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广泛收集整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处方,在构建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和熵聚类方法,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使用频次、药物间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黄芪、茯苓、地黄、山药、丹参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丹参、黄芪","黄芪、地黄","茯苓、黄芪"等;置信度大于0.85的关联规则包括"山茱萸,牡丹皮,茯苓-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山药","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等。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多用益气养阴、补脾益肾、清热生津、活血化瘀之品,配伍精巧合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成药价值评估信息数据库收集目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已上市中成药,应用关联规则、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网络核心药物组合。结果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中成药共102种,其中治疗糖尿病92种,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10种。药品类别主要为扶正剂,其次为祛瘀剂、清热剂;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芪。92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中,常用药对为天花粉-黄芪、生地黄-黄芪。4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成药中,主要药物为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频次最高的药对为丹参-黄芪。结论目前我国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以扶正为主,其次治以活血、清热法,常用药物为黄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赤芍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赤芍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胃痛、痹证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牡丹皮、白芍、陈皮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丹参,赤芍""白芍,赤芍""赤芍,陈皮"等,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包括"甘草-赤芍""牡丹皮-赤芍""牛膝-赤芍""白芍-赤芍"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赤芍处方所用药物多具有理气活血之功效,用药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疾病-证候-治法-中药"之间的关系,探讨丁学屏教授诊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总结丁学屏教授学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医案采集,结合软件的分析系统,采用频次统计法,统计得出医案症状、证候、治法出现频次,使用中药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高级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得出处方中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本研究对39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进行分析,高频药物有地骨皮、黄连、山药、地黄、知母等,药物组合有桑叶、黄连,桑白皮、黄连,地黄、桑叶、黄连等。对29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进行分析,高频药物有黄连、山药、地黄、地骨皮、知母等,药物组合有黄连、地骨皮,地黄、地骨皮、黄连,地骨皮、山药、黄连等。结论:辨治糖尿病,兼顾"本虚标实",治拟"清热、滋阴"并举,多用甘寒生津之品清热救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含桑寄生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颜正华教授含桑寄生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以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为主要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获取含桑寄生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桑寄生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痹证、腰痛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赤芍、牛膝、白芍、丹参、续断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赤芍、桑寄生","牛膝、桑寄生","白芍、桑寄生"等,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牛膝-桑寄生","茯苓-桑寄生","桑枝-桑寄生","炒酸枣仁-桑寄生"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桑寄生处方所用药物多具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止痛、祛风湿强筋骨之功,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师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思路。方法:采用数据检索和手工查找相结合的方法,纳入运用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和医案。确定83首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高频药物包括黄芪、当归、鸡血藤等。处方药物多为温性、甘味,归经多属脾经、肝经。2味药物高频组合包括红花-川芎,赤芍-黄芪等;3味药物组合为鸡血藤-黄芪-当归,川芎-黄芪-当归。新处方包括全蝎-威灵仙-水蛭,忍冬藤-牛膝-细辛等。结论: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采用补气、化痰、活血、温经之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处方中含有白芍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白芍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白芍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胃痛、反酸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赤芍、陈皮、丹参、当归、茯苓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芍,赤芍”“丹参,白芍”“白芍,陈皮”等,置信度≥1的关联规则包括“赤芍-白芍”“龙骨-牡蛎”“当归,赤芍-白芍”“赤芍,桑寄生-白芍”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白芍处方所用药物多具补血活血、安神之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相关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利用该系统的数据分析模块中嵌入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为主要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并获得含牛膝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牛膝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痹证、腰痛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赤芍、桑寄生、白芍、丹参、益母草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牛膝、赤芍","牛膝、桑寄生","赤芍、桑寄生"等,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续断-牛膝","白芍,桑寄生-牛膝","白芍,赤芍,桑寄生-牛膝"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牛膝处方所用药物多具活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组方法度清晰严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整理国医大师经验书籍、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古今医案云平台V1.5中的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共享医案,筛选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医案数据,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规范化药名后采用系统集成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核心处方等。结果最终纳入142个医案。中药频次结果显示共得到高频中药14种,包括地龙、川芎、桃仁等,药物多为温、平、苦、甘,归肝、肺经者;四诊症状频次结果显示弦脉、舌红的频数最多。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组关联规则24条,四诊症状-中药关联规则18条。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多以清热息风、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为法,治疗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兼顾行气,在息风基础上兼顾通络止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肿瘤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确定处方中各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高频药物包括黄芪、半夏、茯苓、白花蛇舌草、生地黄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白术,茯苓""陈皮,茯苓""白术,党参""茯苓,党参"等;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包括"三棱→莪术""牡丹皮,桃仁→赤芍"等;新处方包括"莪术,三棱,穿山甲,夏枯草,续断""重楼,沙参,皂角刺,海藻,昆布"等。结论名老中医治疗肿瘤处方多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符合中医标本兼治之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医方类聚·消渴门》中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通过对《医方类聚·消渴门》中所有方剂进行整理,利用频次统计与Apriori算法对数据进行频次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录符合标准498首方剂,涉及279种药物。清热药与补虚药为方药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天花粉、麦冬、黄连、人参应用频次位居前四位,占总药物用药频次近20%;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按照最低条件支持度5%,最小规则置信度30%,共得出关联规则12项,涉及麦冬、天花粉、人参、黄连、炙甘草、知母、黄芪、茯苓8种药物。结论可见明代以前医家对消渴病的治疗以清热药、益气药、养阴药为主。常用清热、益气、养阴治法,重视消渴病火热、气虚、阴虚证候。  相似文献   

12.
