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人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和肝癌生物学行为及HBsAg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研究4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MMP-9、TIMP-1和HBsAg的表达。结果MMP-9在肝癌和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5%和75.0%.癌组织明显减低(P〈0.01)。TIMP-1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5%和62.5%,肝癌中的表达较癌旁肝组织表达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移组癌及癌旁组织MMP-9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而TIMP-1则明显低于无转移组(P〈0.05)。本组肝癌患者组织HBsAg阳性率为82.5%,HBsAg阳性组中癌及癌旁组织MMP-9表达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P〈0.05),TIMP-1在HBsAg阳性组的表达略高于HBsAg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9、TIMP-1在癌旁组织中与HBsAg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而在癌组织中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MMP-9、TIMP-1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对于判断肝癌的浸润、转移有重要价值:HBV感染可能与MMP-9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16基因蛋白、Ki.-67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正常黏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方法进行P16基因蛋白、Ki-67基因蛋白的检测。结果癌旁正常黏膜中,P16阳性表达率为89.29%(50/56),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其阳性表达率为42.86%(24/56),经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正常黏膜中,Ki-67阳性表达率为8.93%(5/56),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其阳性表达率为33.93%(19/56),经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高分化组P1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均P〈0.05);食管癌组织分化差者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分化好者(p〉0.05);P16、Ki-67阳性表达率在有、元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生存期〉3年者P16阳性表达率57.69%(15/26)显著高于术后生存期≤3年者30.00%(9/30)(x2=4.36,P〈0.05),术后生存期≤3年者Ki-67阳性表达率46.67%(14/30)高于术后生存期〉3年者19.23%(5/26)(x2=468,P〈0.05)。结论P16、KJ-67可作为反映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参考指标,可作为评定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进展、预测其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p27Kipl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HCC及癌旁肝癌组织中PTTG蛋白、p27Kip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CC、癌旁和正常肝组织的PTTG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0.8%(34/48)、91.7%(44/48),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TTG蛋白在癌旁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HCC中的表达(P〈0.05);HCC、癌旁组织的p27kipl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0.8%(10/48)83.3%(40/48),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PTTG表达阳性组织中有10例见p27kipl表达阳性,而14例PTTG表达阴性组织中有9例见p27kip1阳性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TTG和D27Kipl鼻常表达与HCC的发展密切相关,在HCC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7-2012年度东莞市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分布情况,为招募安全血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无偿献血者职业分布资料及其HBsAg血液检测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2年度各年度HBsAg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1,P〈0.05)且呈逐年下降趋势;HBsAg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6.67,P〈0.05;x^2=166.49,P〈0.05;x^2=16.70,P〈0.05;x^2=92.92,P〈0.05),男性高于女性;18~30岁组低于其他年龄组;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生产人员,设备操作人员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者有较高的HBsAg阳性率。结论2007-2012年东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率有降低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乙型肝炎的防控工作,鼓励年青人献血,使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更有利于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低氧诱导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肺组织中HIF—1α的表达。结果HIF—1α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率为52.5%(21/40),其中鳞癌中的表达率68%(17/25)高于腺癌的表达率26.7%(4/15)(x^2=4.87。P〈0.05)。临床分期中Ⅰ,Ⅱ期HIF—1α阳性表达率为42.3%(11/26),Ⅲ-Ⅳ期HIF—1α阳性表达率为85.7%(12/14),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x^2=5.35,P〈0.05),低分化的表达率71.4%(15/21)高于中高分化的表达率42.3%(11/26)(x^2=4.82,P〈0.05)。HIF-1α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无关(x^2=0.028,P〉0.05)。10例正常组织中HIF—1α呈阴性表达。结论HIF—1α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增强表达与肿瘤的分化、临床分期及病理组织类型有明显关系(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认识HIF-1α在肿瘤不同阶段的表达可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NSCLC术后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pa的表达,分析Hpa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中存在Hpa基因的表达,并定位于肿瘤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52例NSCLC组织中有39例Hpa基因mRNA表达阳性(39/52.75%),癌旁组织有11例表达阳性(11/52,21.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染色NSCLC组织中Hpa阳性率69.2%(36/52),癌旁组织阳性率17.3%(9/5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a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检测均显示腺癌癌组织Hpa表达高于鳞癌,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NM分期Ⅲ-Ⅳ期的癌组织表达高于Ⅰ~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SCLC组织Hpa基因及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并且与NSCLC的转移和进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多角度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乙肝病毒(HBV).DNA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HBsAg定量结果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有肝病理活检,同时检测HBsAg定量与HBV—DNA的182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从3个角度分组分析各组HBsAg水平与HBV—DNA载量的线性关系:依据182例患者HBV.DNA载量结果(0.000~5.745)的分布规律,分为低载量组(0.000-1.915)、中载量组(〉1.915~3.830)和高载量组(〉3.830~5.745),即相当于原始结果的0~104、〉104~106、〉106-108U/mL;依据乙肝e抗原(HBeAg)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依据纤维化病变的程度分为无明显纤维化组(S0-S1期)、明显纤维化组(S2-S3期)和早期肝硬化组(s4期)。结果HBV.DNA低、中、高载量组间HBsAg水平差异比较:总体水平以及HBV.DNA高载量组与低、中载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低、中载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与HBsAg水平的线性关系:总体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48,P〈O.01];HBV—DNA低、中栽量或HBeAg阴性时,二者均无相关性(P〉0.05);HBV.DNA高载量、HBeAg阳性及肝纤维化病变各组二者呈高到低度负相关(r=-0.553、-0.635、-0.459,P〈O.01);随肝纤维化病变程度的进展,二者相关性下降(r=-0.535、-0.459、-0.218,P〈O.05),HBeAg阳性时的相关性最高(r=-0.635,P〈O.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HBsAg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但不能直接反映HBV复制的状态.