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及脑外伤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肩手综合征出现疼痛、水肿、肩关节活动受限,Ⅰ期肩手综合征如不能及时治疗,将发展成为Ⅱ期、Ⅲ期,患者出现肌腿挛缩,皮肤肌肉萎缩,肩、手关节挛缩畸形,手功能完全丧失而难以恢复,不仅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也使其原有功能再次丧失。相关资料表明,国外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国际疼痛研究协会也将此归纳为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Ⅰ型,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SHS常发生于脑卒中后3个月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1.5%—70%~([2]),早期临床表现以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因此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临床上SHS治疗通常以超短波、冷热水浴、运动疗法等传统治疗为主,但效果均欠佳。目前有研究表明,运动贴布(肌内效贴)通过感觉刺激、增加皮下间隙减轻疼痛改善肿胀,徒手淋巴引流术通过促通淋巴功能促进静脉  相似文献   

3.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合并症,发生率约12.5%~70%。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手部疼痛和浮肿,患侧肢体皮温升高,消肿后手部皮肤及肌肉萎缩,直至挛缩畸形。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因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将直接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导致手及手指的永久性畸形[1]。目前国内外对其尚无特效治疗,为探讨肩手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4.
肩手综合征(以下简称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本病常发生在卒中后的1~3个月,发生率为12.5%~70.0%[1]。目前,国内对肩手综合征的分期标准[2]共Ⅲ期:Ⅰ期:肩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指肿胀,皮肤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反应;Ⅱ期:肩手肿胀和自发性疼痛消失,皮肤和手部的小肌肉萎缩,有时可引起挛缩样掌腱膜肥厚,手指ROM日益受限;Ⅲ期: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完全挛缩。  相似文献   

5.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患手水肿、疼痛(也可有患肩疼痛),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发展至中期可至手部肌肉明显萎缩,晚期则有手部的特征畸形,严重影响患肢上肢功能的恢复。其发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发病第3天发生,迟至6个月后发生,74.1%在病后3个月内发生。本研究拟针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我国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很高,约为12.5%~70.0%~([1])。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SHS可分为3期,Ⅰ期表现为手部肿胀,色泽改变,肩、手部有疼痛性运动障碍;Ⅱ期表现为肩、手部疼痛性  相似文献   

7.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多数于病后1~3个月发生,其发生率为12%~74.1%[1]。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Ⅰ期表现为肩痛,活动受限,患侧手腕、手指肿痛,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反应。X线下可见手与肩部骨骼有脱钙表现。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  相似文献   

8.
正肩-手综合征(shou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征,严重影响着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质量,其主要表现为患侧肩、手疼痛,患手水肿,患侧上肢和手关节活动障碍,严重则出现患侧上肢活动功能丧失、手部关节畸形、肌肉萎缩明显等症状。目前对这一疾病的治疗多是利用利多卡因等麻醉剂注射法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但其操作要求高且危险性较大~([1])。而超短波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9.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常发生于中风后1~3个月,但也可能发病数月后才出现,发生率12.5%~70%[1]。临床表现为节段性疼痛、手部水肿、血管运动障碍、关节活动受限及活动后症状及体征加重。本病临床分为Ⅲ期,最严重可致活动受限,手指屈曲挛缩,蜡样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0.
王田  刘更  邢书恒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325-5326
中风后患肢肿胀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第1期,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  相似文献   

11.
<正>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 phy,RSD)又称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于1994年被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归纳为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Ⅰ型。卒中后RSD多发生在偏瘫后1—3个月,主要  相似文献   

12.
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水肿、肩手疼痛、肩关节脱位及关节活动障碍等,常发生于病后1个月~3个月,发生率12.5%~70.0%[1], 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本院2005年9月-2008年3月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病人给予高压氧配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挛缩,患因疼痛不敢活动患侧上肢,同时因固定肩关节的肌肉瘫痪,肩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严重影响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进行电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挛缩,活动受限,患手肿胀等改变,以及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部分伴有肩关节脱位,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由于挛缩肿胀疼痛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康复训练,我们采用综合训练方法,观察肩手综合征恢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心理治疗、正确的肢位摆放、患侧上肢各关节的适当活动、物理因子及药物等观察62例疗效。结果有效率93.5%,基本治愈率30.64%,从康复治疗效果看;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比Ⅱ期好,而Ⅱ期又比Ⅲ期好。结论心理治疗、正确的肢位摆放、患侧上肢各关节的适当活动、物理因子及药物等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心理治疗、正确的肢位摆放、患侧上肢各关节的适当活动、物理因子及药物等观察62例疗效。结果有效率93.5%,基本治愈率30.64%,从康复治疗效果看;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比Ⅱ期好,而Ⅱ期又比Ⅲ期好。结论心理治疗、正确的肢位摆放、患侧上肢各关节的适当活动、物理因子及药物等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肩手综合征(should-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athetic dystrohy,RSD)[1],其发生率在12.5%一74.1%[2]。常在脑卒中后1—3个月发生。其病因尚不明确,若不及时治疗,后期手功能将会丧失。根据目前的研究认识,现将其康复护理综述如下,诣在提高大家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重视,降低卒中后手功能的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肩手综合征(shouder 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或Sudeck综合症,或Steinbrocker综合症,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合并症,是指发生于急性脑血管病后3个月内患侧上肢肩部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是脑血管病患者肩痛的主要改变,属反射性神经血管综合症范畴。其发生时间较早、发生率较高、致残率也较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卒中患者静脉渗液肢体的选择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瘫痪上肢与健侧上肢静点的对比,探讨在瘫痪上肢的静点,是否是促发肩手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法:对2004年4月-2004年8月经CT、MRI确诊脑卒中的住院患者,筛选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瘫痪上肢静点,对照组在健侧上肢静点。对入选病人进行跟踪观察:1mo。结果: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发生时间也较对照组早,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患肢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了淤血水肿。在卒中早期使用患肢上肢静点,将进一步加重患肢神经肌肉血管的负担,因而加速了肩手综合征的出现或加重了肩手综合征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正>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1型(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1,CRPS 1)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或肩手综合征,主要以局部疼痛、肢体肿胀、感觉异常、皮肤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肢主动及被动活动疼痛等为特征[1]。治疗上以减轻疼痛、保持和恢复功能为根本目的,常用干预有:电针、皮质甾体类药物、自由基清除剂、降钙素、交感神经阻滞、抗抑郁药等,但此类方法长期应用容易引  相似文献   

20.
正肩痛是脑卒中后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6%—84%,当患侧肩关节处于较大应力位置或主被动活动时,可引起患侧肩部产生不同程度疼痛,同时常伴有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甚至可有静息自发性疼痛,增加了患者痛苦,甚至会因此产生消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1]。偏瘫后肩痛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2],有些患者因为惧怕肩痛不愿进行患侧肩关节功能训练。脑卒中后肩痛通常有多种诱发因素,如肩袖损伤、肌张力异常、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粘连性改变、患肢体位摆放不当等[3—6],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收效欠佳[7]。本研究旨在讨论深部横向摩擦联合运动贴扎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