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积极探索结肠癌相关基因及抑癌基因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人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个重要的促炎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囊化肿瘤坏死因子α/293细胞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前期建立的制备方法,用APA微囊分别包裹人肿瘤坏死因子α/293细胞,APA微囊化0/293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结肠癌(Lovo)细胞,配制成所需浓度的细胞悬液,接种24孔板培养,分别加入低、中、高剂量稳定转染的APA微囊化肿瘤坏死因子α/293,即分为5个实验组,APA微囊化肿瘤坏死因子α/293细胞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阴性组为APA微囊化0/293细胞组,阳性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MTT法检测490nm吸光度;通过对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观察对结肠癌细胞(Lovo)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中,加入APA微囊化0/293细胞组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而APA微囊化肿瘤坏死因子α/293细胞中、高剂量组和阳性组,在24,48,72h的A值低于APA微囊化0/293细胞组(P〈0.05),提示APA微囊化人肿瘤坏死因子α/293细胞所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对结肠癌细胞有增殖抑制效应,均呈现出良好的数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植物化学药物槲皮素对人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效应。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细胞株)进行干预,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槲皮素对Lovo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细胞增殖抑制随浓度增加、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呈现量-效、时-效关系。槲皮素引起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P〈0.05),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槲皮素呈浓度依赖性诱导细胞凋亡(P〈0.05)。结论槲皮素对结肠癌Lovo具有增殖抑制效应及凋亡诱导效应,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抗结肠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前期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制备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分泌型人肿瘤坏死因子α的真核表达载体PSNAV2.0-TNFα重组质粒,并鉴定其蛋白的体外瞬时表达,为进一步利用该基因进行微囊化细胞移植治疗和改善疾病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5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以含有人肿瘤坏死因子αcDNA序列的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片段;将其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SNAV2.0中,获得重组质粒PSNAV2.0-TNFα。采用SalⅠ和EcoRⅠ双酶切法、PCR法及插入片段序列测定法鉴定该质粒。②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其转染到人胚胎肾细胞HEK-293细胞中,构建可持续分泌人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基因工程细胞,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肿瘤坏死因子蛋白的体外瞬时表达。结果:①通过SalⅠ和EcoRⅠ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明:在HEK-293中插入片段正确。②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HEK-293细胞培养上清中有人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Mr17000。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SNAV2.0-TNFα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后可有效分泌人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并能分泌到细胞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热休克反应在肺癌细胞GLC-82增殖过程中的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人肺癌细胞株GLC-82,并进行增殖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热休克组和非热休克组,每组再分为4组,对照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25μg/L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50μg/L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100μg/L组。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盐比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增殖情况;以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试验检测肿瘤细胞的DNA合成情况。每项实验中各组均设5个复孔用于统计分析。主要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对体外GLC-82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及热休克对此作用的拮抗作用。热休克对肺癌细胞GLC-82凋亡及对GLC-82DNA合成影响。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对体外GLC-82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及热休克对此作用的拮抗作用:非热休克组随着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升高,反应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吸光度值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热休克组细胞在同样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刺激作用下,吸光度值下降趋势缓慢,生长抑制作用减弱,表明热休克可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对体外GLC-82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细胞增殖。②热休克所致肺癌细胞GLC-82凋亡的镜下观察结果:肿瘤细胞经吖啶橙染色后胞核染成黄绿色,胞浆和核仁的RNA为橘红色。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后,细胞呈现凋亡改变。凋亡细胞的荧光镜下特点为:细胞膜及核膜完整;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浓染,呈单个或多个圆球形或月牙形凝集于核膜;细胞体积明显缩小,荧光强度增强,胞膜不断出芽、脱落,细胞变成数个大小不等的内膜包囊的凋亡小体。③热休克对肺癌细胞GLC-82的凋亡作用:经热休克处理后,凋亡细胞数量比较非热休克组明显减少,并与肿瘤坏死因子α呈剂量依赖关系,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μg/L时,热休克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非热休克组犤(9.40±2.12),(16.70±5.19),P<0.01犦。