针灸》1996年第8期刊载李学孟同志《灸疗得气浅识》一文,读后得益良多,现谈谈个人浅见,兼与同道商榷。所谓灸,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置于体表的腧穴或病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对疾病起到“内病外治”之功的治疗方法。可分为火热灸法和非火热灸法两大类。就其产生疗效的机理而言,又与局部刺激作用、神经反射作用、经络调节作用、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和调节免疫机能多方面有关,非独“热”之功。在临床使用灸法时,有时确可出现、麻、痒、胀等感觉,实为灸疗得气现象。但灸法范围较广,施灸后出现皮肤潮红、发泡、灼…  相似文献   

20.
子宫肌瘤病是一种女性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症状反复的特点,当前单一的治疗模式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疗效,而整合针灸思维可解决这一临床问题。“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是一种临床针灸治疗模式,一针即毫针针刺主穴,选穴注重疏肝调神,兼顾调理冲任;二灸即善用灸法,常使用精灸技术以扶阳通阳,以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为主;三巩固即运用皮内针技术,留针背俞穴或耳穴,以巩固、延续疗效。治疗过程中,针灸并用,注重灸法,是“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体现;联合皮内针疗法,使治疗、巩固、防复发三个环节紧紧依存,以提高临床疗效。另附病案一则展示临证时使用“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