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调查 ICU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ICU 一区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鉴定,以 K-B 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各种标本中共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16株,其中呼吸道标本痰液百分比最高,占69%。在15种抗生素药敏试验中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吡肟体外抗菌活性最好,铜绿假单胞菌株耐药性强,产生多重耐药菌63株。结论 ICU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ICU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病原学检测,以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
刘艳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901-1902
目的了解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现状及其耐药具体情况。方法收集近三年本院呼吸科ICU 112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的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呼吸科ICU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株数和细菌占分离菌株百分率逐年升高,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药物较为敏感(7.1%,8.9%),对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曲南等耐药性较高(50.9%~79.5%)。结论呼吸科ICU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性,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红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2):273-273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ICU内送检标本分离出的527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结果下呼吸道标本分离铜绿假单胞最高占81.0%,其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耐药率在19.4%到27.2%之间。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利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并对临床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于痰液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分布呼吸科、心血管内科、ICU病房,对氨苄西林、头孢替坦、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5种药物的耐药率几近100%,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为2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易产生多重耐药,加强耐药性监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不同疾病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状况以及该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联合GN卡和16S RNA基因PCR对不同疾病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分别采用VITEK-2 Compact仪联合AST-GN卡K-B纸片扩散法对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仅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99例病人所患主要疾病为下呼吸道感染(χ2=24.8,P<0.05),病人以≥60男性为主(χ2=26.1,P<0.05)且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普外科(χ2=17.7,P<0.05)。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耐药率95.48%~98.99%),但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相对敏感(敏感率70.51%~88.44%)。55.3%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110/199)株多重耐药,优势多重耐药模式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30.9%,34/110)和菌株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喹诺酮类(39.1%,43/110)耐药(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不同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老年男性是该菌感染高危人群。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耐药性,尤其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2010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亚胺培南菌株产碳青酶烯酶情况。方法 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碳青霉烯酶检测采用改良Hodge试验。结果 2010年分离铜绿假单胞菌145株,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脓汁及分泌物。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88.97%。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洛美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1株,耐药率21.38%,改良Hodge试验阳性10株,阳性率为32.26%。结论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和产碳青霉烯酶率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E)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对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PAE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结果1 121株PAE菌株主要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内科、中医康复科和神经内科等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约占69%。PAE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舒巴坦的敏感率为84.2%和82.1%;对氨曲南、庆大霉素、哌拉西哌、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在50%~60%之间,且呈下降趋势;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敏感率仅为3.6%和1.6%。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已十分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院ICU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ICU下呼吸道痰标本分离到的276株PAE药敏结果。结果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其余11种耐药率变化趋势没有显著差异。2012年比2011年的多重耐药株(MDRPAE)及泛耐药株(PDRPAE)检出率呈升高趋势。结论部分抗菌药物对PAE耐药性呈上升趋势,部分年份MDRPAE及PDRPAE有升高的趋势,应重视对PAE的耐药性监测,并采取措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合并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8-12收治的120例AECOPD合并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留取痰液标本并进行分离培养与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比较2种形态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差异。结果:年龄高、伴有基础疾病、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史、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是AECOPD合并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药敏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较敏感,耐药率均10.0%;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AECOPD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医生应提高标本送检率,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防止或减缓耐药性的上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015年我院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我院老年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233株,全部细菌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与培养,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并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233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液(72.10%),其余依次为尿液(7.73%),引流液(4.72%),全血(4.29%),导管(2.58%),腹水(2.58%),胆汁(2.15%),胸水(1.29%),切口分泌物(1.29%),咽刷、体液及脓液分别占0.43%;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科室是呼吸科和重症监护室,分别占33.05%及22.3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唑啉及头孢西丁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达1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亦达100%,仅对少数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30%。结论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由于老年感染患者的临床用药存在局限性,加之铜绿假单胞菌对绝大多数抗生素都耐药,因此必须更加重视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预防与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手术切口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株进行分型和金属-内酰胺酶基因检测。方法分离自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186株,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作为质控菌株,采用常见的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利用ERIC-PCR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型;利用IMP-PCR和VIM-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1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36.02%,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34.95%,美罗培南32.80%,环丙沙星32.26%,头孢吡肟27.42%,头孢他啶25.27%,其中62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细胞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98.4%,且全部为多重耐药(MDR),占总数的33.3%。11株为泛耐药株(PDR),占总数的6%。4株VIM2型铜绿假单胞菌和1株IMP-25亚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阳性。讨论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频繁使用铜绿假单胞菌不断产生新的耐药株,并检出1株IMP-25亚型,这对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流行病学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培养病原菌在各病区的分布和细菌耐药率.方法 对我院京西院区2年来ICU、内科、外科病房HAP患者培养病原菌阳性标本进行分析,比较各病区间的异同,分析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全院共获阳性标本1183份.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占各病区菌种的前5位.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ICU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病区.