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性脑病(HE)系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门体静脉分流,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性脑病(chronic hepatic encephalopathy,CHE)常见于门体分流型脑病(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PSE),多因门体侧支循环和肝功能衰竭所致,但由于其症状常不典型,临床上易误诊,现报道我科收治的2例慢性肝性脑病病例.  相似文献   

3.
150例肝性脑病患者诱因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性脑病患者的发生诱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治方案.方法 收集150例肝性脑病患者,分析肝性脑病发生时的诱因及其预后因素,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氨等指标,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肝性脑病患者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感染、不正规利尿、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这些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血氨测定发现在肝性脑病发生时显著升高,对肝性脑病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结论 肝性脑病是慢性重症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工作中应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对症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肝性脑病(HE)是继发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或严重慢性实质性肝脏疾病的一种精神神经综合征,是各种严重肝病的并发症或终未表现,属内科危重病。识别肝性脑病的症状和体征,是早期判断肝功能是否恶化或发生并发症的重要线索,系统观察肝性脑病的神经系改变,可为其病程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尤其是对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本文收集本病50例,现结合文献简要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出资料50例肝性脑病患者,男42例,女8例,年龄18一刀岁,其中重症肝炎4例,肝炎后肝硬化对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原发性肝癌6例,全部患者据症状体征及B超、…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功能衰竭(内源性肝性脑病)、门脉性分流的发生(外源性肝性脑病)以及同时存在两种因素(混合性肝性脑病)在肝性脑病(HE)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1].本文对79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性肝性脑病的诱因和预后因素情况.方法 分析54例老年性慢性乙肝或丙肝肝硬化出现肝性脑病患者的诱因,并判断出现肝性脑病的预后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效应.结果 发现老年性肝性脑病患者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平衡紊乱、腹水合并感染、发热、不正规利尿、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结论 老年慢性乙肝或丙肝肝硬化患者易发生肝性脑病,应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及时预防性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学术背景: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但此法受到了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病迅速和供体短缺的限制。 目的:充分认识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在肝移植等待期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检索策略: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1993-01/2007-12有关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肝移植等待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文献,检索词为“acute liver failure,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artificial live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01/2007-12有关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肝移植等待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文献,检索词为“急性肝功能衰竭,分子吸附循环系统,人工肝”,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手工检索人工肝相关中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细胞因子、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生存率等相关研究文献。排除标准:明显不随机、研究目的与课题无关的文献及重复性文献。 文献评价:初检得到467篇文献,阅读鉴定纳入32篇满足全部纳入标准,其中9篇中文,23篇英文;有关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学术背景的文献4篇,有关急性肝功能衰竭定义及治疗的文献5篇,有关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的应用及其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效果的文献23篇。 资料综合:传统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各有利弊,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结合以往人工肝的优点,突破各自的局限性,可同时清除水溶性和脂溶性毒素,清除致病因子,减轻脑水肿,维护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肝肾功能,提高生存率。 结论: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是治疗肝功能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方法,可帮助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顺利渡过肝移植等待期。  相似文献   

8.
肝性脑病10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慢性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性脑病的发病经过、肝病史特点、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氨、EEG、诱发电位、CT、MRI改变。结果:肝病史8例、严重胆道病2例、行门—腔分流术2例,起病表现:头晕头痛2例、精神异常3例、锥外系症状3例、癫痫发作1例、视力骤降1例。急性肝性脑病1例,发病时肝功能正常。慢性肝性脑病9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为TBIL升高、ALP升高和GGT升高,A/G倒置5例、血氨升高10例。EEG检查7例多为弥漫性慢活动。诱发电位检查4例VEP、BAEP均异常。头颅CT检查7例未见异常。头颅MRI表现:急性肝性脑病1例为双侧白质区大片状T_1WI等信号、低信号,T_2WI明显高信号,FLAIR明显高信号改变。慢性肝性脑病检查3例,2例正常,1例为双侧基底节区及苍白球、脑干对称性长T_1、长T_2异常信号改变。结论: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急性肝性脑病以脑水肿症状为主,而慢性肝性脑病以精神异常及锥外系症状为主,部分病人肝病史隐匿,肝功能损害不明显,但血氨均为不同程度的升高,EEG在昏迷前期多为弥散性慢活动,三相波少见,诱发电位均有异常,MRI在急性肝性脑病主要为白质信号改变,在慢性肝性脑病则为基底节区核团信号改变。临床医生对本病应提高警惕性。  相似文献   