王灿晖教授在研究痤疮病因病机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归纳出治疗痤疮的基本用药。王教授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阴虚内热,治当滋阴清热、凉血活血,并创立了以生地黄为君药,知母、牡丹皮、赤芍、丹参、怀牛膝、紫草、羊蹄根为臣药,金银花、黄芩、夏枯草为佐药的基本方,在此基础方上随症加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剂用药规律,本文基于上市中成药处方信息,收集、整理,并建立糖尿病治疗方剂的结构化数据库,运用软件中的数据统计及挖掘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分析显示,使用频次较高的有黄芪、天花粉、生地、葛根、黄连、麦冬、五味子等;挖掘出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核心组成主要为:黄芪、生地、天花粉、麦冬、葛根、枸杞、黄连、五味子。由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以益气养阴为主,清热药、活血药的灵活应用是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用药的一个趋势,对糖尿病新药研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治疗遗精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遗精方剂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遗精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遗精的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软件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进行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370首治疗遗精方剂,涉及中药282味.方中补益、固涩、安神之品出现频数较高.方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茯苓(129次),占总处方数的34.9%;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山药-茯苓(66次),3味中药组合为山药、五味子、熟地黄(35次),4味中药组合为山茱萸、山药、熟地黄与茯苓(22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遗精的方剂中知母常配黄柏,莲须常配芡实;山茱萸、茯苓常配山药,巴戟天、茯苓常配肉苁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36个,新处方7首.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遗精方剂组方以补益中药为主,辅以安神、固涩之品,标本兼治,可为中医药临床治疗遗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欣  李斌  李福伦  周敏  顾荻青  李建伟  王洁  李峰  徐蓉 《中医杂志》2012,53(10):843-847
目的 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和联系数学集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与方药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纳入患者1238例,包括清热凉血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相关文献15篇986例、课题组前期临床数据资料160例以及前瞻性临床研究92例,运用单因素相关系数法分析相关性并剔除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变量分别进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联系数学集对分析.结果 单因素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苦参、金银花、重楼、蛇莓、土茯苓、赤芍、白鲜皮、荆芥、牡丹皮、生地黄、水牛角(片)、白芍、蜈蚣、全蝎、凌霄花等中药是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临床疗效的正相关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甘草、磁石、牡蛎、赭石、赤芍、菝葜、知母、生地黄、山豆根、全蝎、蜈蚣、重楼为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联系数学集对分析显示,荆芥、白芍、白鲜皮、蜈蚣、全蝎、苦参、金银花、土茯苓、蛇莓、牡丹皮、生地黄、蚤休、赤芍、地肤子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均为强同势.结论 荆芥、赤芍、生地黄、重楼、苦参、白鲜皮、金银花、土茯苓、蛇莓、牡丹皮、知母、山豆根、水牛角片、菝葜、地肤子、磁石、全蝎、蜈蚣、牡蛎、赭石、白芍、甘草等22种中药是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的相关因素,临床应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王莒生  李萍  刘欣  梁代英  盛巡  王芳 《中医杂志》2006,47(12):936-938
目的:观察养阴益气凉血合剂及方中各组药物对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合剂拆方分为养阴组(玄参、天花粉、黄精)、益气组(黄芪、人参)和凉血组(紫草)。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肌肉注射造成CRI小鼠免疫抑制后,灌服养阴药、益气药、凉血药和全方的水煎液,每组药物水煎液给药浓度均为5g生药/kg体重。测定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力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益气组、养阴组和凉组对免疫抑制小鼠的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有明显提高作用(P〈0.01);除凉血廊组外,其余各组对免疫抑制小鼠的NK细胞杀伤活性及巨噬细胞吞噬活力均有显著提高(P〈0.01);各组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脾指数亦有提高作用,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养阴益气凉血合剂及拆方后的益气药、养阴药对免疫抑制小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其中对益气组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接近全方组,其次为养阴药组。  相似文献   

17.
程璟  陈晓雯 《河南中医》2021,41(2):216-21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病变脏腑与肝、心、脾、肺、肾密切相关,主要责之于肝。陈晓雯教授治疗甲亢以疏肝泻火养阴为治疗原则,常用夏栀调瘿合剂加减,并根据五行学说进行辨脏论治。木乘土多见于甲亢早期,治宜疏肝泻火、益气健脾,药用夏栀调瘿合剂加柴胡、牡丹皮、茯苓、白术、炙甘草;木侮金可见于甲亢各期,治宜清肝益肺,药用夏栀调瘿合剂加黄芩、蝉蜕、瓜蒌皮、桔梗、黄芪、麦冬、南沙参等;母病及子可见于甲亢各期,治以泻肝清心,或清火养心,或清热化痰之法,常用夏栀调瘿合剂加黄连、芦根、牡丹皮、淡竹叶、莲子;子病犯母多见于甲亢中晚期,治疗在清肝的同时注重滋补肝肾,药用夏栀调瘿合剂加当归、黄精、女贞子、益母草、桑椹子、熟地黄、玄参。临床诊治甲亢时需注意审因求本,明辨病脏,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辨脏论治,为临床治疗甲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特点与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收载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文献,经筛选后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药物功效分布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2884篇,涉及中药495味,高频药物有黄芪、丹参、山药、茯苓、山萸肉、地黄等,按频次排序前50位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11类,补虚药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芪-丹参、黄芪-山药-丹参,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以补气滋阴、活血化瘀为主,可为临床辨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以“2型糖尿病”为关键词,“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为副关键词,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1年的医学数据,最终经筛选实际进行分析文献60篇,对其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归纳和统计分析.结果:60篇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的文献中,共用中药134味,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地黄、茯苓、天花粉、山药、黄连、黄芪、山茱萸、玄参、麦冬、熟地黄.结论:2型糖尿病(T2DM)的中医治疗以补虚、清热、活血祛瘀为主,兼及其他,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