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气管插管全麻技术在麻醉科广泛使用,患者在麻醉恢复室内拔除气管导管前需常规充分吸引气管内、口腔、咽腔内分泌物,预防术后误吸的发生;但积聚在气管导管套囊上端与声门口之间的分泌物常不易完全吸引干净,气管导管拔除后残留在此腔隙内分泌物可能流入气管内诱发呛咳、误吸.传统的方法是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边吸引边拔管,但此方法会诱发术后低氧血症及肺不张可能.有专家建议将气管导管外气囊压力指示囊剪去,保留气管导管套囊内残留的一些气体,在拔除气管导管时通过气管导管套囊将导管套囊上端可能残留的分泌物带出气管.此方法可能出现套囊内残气无法排出或排出不畅,未完全放气的套囊卡于声门口引起拔管困难.  相似文献   

2.
气管内导管套囊常用于防止胃内容物、咽喉分泌物或血液误吸至肺部,但全麻时应用高容量套囊仍屡有隐性误吸值得重视。本文对47例全麻下行髋置换术患者,采取三种不同的气管内导管比较其隐性误吸发生率。气管内导管有Rusch红色橡胶导管附低贮气量乳胶套囊;Mallinckrodt导管附高贮气量聚氯乙烯(PVC)套囊;NL导管是为气管造口术设计的,附35mm长呈梨状和薄壁的聚亚胺脂套囊(Polyurethane),能迅速自动调节NL套囊的充气装置,该装置带有压力计及精确的减压活瓣,使套囊内的氧或空气压力保持59~31cmH_2O,如果压力偏高或偏低在1秒钟内即能得到调整。在诸导管套囊上端的管壁有1mm细导管供注入染料。患者分三组:第1组16例用Rusch导管,套囊充气至阻塞气管的最低贮气量,麻醉中无需调节囊内压。第2组16例用Mallinckrodt导管连接NL充气装置。每1/2b调整1次,使囊内压处于29~31cmH_2O。第3组15例用NL导管持续与NL充气装置  相似文献   

3.
误吸是人工呼吸的一种可能致命的并发症。现在普遍应用一种带套囊的气管导管防止误吸,但这种气管导管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及其它不利影响。高频喷射呼吸(HFJV)是防止误吸的一种新方法。暴露经麻醉的6只狗的气管后,在第1和第2气管环状软骨之间插入一根用作喷射呼吸的导管,另用一根导管测量气管内压力。在其下低位处插入内窥镜至气管内约2时。从下向上直接观察声带。然后采  相似文献   

