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Vidatak EZ交流板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我科收治的131例接受有创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65例)和对照组(66例)。医护人员采用Vidatak EZ交流板与试验组交流,文字卡与对照组交流。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使用监护室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2组患者ICU谵妄的发病情况。比较2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治疗结果及ICU谵妄的发病率。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及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有创通气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ICU谵妄的发病率比较显示,试验组ICU谵妄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datak EZ交流板能有效缩短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降低ICU谵妄的发病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每日唤醒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该院ICU行机械通气需要镇静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25),实验组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对照组不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以及镇静时间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以及镇静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日唤醒可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通气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86例达到有创通气治疗指征的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43例)通过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照组(43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较两种治疗手段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达到撤机条件所需的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明显增高(93.0%vs74.4%,P〈0.05),操作用时少[(3.06±0.87)min vs(4.22±0.91)min,P〈0.01];患者耐受率高(76.7%vs51.2%,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2.6%vs 58.1%,P〈0.05);血气分析(SaO2、PaCO2)首次达标所需时间[(25.38±10.15)h vs(32.12±11.62)h,P〈0.01]及达撤机条件所需时间[(3.22±1.46)d vs(4.37±1.61)d,P〈0.01]均较短。结论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通气治疗重症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对治疗有更好的耐受性,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右美托咪定在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的效果观察,并与咪达唑仑组进行对照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7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麻醉术后转ICU需继续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比较两组患者镇静镇痛评分、撤机时间、拔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镇静满意程度右美托咪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0.2%vs 36.5%)(P〈0.05);右美托咪定组与对照组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撤机所需时间(59.20±6.55)min vs(60.47±8.67)min,及停药后拔管所需时间(103.40±8.56)min vs(117.30±13.25)min,均少于咪达唑仑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5.80±1.64)h vs(5.50±1.54)h及ICU住院时间(3.28±0.54)d vs(4.12±0.4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定同时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不仅可安全应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还能缩短撤机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5.
吴河海  张再鸿 《医学综述》2013,(23):4376-4378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湛江骨科医院内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给予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的联合纳洛酮组和机械通气治疗的机械通气组,观察机械通气情况、应激指标及远期生活质量.结果 联合纳洛酮组与机械通气组相比,呼吸性相关肺炎(VAP)发生率(42.22% vs 20%)、X线征象消失时间[(9.4±1.2) h vs(6.9±0.8) h]、肺部啰音缓解时间[(7.1±0.9) d vs(5.2±0.6) d]、机械通气时间[(5.4±0.6) d vs(3.8±0.5) d]以及血糖水平[(5.96±0.68) mmol/L vs(4.34±0.57) mmol/L]、汉密尔顿焦虑评分[(23.3±2.6) vs(14.5±1.9)]、汉密尔顿抑郁评分[(21.2±2.7) vs(15.4±3.1)]、疼痛数字等级评分[(5.1±0.8) vs(2.6±0.4)]显著降低;血氧饱和度(96.30±10.32)%、血胰岛素水平(10.23±1.32) mU/L,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机械通气组.结论 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能够有效促进病情恢复、缓解应激状态、改善远期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中枢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中枢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5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常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患者240例为对照组,行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患者300例为试验组,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和保留气切导管并发症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55% vs 66.7%)、机械通气时间[(12.40±2.93)d vs (15.63±5.18)d]、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率(1.3% vs 7.9%)和ICU住院时间[(16.47±5.01)d vs (20.79±5.5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病死率(49% vs 55%)和长时间保留气切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气切导管的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再次气管插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但对病死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重型颅脑疾患并肺部感染中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4月—2011年3月入住我院ICU明确诊断为颅脑疾患并肺部感染的14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纤支镜治疗分为纤支镜组(75例)和对照组(70例),比较2组的病原菌类型及检出率、治疗7d和14d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ICU病死率等。结果纤支镜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67%vs47.14%,P〈0.01);治疗7d和14d,纤支镜组的CPI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3.4±0.6vs5.1±1.3,1.8±0.5vs3.0±1.0,P均〈0.01)。纤支镜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ICU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9.4±1.9vs14.4±2.3,6.4±2.2vs9.5±2.6,6.67vs21.42,P均〈0.01)。纤支镜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床旁纤支镜治疗重型颅脑疾患并肺部感染安全有效,能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形象图示板在语言沟通障碍患者中的适用性和满意度.方法选择120例语言沟通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在治疗和护理中采用形象图示板进行交流,对照组在治疗和护理中采用摇玲、手势语、写字板等传统方式进行交流.记录交流情况,包括患者需求、需求沟通时间、需求解决情况[1],患者的交流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在形象图示板的适用性和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应用形象图示板总体满意率达96.67%.结论形象图示板能够改善医护人员与语言沟通障碍患者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吉兰-巴雷综合征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并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给予有创通气;观察组给予无创通气,如病情恶化给予有创通气。结果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9.6±1.8)d vs (6.5±1.3)d, P <0.05]、住神经科重症监护室(NICU)时间[(13.4±3.1)d vs (8.1±2.3)d, P <0.05]、抗生素使用时间[(15.2±3.7)d vs (10.5±3.5)d, P <0.05]明显长于观察组;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37.5%vs 6.25%, P <0.05);两组病死率均为6.25%。结论与有创机械通气比较,无创机械通气可以降低吉兰-巴雷综合征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NICU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治疗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 方法 将ICU内6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32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28例).EN和TPN组患者均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监测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机械通气时间、上臂肌肉周径和肱三头肌皮皱褶厚度,并计算氮平衡. 