大肠埃希菌在外科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病区.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普遍较高.各病区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苯唑西林高度耐药.结论 HAP病原菌谱在各病区间具有不同分布;病原菌耐药性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我院近3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并以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相比较,观察两者的不同之处,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VITEK2-compact微生物检测系统对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中临床分离的941株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采用MIC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临床分离的941株细菌中,368株来自ICU,革兰阴性杆菌占85.02%(800/941).ICU与非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25/25)和73.53%(25/34)(P<0.01).病原菌中最常见的菌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1.15%(199/941)、铜绿假单胞菌20.30%(191/941)、鲍曼不动杆菌10.31%(97/94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97%(75/941)和大肠埃希菌7.44%(70/941),ICU与非ICU前5位病原菌相同,但构成比例不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57.79%(115/199)和51.43%(36/70),ICU的ESBL检出率与非ICU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度最高,耐药率分别为5.06%和18.1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在18.52%~27.66%之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只有对加替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于3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情况最严重,只对复方磺胺甲噁唑高度敏感,耐药率为9.09%,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和亚胺培南几乎全部耐药.我院存在较高的复合感染率,为11.62%(84/723),主要发生在ICU,复合感染率及感染株数在2009年监测中明显下降.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为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且呈现多重耐药趋势.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药物.动态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合理选择抗生素,减少高危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肺部感染致病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ICU收治的128例肺部感染患者的痰病原菌细菌谱,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67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39株,占83.2%,革兰氏阳性菌28株,占10.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最主要的病原菌依次是阴沟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结论 ICU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特点是多重耐药的阴沟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更显著,革兰氏阳性菌及念珠菌检出率不高,这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9月~2004年8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3例VAP患者的91株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情况。结果G-菌65例,占71.43%,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孢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各占21.98%,17.58%,15.38%;G 菌22例,占24.1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09%;真菌4例,占4.40%。多数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较高。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以G-菌为主且耐药率高,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预防和治疗VA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79株铜绿假单孢菌感染药敏监测资料,为临床经验性治疗参考。方法 收集住院COPD病人下呼吸道痰标本培养、采用K~B低电扩散法对379株分离的铜绿假单孢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其耐药从低到高前10位依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美洛西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奈替米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结论 铜绿假单孢菌在COPD肺感染中有重要地位,从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对其抗菌活性下降说明,要重视病原学的检查,药敏检测,根据药敏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湖南天地人公司生产的TDR.200B细菌分析系统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我院2010-02~2012-02分离的11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1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亚胺培南最低(10.6%),其次为阿米卡星(12.4%);其中敏感株7株(6.2%),多重耐药株25株(22.1%),泛耐药株8株(7.1%),其余耐药株73株(64.6%)。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19种常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的耐药性,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同时应对多重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多重和泛耐药株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发酵菌的临床分离状况及常见菌株的耐药性。方法分离出的非发酵菌采用VITEK-60AMS细菌鉴定仪鉴定,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2005年1月~2007年8月共检出非发酵菌366株,铜绿假单胞菌(PAE)最为常见(45.36%),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ABA,23.22%)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PM,15.30%);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引流液和尿液,分别占42.62%、20.77%和15.85%。PAE、ABA和SPM耐药较为严重,且呈多重耐药性。结论ICU非发酵菌以呼吸道感染常见,其耐药现象严重;应根椐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ICU诊断为VAP的118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并分析气管深部分泌物的病原菌的构成比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从118例VAP确诊患者气管深部分泌物中共检出13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3株(79.23%),革兰阳性菌20株(15.38%),真菌7株(5.38%)。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鲍曼溶血不动杆菌33株(32.04%),粘质沙雷菌20株(19.42%)、肺炎克雷伯杆菌18株(17.47%),铜绿假单胞菌11株(10.68%),大肠埃希菌10株(9.71%);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50.00%)。其中粘质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于10.00%,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对多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80.00%(美罗培南81.97%、阿米卡星83.61%、头孢曲松88.33%、左氧氟沙星80.3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均敏感。结论我院ICU中VAP患者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了解VAP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对于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治愈率等方面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Nosocomial isolat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xhibit high rates of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and are often multidrug resistant. P. aeruginosa clinical isolates (n = 56) were obtained from ICU patients in a hospital in Pakistan over a 3-y perio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the 56 P. aeruginosa clinical isolat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7 antibiotics and the resistance rates were as follows: aztreonam (68% resistant), ceftazidime (67%), imipenem (66%), ofloxacin (59%), amikacin (56%), gentamicin (44%), and piperacillin-tazobactam (27%) (p < 0.01). In addition, 55% of the P. aeruginosa clinical isolates were resistant to 4 or more antibiotics. Imipenem-resistant strains were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ceftazidime, ofloxacin, aztreonam, and more strikingly, amikacin resistance (p < 0.05). PCR (using P. aeruginosa-specific primers VIC1 + VIC2 and P1 + P2, respectively) was highly specific and sensitive, and was positive for all 56 P. aeruginosa isolates tested. Automated ribotyping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lonal diversity of the 56 P. aeruginosa isolates. Automated ribotyping indicated that the clinical isolates were clonally related and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4 major ribogroups based on their similarity index, with ribogroup II being the dominant one. The P. aeruginosa isolates in ribogroup II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ir antibiotic resistance pattern and, interestingly, there seemed to be a gradual acquisition of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the isolates within this group over time. The ribotyping data, together with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profile, provide valuabl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inform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hospital-acquired P. aeruginosa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