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河南驻马店市经性传播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HIV流行毒株亚型及其毒株特征。方法通过专业问卷调查,了解驻马店地区经性传播HIV感染者的基本状况。采集感染者的EDTA抗凝静脉血,检测其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提取外周血浆中病毒核糖核酸(RNA),使用反转录巢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病毒全长gag和部分pol基因,利用Clustal软件比对序列,利用BioEdit软件手工校对,利用NCBI网站HIV分型工具分析病毒亚型,利用MEGA软件构建NJ树,分析病毒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共收集到HIV感染者血液74份,全部经性传播感染HIV。经过测序,共获得HIV全长gag基因56条(75.7%),全长pol基因38条(51.4%)。对61例HIV感染者感染病毒亚型进行了分析,其中B亚型毒株47例(77.0%),CRF01_AE毒株6例(9.8%),CRF07_BC毒株4例(6.6%),C亚型毒株2例(3.3%),新型重组毒株2例(3.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的B亚型毒株均为Thai B毒株。38例获得pol区序列的样本中,有4例具有耐药突变。结论驻马店市性传播HIV感染者中流行的HIV毒株构成复杂,Thai B亚型毒株是优势毒株,CRF01_AE、CRF07_BC、C等亚型毒株均已进入该人群,而且出现了新型重组毒株。针对该人群的HIV流行毒株监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献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病毒亚型分布及流行毒株特征,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健康征询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对来自全国13个省市献血人群中的HIV阳性样本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对pol区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基于系统进化分析技术构建贝叶斯(BI)和最大似然(ML)系统树,确定毒株亚型,并针对亚型地理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115例HIV阳性献血者标本中,成功扩增并获得pol区基因序列89例,发现HIV-1基因亚型9种,其中,亚型CRF01_AE和CRF07_BC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46.1%(41/89)和37.1%(33/89);亚型CRF08_BC、B分别占2.2%(2/89)、5.6%(5/89);其他亚型CRF65_CPX、CRF55_01B、CRF59_01B、CRF68_01B、CRF62_BC各占1.1%(1/89)。系统进化进一步分析显示,所占比例最高的是CRF01_AE中的Cluster 4和Cluster 5亚簇以及CRF07_BC中的msm亚簇,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3.6%(21/89)、21.3%(19/89)和33.7%(30/89),这3个均是全国男男性行为者(MSM)传播途径中的主要流行亚簇。结论全国献血途径检测出的HIV-1基因型呈现复杂的多样性特征,尤其在MSM传播HIV感染者中占绝对优势毒株的CRF01_AE(C4和C5簇)和CRF07_BC-msm簇也是本次在献血人群中发现的主要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长春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毒基因亚型分布状况及当前主要流行株CRF01_AE毒株的基因变异特征。方法采集HIV感染者血液标本,提取病毒核糖核酸(RNA),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HIV的gag区(HXB2:863~1486)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PhyML3.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HIV database数据库中Entropy、N-Glycosite、VESPA对CRF01_AE毒株两个独立进化簇的氨基酸多态性、糖基化位点、特征性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成功测得gag序列的97例感染者中,经男男同性传播感染者71例(73.2%);经异性传播感染者13例(13.4%),双向传播感染者1例,12例感染途径未知。基因亚型分析结果显示,CRF01_AE 73例(75.3%),CRF07-BC 18例(18.6%),B亚型5例(5.2%)。URFs1例(0.1%)。系统进化树显示CRF01_AE在感染者中形成两个独立的进化簇,其中簇Ⅰ44株(61.1%),簇Ⅱ28株(38.9%)。进一步对CRF01_AE两个进化簇分析显示:这两个独立进化簇有10个特征性氨基酸存在差异,簇Ⅰ糖基化位点多态性大于簇Ⅱ,但氨基酸位点多态性小于簇Ⅱ。结论长春市HIV感染者主要以男男同性接触感染为主,CRF01_AE已成为本地最主要流行株。CRF01_AE毒株流行簇Ⅰ和Ⅱ存在特征性氨基酸,糖基化位点和氨基酸位点存在多态性差异,提示应密切关注本地区HIV的基因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省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人群和地域分布。