结果 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氮平衡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机械通气时间EN组低于TPN组(P〈0.05). 结论 ICU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地提供营养底物,并有效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联合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效果。方法:24例连枷胸合并严重肺挫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当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降至1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降至2cmH2O时,序贯组拔除气管插管,行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纽仍然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逐渐降低通气频率至5次/min,后减低PSV至7cmH2O、PEEP降至0cmH22O,再脱机拔管。记录序贯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前、序贯组拔管前0.5h与无创通气2h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值(pHa)、收缩压(SBP)、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记录两组资料接受机械通气总时间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例数。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纽比较,vAP的发生例数差异有显著性(5vs11,Y〈0.05),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5±3)dvs(18±2)d,P〈0.05],入住ICU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7±3)dvs(20±2)d,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可用于;台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可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并减少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68例,根据患者入住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水平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34例)和咪达唑仑组(34例)进行镇静治疗.右美托咪啶组予负荷剂量1.0 μg/kg,以0.2~0.8 μg·kg-1 ·h-1的剂量维持;咪达唑仑组予负荷剂量0.05 mg/kg,以0.06 ~0.2 mg·kg-1·h-1剂量维持;使Ramsay评分控制在3~4分.比较两组镇静起效时间、停用镇静剂后的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成功率、ICU住院时间和入ICU后28 d死亡率.同时比较镇静后呼吸抑制、循环及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咪达唑仑比较,右美托咪啶起效迅速[(49.80 ±8.20)s比(107.55 ±19.65)s,P<0.01],苏醒时间短[(18.90 ±2.30) min比(40.82±19.85) min,P<0.01],机械通气时间短[(4.9±1.6)d比(7.8±2.5)d,P<0.01],成功脱机拔管率高(79.4%比58.8%,P<0.01),ICU住院时间短[(6.5±2.5)d比(9.6±3.4)d,P<0.05].右美托咪啶呼吸抑制率低,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谵妄发生率低且持续时间短.两组28 d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作为AECOPD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优先选择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呼吸泵衰竭改善窗为切换时机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COPD并呼吸衰竭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好转,呼吸泵衰竭改善窗出现后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组(序贯通气组)52例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54例。序贯通气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脱机;对照组以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方式脱机。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和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3.9±1.5)d和(15.5±6.1)d,住ICU的时间分别为(4.9±1.8)d和(20.3±5.5)d,VAP发生率分别为15.38%(8/52)和35.19%(19/54),病死率分别为11.54%(6/52)和27.78%(15/5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再插管率分别为19.23%(10/52)和16.67%(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COPD并呼吸衰竭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当呼吸泵衰竭改善窗出现后,立即拔管改无创序贯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有创通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的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持续高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为机械通气治疗ARDS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0例肺内源性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PEEP是否>12 cmH2O,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后PaO2和PaCO2的改善情况、气压伤发生率、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0h、24 h、72 h后PaO2和PaCO2的改善情况无差异(P>0.05),1周后观察组PaO2为(159.41±29.16)、PaCO2为(44.51士10.23),对照组PaO2为(286.14±38.46)、PaCO2为(40.21±8.9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ICU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病死率为(11.78±9.86)d、(7.56±6.09)d、34.51%,对照组为(6.51±8.97)d、(3.98±5.76)d、18.7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3例气压伤,对照组无气压伤发生.结论:持续高水平PEEP治疗肺内源性ARDS患者并不能有效改善氧合,但延长患者住ICU时间,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月1月间在我科进行机械通气的3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出现“ARDS控制窗标准”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持续气道正压(CPAP)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患者的转归。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各19例,出窗时间和出窗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5)d和(18±7)d(P〈0.05);ICU住院时间为(16±3)d和(24±7)d(P〉0.05);VAP发生率分别为15.8%和42.1%(P〉0.05);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1.1%和47.4%(P〈0.05)。结论对ARDS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以“ARDS控制窗标准”为切换时机,采用有创一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施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并发低氧血症患者84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46)采用单纯肺保护性通气方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n=38)采用肺复张结合肺保护性通气方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而肺顺应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与复张/通气前比较,2组复张/通气时患者HR、MAP和CVP均有所变化,但幅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影响治疗;与复张/通气前比较,2组患者复张/通气后24h、48h时PaO2和PaO2/FiO2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09%vs10.53%,P〉0.05)。结论肺复张术可有效改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的低氧血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对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3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初始抗生素应用情况、初始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总费用和病死率。结果:45例初始培养阳性患者中,初始抗生素合理使用率62.2%(28/45);初始抗生素合理使用组和不合理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10.7±3.6)d和(17.5±5.1)d]、机械通气时间[(9.1±4.9)d和(14.9±6.7)d]、住ICU时间[(15.4±5.2)d和(20.6±5.9)d]和总费用[(57191.5±370.2)元和(82726.6±320.3)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10.7%和23.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初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以及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可缩短重症肺炎患者病程、改善预后,对减轻重症肺炎患者的医疗费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对ICU内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ICU内3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16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14例)。EN和TPN组患者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监测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机械通气时间、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并计算氮平衡。结果:肠内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氮平衡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EN组低于TPN组(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更好的提供营养,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