9.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1]。临床表现为精神、神经异常,烦躁、睡眠颠倒意识丧失或昏迷。是肝功能衰竭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于2005—2010年收治该类病人38例,均为肝功能衰竭引起,现就早期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病情观察1.1观察昏迷的程度Ⅰ度: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既性格开朗者可能表情淡漠、木讷少言,反之欣快易激动。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在肝衰竭并肝性脑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肝功能衰竭并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保肝、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总胆红素、血氨、PT A (凝血酶原活动度)、Glasgow 昏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3 d后总胆红素、血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Glasgow 昏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 d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 d后肝性脑病清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 A RS治疗,肝功能改善显著,肝性脑病清醒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肝性脑病     
木谷将肝性脑病分为行为异常型,中间型和昏迷型.行为异常型与氨关系较大,而昏迷型则与肝功衰竭关系更为密切.Sherlock认为门、体循环性脑病与氨有关,把肝性脑病分为肝硬化慢性型、肝硬化急性型、暴发性肝炎及亚急性肝炎数类.肝昏迷的意识障碍分为质变和量变.质变时对环境淡漠,意志衰退、不爱整洁,易怒、情绪不稳、记忆、定向和计算力低下等.量变则反映在昏迷的  相似文献   

12.
<正>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称肝昏迷,是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引起的代谢紊乱,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行为失常、意识障碍以及运动和反射异常。肺结核病长期应用抗结核药物后常引起一定程度的肝损害,尤其是本身有肝病的患者,治疗困难。终末期肝病易并发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临床综合护理可有效促进肝性脑病患者的良好转归。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性脑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血氨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α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α、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F-α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α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α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TNF-α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肝性脑病是重症肝炎的严重并发症 ,是肝功能急剧恶化所致的凶险临床症候群。临床上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缺乏特效治疗 ,病死率高〔1,2〕。但肝性脑病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及早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 ,可降低肝性脑病的病死率。现将我院收治的 3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近年来我院共收治重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 39例 ,男 33例 ,女 6例 ;年龄 2 3~ 73岁 ,平均 45 .82岁。重型病毒性肝炎 13例 ,肝炎后肝硬变 2 0例 ,血吸虫性肝硬化 4例 ,重症药物性肝炎 2例。1 2 诊断标准 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a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a、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 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Ra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a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a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TNF-a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09-06—2015-06在本院消化内科、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2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肝硬化患者和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各126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资料。结果单纯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患者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除腹水外,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Na+)、血氨(AM)、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在2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患者与预后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Na+异常、血清TBIL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HE分期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血AM异常、ALB异常、SCr异常、PT异常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血氨、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是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异常、血清总胆红素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分期是影响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与纳洛酮联合治疗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4-09收治的86例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实施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观察组43例,采取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对2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氨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及纳洛酮联合治疗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可恢复血氨及肝功能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利于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若能早期发现,预后并不十分恶劣,而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的亚临床和隐性肝性脑病,不易早期识别,给病人预后带来很大的威胁.为探讨肝性脑病早期误识原因及正确的护理对策,提高早期识别肝性脑病能力,总结我院7例肝性脑病早期未能识别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肝病后期出现肝性脑病,是导致死亡的最严重的肝硬化并发症.长期以来,我们的治疗以支链氨基酸、精氨酸、谷氨酸钠、谷氨酸钾为主.但现在,临床实践证实左旋多巴对肝性脑病治疗具有确定的良好效果,本文即通过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探讨多旋多巴对肝性脑病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雅博司治疗小儿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41例小儿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低蛋白饮食,支链氨基酸,乳果糖及护肝等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雅博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等指标变化.结果 雅博司明显改善小儿H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血氨、ALT、T-Bil,神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雅博司在治疗小儿重症肝炎合并肝性脑病具有明显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