方法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采集2014年7-9月新报告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血样400份,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HIV-1 pol和gag基因区,对获得的核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比较不同亚型毒株感染者首次随访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结果四川省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有:CRF07_BC(58.22%)、CRF01_AE(29.50%)、CRF08_BC(4.96%)、CRF85_BC(3.39%)、B(2.09%)、C(0.78%)、CRF02_AG(0.52%),以及CRF07_BC/CRF01_AE重组型(0.52%)。毒株分布显示出明显的地域特征。CRF01_AE感染者的基线CD4细胞水平更低。结论以C亚型为骨架的BC重组亚型,在四川省表现出明显的流行优势。提示应结合流行毒株有针对性地提供艾滋病防治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四川省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感染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各亚型的流行情况,探索HIV-1感染规律。方法采集近年来MSM人群中HIV感染者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测序,对所得结果进行pol基因初步鉴定,同时用软件MEGA 4.1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在HIV感染者较多的成都、绵阳和达州三个地区采集的234份样本中,基因测序成功77份,其中CRF07_BC、CRF01_AE和B亚型分别为42份、24份和11份,各组群内基因离散率分别为(1.56%±1.10%)、(2.56%±0.82%)和(5.63%±2.02%)。结论各亚型组群内的部分感染者来自该亚型同一种毒株感染,CRF07_BC、CRF01_AE和B亚型毒株是当前四川省MSM人群HIV-1的主要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者的病毒亚型分布特征,为该区制定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浦东新区242例HIV-1感染者的血浆标本,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将PCR产物测序分析,确定基因亚型,并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获得186份pol区基因片段,HIV-1亚型分布显示,CRF01_AE比例最大,为52.69%,其次为CRF07_BC,31.72%,B,5.91%。CRF08_BC未在同性性传播者中发现,在异性性传播者中占5.36%。CRF01_AE与B亚型重组体在25岁以下年龄组和外地户籍感染者中相对较高,分别为12.20%和6.25%。在同性性传播者中发现2例CRF01_AE和CRF07_BC的重组体。结论浦东新区HIV感染者HIV-1型流行株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且分布与年龄、户籍、文化程度以及传播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9年新诊断HIV-1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型,揭示亚型分布特点及流行趋势。方法采集232例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采用巢式PCR扩增pol区基因,于Los Alamos HIV database下载参考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基因亚型,利用HIV Blast工具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获得199例感染者的pol区基因序列,以异性性传播(61.3%,122/199)为主,其次是同性性传播(23.1%,46/199)。同性性传播感染者以19~49岁(78.3%,36/46)的青壮年为主,多为无配偶。共检出8种基因亚型,以CRF07_BC(47.2%,94/199)和CRF01_AE(29.1%,58/199)为主;其次是CRF08_BC(6.5%,13/199)、C(6.0%,12/199)、B(4.5%,9/199)、CRF85_BC(2.5%,5/199)、CRF55_01B(1.5%,3/199)和CRF59_01B(0.5%,1/199)。检出2种独特重组型(URFs),分别是URF(CRF01_AE/BC)(1.0%,2/199)和URF(B/C)(1.0%,2/199)。发现20个传播簇,总成簇比例为20.6%(41/199),CRF07_BC、CRF01_AE和CRF08_BC的传播簇分别为6个、8个和2个;C、CRF55_01B、B和URF(CRF01_AE/BC)的传播簇均为1个。结论温州市2019年新诊断HIV-1感染者病毒基因亚型多样,以CRF07_BC和CRF01_AE为主,C亚型占比偏高,成簇率约20%。应加强对HIV-1亚型和传播簇的监测,掌握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重庆市医疗机构中艾滋病病毒(HIV)1型(HIV-1)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中的HIV-1基因亚型、群体动力学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重庆多家医疗机构HIV-1感染者/AIDS病人血浆,通过提取核糖核酸(RNA)、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系统发育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方法,扩增及分析HIV基因组pol区序列,并检测耐药相关突变。