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4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给予冠心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焦虑及抑郁情绪,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心理状态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为分两组,对照组(n=31)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n=35)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每周2次,6周为1疗程。于入组时、6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6周末试验组SAS和SDS评分比入组时均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AS:P〈0.01;SDS:P〈0.0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为70.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心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对其影响。方法:68例GDM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34)和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比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GDM患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改善帕金森患者家属的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干预对帕金森患者家属的影响。方法将60例帕金森患者家属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心理干预加常规护理;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问卷(SAS)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家属进行评定并作组间比较;所得数据通过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9 1,P〉0.05;t=0.378 3,P〉0.05);②实施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的比较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8.702 8,P〈0.01;t=5.594 4,P〈0.01);③干预组患者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在干预前后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1.409 2,P〈0.01;t=6.309 2,P〈0.01),而对照组患者家属均无统计学意义(t=1.808 5,P〉0.05;t=1.979 4,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家属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将56例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价,总体衡量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结果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预后实验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NOSIE各因子评分比较,实验组经过心理干预后,总积极因素和病情估计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NOSIE-30评分总消极因素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秦莹  夏莉  王一丁 《当代医学》2010,16(34):102-103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对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心理影响。方法选择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112例,随机均分为CNP组与常规组,CNP组给予CNP护理干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施行CNP护理干预,可减轻焦虑和抑郁的不良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无痛人工流产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自愿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者300例,随机将其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除按常规治疗护理外,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结果 300例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分别为(42.72±10.13)分、(46.78±10.21)分,均高于国内常模。两组干预前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无痛人流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综合心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3个月后重新评估SDS及SAS评分,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SDS及SA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均P〈0.05)。经过健康教育与综合性心理干预后,糖尿病患者的SDS及SAS评分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健康教育与综合性心理干预能缓解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骨伤致残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以136例骨伤致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干预组除需常规护理外,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于入组时和4周末进行自评。结果:入组时SCL-90,SDS,S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4周末,SDS,SAS评分心理干预显著于对照组,SCL-90评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项因子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说明心理干预组得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负性心理。结论:对于骨伤致残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普外科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100例普外科老年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情况。结果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后,术前1h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均有显著改善:干预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患者出现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的SDS、SA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SDS、SA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普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去接受手术,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酒精中毒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及急诊留观酒精中毒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疗法。心理干预采用集中健康教育,调整生活方式;行为疗法;心理疏导及要求家属协助治疗等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测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情况和自拟生活质量量表4周后测定生活质量情况,并计算复饮率。结果:80份问卷均完整合格。(1)抑郁、焦虑评分干预组4周后与清醒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4周后与清醒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两组抑郁、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的评分,情感得分、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及客观生活质量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4周后干预组为17.5%(7/40),对照组为92.5%(37/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酒精中毒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功能障碍。进行药物及对症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对饮酒的拒绝程度,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护理方式对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人住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包括建立患者个人康复档案,针对患者情况进行集体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十预,指导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以及娱乐疗法等。两组在十预前后分别应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定患者情绪,并比较护理十预前后的分值。结果与国内常模[SDS:(33.46±8.55)分,SAS:(29.78±10.07)分1相比,本研究患者SDS[(44.35±4.11)分1、SAS得分[(42.68±3.46)分1较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组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及焦虑心理。干预组干预后患者的SDS[(36.12±3.62)分]、SAS得分[(34.07±4.7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DS:(43.15±3.76)分,SAS:(41.62±3.65)分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干预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改善。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心理,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干预,包括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及生物反馈治疗等。对每位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分别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DS及SAS标准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观察组的SDS及SAS标准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伴有的抑郁焦虑症状,亦可促进躯体疾病的康复,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70例,均为2007年1月~2013年12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脑外科的就诊患者,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n=35)和心理护理组(n=35)。两组患者均在神经科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性心理护理,两组患者均干预8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抑郁、焦虑等症状的评估,并比较其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8周后,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SAS:(45.84±4.87)、(37.52±4.73)分,SDS:(52.84±4.75)、(43.91±4.21)分]均较前[SAS:(53.04±5.12)、(52.82±6.47)分,SDS:[(57.17±5.42)、(57.32±4.65)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t=2.42、2.14、3.24、2.89,P〈0.05或P〈0.01),且心理护理组下降值更大(t=2.21、2.19,P〈0.05);两组患者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及朋友支持和生活前景认识等5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上升(常规护理组:t=2.32、2.39、2.19、2.45、1.20,P〈0.05,心理护理组:t=3.07、2.94、2.98、2.89、2.86,P〈0.01),且心理护理组上升值更大(t=2.27、2.11、2.16、2.19、2.16,P〈0.05)。结论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于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对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知识-社会-心理结合模式在脑卒中病人心理和躯体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6例脑卒中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8)及对照组(n=48),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知识-社会-心理结合模式实施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应用Fugl-Meyer评价法及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对脑卒中病人躯体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P<0.01)。观察组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SI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知识-社会-心理结合模式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病人心理状况、改善病人运动功能,有利于提高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将80例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DLQI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况改变情况以及患者对银屑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结果 (1)观察组干预前后DLQI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DLQI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两组干预后SAS及SDS得分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对银屑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银屑病知识认知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引进心理行为干预对其心理状况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性指导。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68例行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护理。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均进行焦虑测评量表(SAS)和抑郁测评量表(SDS)的评测,对比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心理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在干预后第4周末,研究组SAS评分为(44.6±7.3)分,对照组SAS评分为(47.3±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DS评分为(39.3±6.8)分,对照组SDS评分为(43.1±7.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等级为优20例(58.8%),差2例(5.88%),对照组护理满意等级为优14例(41.2%)。差6例(17.6%),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安全感、满足感及尊重感分别为94.1%、91.2%及88.2%,对照组安全感、满足感及尊重感分别为58.8%、55.9%及12.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动脉瘤行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心理行为干预护理,能够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状况,提高心理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利于病情的预后康复,临床效益较为可观。  相似文献   

18.
薛云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88-89,91
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和慢性贫血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1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透析常规护理,实验组在透析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和实验室指标.结果 两组护理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P< 0.01;实验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组护理干预后血红蛋白达标率、血铁蛋白达标与干预前比较,P< 0.01或P<0.05;实验组干预后血红蛋白达标率、血铁蛋白达标与对照组比较,P< 0.05.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能够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纠正慢性贫血状态,在提高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预备役参训官兵心理健康的作用。方法将300名官兵分为干预组(n=150)与对照组(n=150),干预组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未接受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两组训练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测评干预组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得分情况。结果两组训练前SCL-90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后干预组的SCL-90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干预组心理干预后SAS、SDS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参训官兵心理健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钟钧  杨舜英  余双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94-95,119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对60例乙肝病毒感染孕妇(观察组)和54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活力(VT)和健康总评价(GH)等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与生理职能(RP)呈显著负相关,与疼痛(BP)呈显著正相关,观察组患者SDS评分与BP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乙肝病毒感染孕妇生活质量较差,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且两者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