4.
气管插管技术在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而气管插管指示气囊的管理则是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护理的重要内容。如护理不当或操作失误,导致内气囊压力过高,会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如缺血、坏死、溃疡和炎症,甚至发生食管气管瘘;而压力不足则易导致气道漏气,造成潮气量不足、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我科曾收治一名患者,在为患者更换衣物时误损伤指示气囊,我们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了重新插管,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同时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的费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气管导管封堵食管法在饱胃患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小儿气管异物为临床常见的耳鼻喉科急症。急救时须在支气管镜下钳取异物。而饱胃患儿手术麻醉时极易发生反流引起误吸。如何实施麻醉而又防止误吸是个棘手问题。本科自2000年始采用高容量低压套囊气管导管封堵食管以静脉全麻行镜下钳取异物,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择期拟行全麻手术患者509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1~89岁,体重35~92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套囊压力测定组(CPM组),记录手术时间和带管时间.各组随机选取20例带管时间120~180 min的患者,于拔除气管导管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拔除气管导管后24 h内随访咳嗽及痰中带血等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CPM组患者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降低(P<0.05);随带管时间延长,C组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均升高,CPM组仅咽喉痛的发生率升高(P<0.0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粘膜不同程度损伤,C组较CPM组严重.结论 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有助于减少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气管插管导管套囊压力和持续时间对家兔气管黏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管黏膜对机械刺激敏感。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声嘶、咽喉痛甚至气管狭窄造成呼吸窘迫等时有发生。有研究证明以上情况的发生与插管后套囊内压不当有关。本研究拟探讨气管插管导管套囊压力和持续时间对家兔气管黏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最低有效压力.方法 22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向气管内插入ID 3.5 cm带套囊气管导管并向套囊内充气.使用三通分别连接压力弹簧表和注射器测量和调节套囊内的压力.维持套囊内压力在预定水平2h后处死大白兔,取套囊压迫区气管组织行病理观察.如果光镜下病理切片显示黏膜受损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阳性”,相反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阴性”.气管导管套囊内的起始压力设定为50 cm H2O,如果前一只兔的压力实验为“阳性”,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降低5 cm H2O,反之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升高5 cm H2O,直到观察到六个从“阴性”到“阳性”的交叉点后终止全部实验.结果 防止50%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最低有效压力值Pre50为24.83 cm H2O(95%可信区间:21.27~28.29 cm H2O),防止95%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最低有效压力值Pre95为18.19 cm H2O(95%可信区间:14.29~22.31 cm H2O).结论 维持兔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力在20cm H2O内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9.
<正>气管导管套囊在全麻手术中,可以起到封闭气道、固定导管,预防口腔分泌物和胃内容物反流误吸,从而达到提高通气质量和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作用。研究表明,接受全麻手术插管的患者套囊压力维持在15~25 mm Hg可以减少术后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然而,在实际手术插管操作中患者套囊的充气压力未得到麻醉医师的充分重视。随着对气管导管套囊相关并发症认识的深入,如何减少术后因套囊压力所致气管损伤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0.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是全麻以及危重病人抢救时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主要方式。护理操作中若不慎将气管导管气囊连接管剪断 ,会立即导致气囊漏气。病人口、鼻以及气管导管气囊以上的分泌物进入气管内发生呛咳 ,严重者导致误吸。对于正在行机械通气的病人 ,可使整个通气环路漏气 ,气道压降低达不到设定的潮气量 ,呼吸机不能正常工作 ,影响通气效果 ,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此时 ,常规的处理方法是立即为病人充分吸痰后更换新的气管导管。更换导管给医务人员增加了操作技术上的难度 ,而且在更换导管的过程中易出现插管困难、窒息、吸入性肺炎等…  相似文献   