结果共收集657份HIV-1感染者/AIDS病人静脉血样本,扩增及测序得到256份有效的pol基因片段,HIV基因亚型分析显示,重庆医疗机构中流行的HIV-1毒株以CRF07_BC(43.8%,112份)、CRF01_AE(34.8%,89份)为主要基因型;随后依次为CRF08_BC(8.2%,21份)、B(3.5%,9份)、CRF55_01B(2.7%,7份)、CRF68_01B(0.4%,1份)和CRF86_BC(0.4%,1份)。检出耐药基因突变者94例(占36.7%),无耐药基因突变者162例(占63.3%)。不同基因亚型间,pol基因蛋白酶区和反转录酶区的基因突变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优势群体CRF07_BC、CRF01_AE和CRF08_BC的群体遗传学分析,证实重庆市医疗机构中的HIV-1部分基因型群体正在经历扩张。结论重庆市医疗机构中HIV-1病毒基因突变和重组普遍存在。HIV-1CRF07_BC、CRF01_AE和CRF08_BC基因亚型正在经历缓慢扩张的过程。需持续研究和监控重庆地区HIV-1在感染者中的遗传分化及耐药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病毒亚型的检测和耐药性突变的分析,为疫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的348例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载量和免疫学检测,并从其中随机抽取50例样本进行部分pol基因序列的测定,据此进行基因型别和耐药性突变的分析。结果 348例HIV感染者,性传播占91.4%;以青壮年感染者较多,其中20~49岁占84.4%;确诊时感染者CD4+T细胞绝对数为(381.0±233.6)个/mm3,病毒载量为(3.81±0.98)log10拷贝数/mL。对50例感染者pol基因测序发现,以欧美B亚型(占60.0%)和CRF08_BC亚型(占20.0%)、CRF01_AE亚型(占14.0%)最为多见。仅1例感染者(CRF08_BC型)检出了M461M蛋白酶抑制剂主要耐药性突变。结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HIV-1新发感染人数仍在快速增加,以性传播为主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有可能发生了欧美B亚型的新流行;而耐药性突变株的流行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贵州省未治疗的HIV感染人群中HIV耐药毒株的传播情况、特点和趋势,为指导抗病毒治疗工作,评价治疗效果,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和制订相应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资源最小化的艾滋病病毒(HIV)警戒线调查方法(HIVDR-TS),对47例艾滋病阳性血清样本用In-house方法,对pol基因区进行了扩增测序,检测耐药传播相关的耐药突变,并分析其相关的亚型及其比例。结果 47例样本中未发现耐药传播相关的突变位点,pol区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47例样本中CRF01_AE亚型占40.4%(19/47),CRF07_BC亚型占29.8%(14/47),CRF08_BC亚型占27.7%(13/47)、C亚型占2.1%(1/47),未发现其他亚型。结论贵州省耐药株流行率<5%,属HIV耐药株的低度流行水平区,其中CRF01_AE亚型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东省江门市1型艾滋病病毒(HIV-1)基因亚型分布状况及其主要流行株CRF01_AE的传播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收集江门市2018-2019年新确证为HIV-1感染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208例样本,采用巢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扩增gag基因序列并测序,应用Genotyping Tool进行基因分型、PhyML3.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Entropy和VESPA程序对CRF01_AE毒株亚簇进行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结果成功测得gag序列173条,异性性传播占72.83%(126条),同性性传播占17.92%(31条);亚型分析结果显示,CRF01_AE 69例(39.88%),CRF07_BC 57例(32.95%),19例(10.98%)CRF55_01B,12例(6.94%)B亚型,其他亚型包括CRF08_BC、CRF59_01B、C亚型和URFs共16例(9.25%)。CRF01_AE在系统进化树上形成4个传播簇,其中2个主要传播簇共有11个氨基酸位点的特征性氨基酸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传播簇I的氨基酸多态性大于传播簇Ⅱ。结论江门市HIV-1亚型分布复杂多样,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存在多种传播簇。CRF01_AE亚型为江门地区的优势流行株,其亚簇的氨基酸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11-2013年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新近感染者毒株基因特征的研究,了解当地HIV毒株流行及耐药毒株发生传播的情况。方法采集当年新确证的、16~25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共176份。提取病毒核糖核酸(RNA),通过扩增HIV-1 pol区片段,进行测序和耐药基因变异分析。结果 3年共获得pol区序列176条,主要以CRF01_AE为主(86.9%,153/176);其次也发现了少量CRF07_BC、CRF08_BC和B亚型。