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3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成PVP组和PKP组,PVP组7例单椎体,5例2个椎体、2例3个椎体、1例4个椎体,共27个椎体接受治疗;PKP组9例单椎体、5例2个椎体、1例3个椎体,共22个椎体接受治疗。结果30例患者手术操作全部成功。PVP组8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PKP组10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术后PKP组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与术前比较有改善(P〈0.05)。结论PVP和PKP两种手术方法均具有显著止痛效果,PKP较PVP在椎体高度恢复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6年12月采用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3例共72个椎体,其中18例19个椎体行PVP;45例53个椎体行PKP,24例30个椎体行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PKP).21例23个椎体行Sky膨胀式椎体成形术(Sky-PKP)。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后凸畸形Cobb角等指标来评估三组疗效。结果:三组术后VAS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VAS降低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后凸畸形及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与PKP组在矫形效果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Sky-PKP组和球囊-PKP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3个椎体(15.8%)、球囊-PKP组2个椎体(6.7%)及Sky-PKP组1个椎体(4.3%)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结论: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都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但对于恢复伤椎高度PKP组优于PVP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8kyphoplasty,PKP)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共5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VP治疗256例,PKP治疗306例。统计分析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SF-36评分系统、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的X线片测量。结果患者获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无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2组手术前后VAS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改善率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的术后12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后凸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PKP矫正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比PVP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组相当。  相似文献   

4.
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有效微创手术方式。随着手术的广泛应用,PVP和PKP术后椎体再次骨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就PVP或PK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各43例。观察两组围手术期资料、伤椎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术后伤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K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都明显高于PVP组(P<0.05);治疗后两组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显著降低,且PKP组术后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显著低于PVP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效果满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改善患者椎体高度、伤椎畸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PVP治疗20例,PKP治疗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月使用VAS及SF-36评分系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Cobb角矫正程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及Oneway ANOVA(P〈0.05)。结果36例手术均成功完成。PVP组出现8例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及2例肺栓塞,PKP组出现6例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及1例肺栓塞,两组骨水泥栓塞出现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478)。1例PKP组肺栓塞患者出现呼吸困难,5d后缓解,其他患者无明显相关症状。无论是PVP组还是PKP组,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月的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评分明显改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3),术后6月评分较术后1周评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587)。VAS及SF-36评分术后6月与术前评分的差值,PKP组与PV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423)。Cobb角方面,PVP组和PKP组,术后1周及术后6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31),术后6月较术后1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637)。Cobb角术后6月与术前的差值,PKP组与PV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53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有效纠正后凸畸形,骨水泥渗漏常见,但有临床症状者极少。在疼痛缓解、后凸矫正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PKP比PVP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姑息性治疗疼痛性椎体血管瘤、溶骨性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等疾患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缓解疼痛迅速等优点[1~4],但手术本身存在灾难性的并发症———骨水泥肺栓塞[5~8]。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对PVP和PKP并发肺栓塞的发生率、诊断、处理和预防进行综述,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或椎体转移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永久留置在椎体内的骨水泥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笔者就骨水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止痛效果。方法对24例(30个椎体)OVCF进行PVP治疗;对24例(33个椎体)OVCF进行PKP治疗。结果PVP与PKP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JOh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间各时间点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VP与PKP治疗OVCF均对止痛及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明确的效果,且二者短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操作技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个热点.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PVP技术推广、改进与发展,提出了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PKP)的概念。经过体外实验及临床观察.证实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本院自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36例,对于PKP的操作技术有一定认识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5年3月~2008年3月,我科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34例,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2~6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4例,坠落伤4例,砸伤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合并多发骨折8例,颅脑、胸腹损伤6例。其中胫骨近端损伤7例,胫骨干损伤17例,胫骨远端损伤10例,合并腓骨骨折2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例。  相似文献   

12.
杨福庆  王维  于菲菲 《中国骨伤》2008,21(7):527-528
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若只注意骨折忽视下胫腓分离,则可造成严重的踝关节间隙增宽,走路不稳,日久至创伤性关节炎。胫腓下关节分离在踝关节损伤中较为常见。自1999年至2006年,我们运用闭合整复单针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4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观察认为该法操作简单,能很好地固定下胫腓关节。患者能早期活动及行走,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为总结经验,现报告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4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外侧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明宇  白玉  杨萌 《中国骨伤》2009,22(8):635-636
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当远折端与近折端骨茬相对,形成“背靠背”畸形,单纯牵引手法复位常常导致失败,给复位带来一定的困难,复位后骨折端不稳定,容易错位。一些医院直接采用手术治疗。2005年8月至2008年1月我科采用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3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邱勇 《中国骨伤》2008,21(4):243-245
随着脊柱外科的迅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或正在开展各类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但由于脊柱作为人体的支柱,其解剖关系复杂,邻近有许多重要组织和器官,因此手术相关并发症并不少见,也不容忽视。如何预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深入探讨。根据发生时间可将手术并发症分为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晚期并发症。现对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的处理及预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般性骨折愈合过程分为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分为纤维骨痂期、软骨骨痂期和骨性骨痂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组织学观察表明,纤维骨痂期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合成Ⅲ型胶原;软骨骨痂期主要是成软骨细胞合成、分泌Ⅱ型胶原;骨性骨痂期主要是随着软骨内成骨的出现和发展,Ⅱ型胶原消失,逐渐由抗张力性能较强的Ⅰ型胶原所取代。一般来说,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方式与一般性骨折愈合方式相似,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共同参与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修复过程,但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相似文献   

17.
国产钛制空心钉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手术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03年1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钛制空心拉力螺钉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髌骨骨折治疗61例髌骨骨折,取得较好疗效。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61例,男38例,女23例,年龄15~85岁。横形骨折21例(图1A),粉碎性骨折36例,纵形骨折2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2例。1.2手术方法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8.
高海拔地区微创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骨折9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茂军  李秋明  邓江涛  郝明 《中国骨伤》2009,22(11):811-812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约占全身骨折的13.7%。骨折后髓内血运受到破坏,局部软组织血运较差,胫前软组织坏死率较高,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感染、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的发生。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2001年3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开展微创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骨折9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4年8月-2006年12月,笔者应用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Sehatzker 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7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可塑形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5年5月~2007年12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15例18足,取得满意疗效。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18足),男10例,女5例,年龄17~54岁。左足7例,右足5例,双足3例。骨缺损11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侧跟骨侧位、轴位X线及跟骨CT扫描检查。按Sanders分型,Ⅱ型3足,Ⅲ型11足,Ⅳ型4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