11.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是一种新型双腔、双囊导管,用于急救、复苏和困难气管插管时可以迅速有效地开放气道,具有安全、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综述其结构特点、使用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2.
气管内插管是保持气道通畅的常用方法,但存在某些不足,例如遇到插管困难可引起致命性缺氧,插管刺激可引起强烈心血管反应,导管套囊长时间压迫气管粘膜可形成粘膜坏死和溃疡等并发症或严重意外。为此,需要谋求弥补的措施,喉罩是一种适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气管插管是通过建立人工气道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的监测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套囊压力增高,引起咽痛、咳嗽、气道炎症和气道狭窄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较多不良影响。为减少套囊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增强麻醉科医师套囊压监控管理意识,本文将从影响套囊压力变化的因素和套囊高压所致并发症的预防进行综述,以期为管理气管插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容量、低压力(Hi-Lo)气囊一直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气囊,但许多的文献资料表明,在长时间插管后,Hi-Lo气囊也会发生类似于低容量、高压力气囊的并发症,究其原因是长时间插管时,Hi-Lo气囊不能持续保持较低的囊内压。Guyton分析认为减少气管损伤的理想方法应是不使用气囊。1994年Kolobow提出了一种无气囊的新型导管,该导管采用一组聚氨酯环形薄膜代替气囊,大大降低了对气道的压力。目前,此种导管还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但应该肯定,这种咽喉封闭的无压系统对避免气管损伤和误吸等较常规的Hi-Io气囊有很大的优点,是气管导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的变化与体温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的临床研究.择期行全身麻醉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初始气管导管套囊压力25 cmH2O(1 cmH20=0.098 kPa)组(A组)及初始气管导管套囊压力30 cmH2O组(B组),记录降温和复温过程中两组患者在不同温度点的套囊压力以及术中CPB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术中CPB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6℃时的套囊压力比较,各温度点套囊压力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降至最低温度28 ℃时,A组套囊压力降低(17.8±9.9)%,B组套囊压力降低(24.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各温度点的套囊压力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行全身麻醉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CPB低温会造成套囊压力的明显降低.在临床应用中,25 cmH2O及30 cmH2O的套囊压力均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严重气道狭窄患者12例,年龄34~87岁,体重50~80kg,ASA分级Ⅳ或Ⅴ级,X线透视下,采用介入放射法引导,经口腔插入导丝.沿导丝置入鞘管与扩张器套装,套上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固定导丝,将鞘管及扩张器越过狭窄气管,插至隆突上方或一侧主支气管内,固定鞘管及扩张器,气管导管顺鞘管越过狭窄的气管段插至狭窄的气道下方,固定气管导管,迅速将鞘管、扩张器和导丝从气管导管内撤出,外固定气管导管.12例严重气道狭窄患者气管插管均成功,插管时间1~5 min,未见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常规正压机械通气需建立人工气道,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在气管导管的前端的外壁设有气囊,充气后可起到密闭气道防治漏气和防误吸作用。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指南建议,将人工气道套囊内压力保持在25~30cmH2O,可有效密闭气道,保证正压通气效果和口咽分泌物下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临床工作中发现,人工  相似文献   

18.
一、气管插管外形和材质的演化 1.材质、套囊、接头及前端1988年我参加工作时见到的是橙色橡胶气管导管,前端开口足斜面形状,接头也不是标准接头,需要在麻醉前一天把专门的橡皮套囊安装上去,泡在酒精缸中反复使用。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一次性塑料气管导管,前端开口也是斜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全麻患者气管插管套囊压力及术后插管相关并发症的现状,并分析引起不适套囊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及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年2—5月新疆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拟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登记相关信息,于气管插管后采用一次性压力换能器测量套囊压力,拔管后24h内随访患者,记录术后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根据测压结果将患者分为套囊压力正常组(20~30cmH_2O)与套囊压力异常组(20cmH_2O或30cmH_2O),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套囊压力过高或过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30例,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为(53.3±20.5)cmH_2O,仅有82例(19.1%)患者套囊压力在推荐范围。术后气道并发症主要有:咽喉痛305例(70.9%),声音嘶哑159例(37.0%),咳嗽147例(34.2%),血丝痰145例(3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7kg/m~2(OR=11.000,95%CI 1.064~113.731)、术前气道特殊情况(吸烟、哮喘等,OR=2.809,95%CI1.300~6.070)、麻醉科医师职称(住院医师,OR=60.224,95%CI 18.853~192.380;主治医师,OR=7.364,95%CI 3.112~17.426)和工龄(≤5年,OR=68.500,95%CI 15.253~307.619;6~10年,OR=10.400,95%CI 4.430~24.417)是导致患者出现不适套囊压力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工作中套囊压力远高于推荐值,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而术前患者肥胖、有吸烟史或合并哮喘、气管炎,麻醉科医师职称较低、工作时间较短是导致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管导管套囊压力的监测时间,为危重症患者选择适宜的呼吸道管理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综合ICU行气管插管且机械通气≥48h的患者55例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27例)与观察组(28例),在校正套囊压力至30cmH_2O的前提下,观察组采用每6小时监测套囊压力1次,对照组采用每4小时监测套囊压力1次。比较两组套囊压力合格情况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套囊压力合格率为97.25%,对照组为97.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危重症患者选择每6小时监测并校准套囊压力,可保证套囊压力水平,不会增加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可作为临床呼吸道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