共有5例(2.8%,5/176)出现耐药突变,4例为异性性传播,1例为注射吸毒传播,其中1例针对蛋白酶类抑制剂(PI),3例针对非核苷类抑制剂(NNRTIs),另有2例针对核苷类抑制剂(NRTIs)发生耐药突变。结论当地主要流行毒株为CRF01_AE,广西柳州HIV-1新近感染者耐药传播目前处于低度传播水平,但仍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近感染者的耐药监测和病人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2018年部分省份抗病毒治疗前HIV感染者中整合酶抑制剂的耐药株流行情况。方法在我国不同区域的6个省份,收集部分2018年抗病毒治疗前HIV感染者血浆样本,提取病毒基因组核糖核酸,RT-PCR扩增整合酶基因片段并测序,利用进化树和HIVdb数据库,分别进行HIV亚型及耐药分析,并比较不同亚型间整合酶抑制剂相关的耐药遗传屏障差异。结果共获得序列755条,其中流行重组亚型CRF07_BC占35.9%(271例)、CRF01_AE为34.3%(259例)、CRF08_BC占15.1%(114例)、CRF55_01B占2.8%(21例)和B′CN占1.7%(13例),其他重组亚型占10.2%(77例);整合酶抑制剂相关耐药突变的样本有6例,耐药率为0.8%(6例),其中1例对拉替拉韦(RAL)高度耐药,其余5例均对艾维雷韦和RAL低度耐药。相比欧美B亚型标准株HXB2,我国CRF01_AE、CRF07_BC、CRF08_BC和CRF55_01B亚型共有24个固有突变位点;与欧美B亚型比较,CRF07_BC在T66K位点上具有较高耐药遗传屏障,CRF01_AE、CRF08_BC和CRF55_01B在G140S、G140C位点上具有较高的耐药遗传屏障。结论我国2018年部分省份治疗前人群HIV-1整合酶抑制剂耐药毒株流行水平较低,主要流行重组亚型相比欧美B亚型具有较高的耐药遗传屏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男男性行为者(MSM)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程进展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感染HIV且未治疗的378例MSM中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样本,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IV-1 pol区基因片段,确定HIV亚型,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测定CD4~+T淋巴细胞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比分析主要亚型CRF07_BC及CRF01_AE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从 500个/mm~3下降到350个/mm~3以下的天数,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378例MSM中HIV感染者年龄(29.10±0.38)岁,未婚者占81.75%,汉族占96.30%,HIV亚型主要为CRF07_BC(41.53%)、CRF01_AE(34.13%)。中位生存时间为CRF07_BC 2 594 d [95%可信区间(CI):1 357.91~3 830.09]、CRF01_AE 1 393 d(95%CI:1 204.84~1 581.16),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结果显示HIV-1亚型(P 0.01)及职业(P=0.043)是影响HIV感染者病程进展的因素,CRF01_AE [风险比(RR)=2.436,95%CI:1.475~4.022]亚型及从事家政及服务业(RR=2.203,95%CI:1.026~4.729)是促进感染者免疫抑制的危险因素。结论近十年广州市MSM中HIV感染者HIV亚型主要为CRF07_BC、CRF01_AE,多个亚型共存,CRF01_AE亚型感染者、从事家政及服务业工作者更容易进展为艾滋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凉山州艾滋病病毒I型(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传播途径和病毒在人群中的分布。方法运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2009年凉山州266份血浆样本中HIV的gag基因片段。对获得的核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凉山HIV-1的流行毒株为CRF07_BC和CRF08_BC毒株,其中CRF07_BC比例为98.3%,为最主要的流行毒株。266份HIV-1阳性样本中,静脉注射吸毒感染者的比例为63.5%,其次为异性性接触感染者,比例为14.3%。结论凉山HIV-1感染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静脉注射吸毒,最主要的流行毒株是CRF07_BC毒株,具有共同的病毒来源。  相似文献   

17.
深圳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中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毒株的分子流行情况,帮助分析HIV-1在该人群中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6年男男同性恋人群中HIV-1确认为阳性的样本18例,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技术,对该样本膜蛋白基因(env基因)和核心蛋白基因(gag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各基因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18份样本中共存在CRF01_AE、CRF07_BC、CRF08_BC 3种重组毒株及B 一种亚型,分别占55.56%(10/18)、16.67%(3/18)、5.56%(1/18)和22.22%(4/18);在env基因区与对应的流行代表株01_AE.TH.90.CM240、07_BC.CN.97.97CN001、08_BC.CN.97.97CNGX_9F、B. US. 