实际工作中对HBsAg定量结果应依据病程和HBeAg等相关检查进行分析和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改变的特点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发生率为55.9%(19/34),癌旁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的发生率为23.5%(8/34),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2)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的发生率为77.8%(14/1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31.3%(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Ⅱ~Ⅲ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发生率为88.9%(8/9),高于I期的44.0%(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存在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甲基化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乳腺癌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寻找能够有效判断乳腺癌转移潜能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HER-2和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HER-2和TIMP—1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HER-2的阳性表达率,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P—1的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56.7%,17/30)高于无淋巴转移组(23.0%,7/30),差异有显著性,P〈0.01。HER-2和TIM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06,P:0.018。患者的总生存率在HER-2有表达组明显低于HER-2无表达组,P〈0.05,在TIMP—1有无表达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TIMP—1可能有促进淋巴管转移的作用,但TIMP—1不能作为不良预后指标独立检测;HER-2可作为不良预后指标独立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urvivin的表达在食管鳞癌(ES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p53、Bcl-2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53和Bcl-2蛋白在50例ESC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结果:50例ESC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80.0%,其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2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survivin低表达,阳性率为5.0%(P〈0.01)。癌组织中p53和Bcl-2蛋白表达与survivin显著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异常表达,有望成为食管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抑癌基因p53的失活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上调与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可能在食管癌癌变中起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这些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较大.现有疗法不能长期控制大多数患者的病毒复制,而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因其独特的优点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此文就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分类及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HBeAg阴性及阳性CHB患者临床及病毒学特点。方法对209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功能和HBVDNA进行分析。结果209例CHB患者中男143例,女66例。HBeAg阴性患者121例,占57.9%(121/209),平均年龄(42.9±10.7)岁,病程(16.7±8.2)年。HBeAg阳性患者88例,占42.1%(88/209),平均年龄(37.1±11.3)岁,病程(12.2±8.3)年。HBeAg阴性患者平均年龄及病程均高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1和-5.42,P值均<0.01)。HBeAg阴性及阳性患者ALT分别为(37.6±32.8)U/L和(82.2±107.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P<0.01),两组患者的ALT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0.20,P<0.01)。HBVDNA大于105拷贝/ml的患者,HBeAg阴性组46例,占38.0%(46/121),HBeAg阳性组83例,占94.3%(83/88),HBeAg阴性组低于阳性组(χ2=180.32,P<0.01)。结论应重视对HBVDNA低复制的HBeAg阴性的CHB患者的随访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标志物定量检测指标与HBV DNA定量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从2013年1月-2014年6月检验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确诊的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大三阳368例和小三阳507例中,各随机选取50例作为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的血标本同时做HBV标志物定量和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大三阳组HBsAg含量和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小三阳组( P<0.01);大三阳组HBV DNA定量阳性率明显高于小三阳组(P<0.01);HBV DNA阳性的大三阳患者HBV DNA含量与HBsAg、HBeAg含量均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中的HBsAg和HbeA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定量检测HBV DNA、HBsAg和HbeAg对判断HBV感染者传染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预防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两阶段抽样法,在马鞍山市三区一县抽取8个行政村1-59岁常住人口2038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为50.54%,城市高于农村,低年龄组(98.14%)到高年龄组(0.95%)逐渐降低,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和托幼儿童接种率最高(96.58%和98.77%),学生次之(87.17%),农民最低(4.26%).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逐渐增高(O%-10.48%),抗-HBs阳性率为14.58%-50.18%,15-岁组最低(14.58%).1990-2007年间乙肝报告发病率以1999年最高,为67.0660/10万,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2007年平均乙肝报告发病率在≤14岁的人群中低于4.6731/10万,在≥15岁的人群中高于32.0789/10万.乙肝血源疫苗接种后HBsAg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0.98%和39.54%,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后阳性率(0.49%和43.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7,P=0.744;x2=1.004,P=0.316).结论 应继续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推广成年人接种,并将预防乙肝资源向农村倾斜.  相似文献   

15.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这些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较大.现有疗法不能长期控制大多数患者的病毒复制,而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因其独特的优点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此文就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分类及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这些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较大.现有疗法不能长期控制大多数患者的病毒复制,而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因其独特的优点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此文就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分类及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小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1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  以合成的HBV前S1(21-47位氨基酸)多肽包被酶标板,利用方阵滴定法确定间接ELISA方法的最适工作条件,对该法的精密度、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验证,并与商品化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  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0 mg/L,血清稀释度为1︰10。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检测要求。本法与商品化前S1抗体检测试剂盒测定结果的符合率为98.0%。结论  成功建立了HBV前S1抗体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小鼠血清中前S1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片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 12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口服阿德福韦酯片治疗;对照组60例,用α干扰素-2b治疗.两组治疗开始后,每4个月检查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HBV DNA定量等指标.24个月治 疗期间和治疗后,比较两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6、12、18、24个月,HBeAg阴转率分别为12.3%、23.1%、41.5%和60.0%: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0%、13.8%、27.7%和43.1%;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2%、16.9%、23.3%和50.8%,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且与对照组不同时期各项指标(治疗6、12个月HBV DNA阴转率除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24个月后ALT复常率为66.1%,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国产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与有效性较好,疗程延长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情况。方法对206例无症状HBsAg阳性者进行ALT、乙型肝炎五项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检测。结果无症状HBsAg阳性者中有19.9%的患者存在ALT的异常,但造成ALT异常的因素与性别差异无关;在ALT异常的无症状HBsAg阳性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68.2%。结论对于临床无症状的HBsAg阳性人群应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