86. JRFL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8.778±1.296)%、(7.650±0.212)%、11.300%和(13.300±0.819)%;CRF01_AE、CRF07_BC重组株和B亚型组内离散率分别为(10.192±4.179)%、(2.000±0.000)%和(14.367±8.812)%;在gag基因区与对应的流行代表株01_AE.TH.90.CM240、07_BC.CN.97.97CN001、08_BC.CN.97.97CNGX_9F、B. FR. 83. HXB2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5.070±1.132)%、(2.167±0.551)%、4.800%和(7.350±1.926)%;CRF01_AE、CRF07_BC重组株和B亚型组内离散率分别为(4.504±1.692)%、(0.700±0.346)%和(10.167±4.352)%.结论 深圳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HIV-1流行株以CRF01-AE重组亚型为主,其次是B亚型,也存在CRF07_BC和CRF08_BC重组亚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11-2013年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新近感染者毒株基因特征的研究,了解当地HIV毒株流行及耐药毒株发生传播的情况。方法采集当年新确证的、16~25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共176份。提取病毒核糖核酸(RNA),通过扩增HIV-1 pol区片段,进行测序和耐药基因变异分析。结果 3年共获得pol区序列176条,主要以CRF01_AE为主(86.9%,153/176);其次也发现了少量CRF07_BC、CRF08_BC和B亚型。共有5例(2.8%,5/176)出现耐药突变,4例为异性性传播,1例为注射吸毒传播,其中1例针对蛋白酶类抑制剂(PI),3例针对非核苷类抑制剂(NNRTIs),另有2例针对核苷类抑制剂(NRTIs)发生耐药突变。结论当地主要流行毒株为CRF01_AE,广西柳州HIV-1新近感染者耐药传播目前处于低度传播水平,但仍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近感染者的耐药监测和病人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HIV-1 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毒株发生蛋白酶抑制剂(PI)、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和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主要耐药性突变的基因屏障,分析不同亚型耐药模式的差异.方法 纳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柳州两市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19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从血浆中提取HIV-1 RNA,扩增pol区并测序,用系统进化树分析序列的亚型,统计各序列每个主要突变位点由野生型密码子突变为耐药密码子所需的碱基转换和颠换的数量,根据转换与颠换发生概率约2.5:1的规律,将每个转换赋值设为1,每个颠换赋值设为2.5,计算各突变赋值之和,即为基因屏障值,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和Nemenyi法比较不同亚型的基因屏障差异.结果 共获得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毒株123株.CRF08_BC发生T/S69D的基因屏障低于CRF01_AE和CRF07_BC(χ2=107.501,P<0.01),CRF01_AE和CRF07_BC发生V118I和L210W的基因屏障低于CRF08_BC,CRF07_BC发生V106M的基因屏障低于CRF01_AE和CRF08_BC.结论 在相同的选择压力下,CRF01_AE和CRF07_BC比CRF08_BC易发生V118I和L210W,CRF08_BC比CRF01_AE和CRF07_BC易发生T/S69D,CRF07_BC比CRF08_BC和CRF01_AE易发生V106M.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艾滋病病毒(HIV)毒株基因序列构建北京男男性行为者(MSM)传播关系的分子网络,探索HIV毒株在该人群中的传播特征。方法以2013年在北京招募的MSM感染者为调查对象,收集问卷并采集全血。使用比对好的pol基因区序列构建进化树判定亚型。计算两两序列间的基因距离,确定鉴别能力最高的基因距离阈值,最终构建传播网络。结果共获得pol基因区序列405条,主要的亚型为CRF01_AE(230,56.8%)和CRF07_BC(116,28.6%),其他亚型分别为B(40,9.9%)、CRF55_01B(1.2%)、C(1.0%)、CRF15_01B(0.2%)。拟合曲线,观测一系列阈值下传播簇、连接总数的变化,得到1.25%为该人群的最佳基因距离阈值。在此条件下,有233条序列(57.5%)进入传播网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5岁、在北京居住时间≥4年、过去3个月与男性有无保护被动肛交及亚型为CRF07_BC的感染者,入网率显著偏高。秩和检验表明,网络内CRF07_BC感染者的关联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亚型的感染者。结论入网率高、关联程度高的人群具有更高的传播风险,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具有高风险特征的人群的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