④热休克对肺癌细胞GLC-82DNA合成的影响:在非热休克组细胞中,随着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增加,闪烁计数率逐渐减低,表明细胞DNA合成就减少;而热休克组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闪烁计数率均比非热休克组增高,表明DNA合成增多,表明热休克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的细胞毒作用,而对细胞GLC-82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结论:热休克组细胞比非热休克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高,闪烁计数率值升高,DNA合成增多,热休克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细胞毒作用,拮抗凋亡作用而促进细胞生长增殖,而且其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a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诱导损伤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c-12221,分别加入含0(对照),200,400,600mg/L肿瘤坏死因子a的培养液,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率变化,Hoechst 33258/PI双染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变化,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高内涵活细胞成像系统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与结论:肿瘤坏死因子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Hoechst 33258/PI染色观察可见凋亡细胞染色质凝集、细胞核碎裂成碎片等典型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变化,不同质量浓度肿瘤坏死因子a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线粒体膜电位低于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表明肿瘤坏死因子a呈剂量依赖性促进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作用机制与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川芎嗪延缓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其相关基因产物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株,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TNF-α组加入10μg/L TNF-α;川芎嗪干预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作用30min后,分别加入川芎嗪50,100,200,400,600,1000mg/L;PDTC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作用30min后,再加入终浓度18μmol/L的核因子κB阻断剂PDTC。结果与结论:MTT结果显示100,200,400,600,1000mg/L的川芎嗪均能抑制HSC-T6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10μ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或P〈0.05),200,400,600mg/L的川芎嗪及18μmol/L的PDTC均可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P〈0.01),且随着川芎嗪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DTC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980,P〈0.01)。说明川芎嗪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分为对照组、微泡+超声组、单纯超声辐照组和单纯微泡组.使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探头频率1.5 MHz,机械指数1.7进行超声间歇辐照,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指数.结果 对照组、单纯辐照组及单纯微泡组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与凋亡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微泡+超声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高机械指数超声辐照微泡击破效应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结肠癌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热休克反应在肺癌细胞GLC-82增殖过程中的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人肺癌细胞株GLC-82,并进行增殖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热休克组和非热休克组,每组再分为4组,对照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25μg/L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50μg/L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100μg/L组。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盐比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增殖情况;以^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人试验检测肿瘤细胞的DNA合成情况。每项实验中各组均设5个复孔用于统计分析。主要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对体外GLC-82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及热休克对此作用的拮抗作用。热休克对肺癌细胞GLC-82凋亡及对GLC-82DNA合成影响。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对体外GLC-82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及热休克对此作用的拮抗作用:非热休克组随着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升高,反应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吸光度值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热休克组细胞在同样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刺激作用下,吸光度值下降趋势缓慢,生长抑制作用减弱,表明热休克可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对体外GLC-82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细胞增殖。②热休克所致肺癌细胞GLC-82凋亡的镜下观察结果:肿瘤细胞经吖啶橙染色后胞核染成黄绿色,胞浆和核仁的RNA为橘红色。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后,细胞呈现凋亡改变。凋亡细胞的荧光镜下特点为:细胞膜及核膜完整;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浓染,呈单个或多个圆球形或月牙形凝集于核膜;细胞体积明显缩小,荧光强度增强,胞膜不断出芽、脱落,细胞变成数个大小不等的内膜包囊的凋亡小体。③热休克对肺癌细胞GLC-82的凋亡作用:经热休克处理后,凋亡细胞数量比较非热休克组明显减少,并与肿瘤坏死因子α呈剂量依赖关系,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μg/L时,热休克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非热休克组[(9.40&;#177;2,12),(16.70&;#177;5.19),P&;lt;0.01]。④热休克对肺癌细胞GLC-82DNA合成的影响:在非热休克组细胞中,随着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增加,闪烁计数率逐渐减低,表明细胞DNA合成就减少:而热休克组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闪烁计数率均比非热休克组增高,表明DNA合成增多,表明热休克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的细胞毒作用,而对细胞GLC-82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结论:热休克组细胞比非热休克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高,闪烁计数率值升高,DNA合成增多,热休克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细胞毒作用,拮抗凋亡作用而促进细胞生长增殖,而且其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期研究将传统名方"安宫牛黄丸"经提取精制而成的新型水溶性静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但其具体机制未完全明确。目的:观察醒脑静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介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醒脑静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取3~5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10μg/L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增殖,醒脑静组加入不同浓度的醒脑静干预,阳性对照组添加氟伐他汀,并设立单纯细胞培养的空白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不同浓度的醒脑静均可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呈现胞浆收缩,贴壁细胞减少,坏死细胞增多。醒脑静组的细胞增殖率低于肿瘤坏死因子α组(P〈0.05),且呈剂量及作用时间依赖关系。证实醒脑静能有效抑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对囊内细胞的存活、生长及凋亡的影响,以验证免疫隔离APA微胶囊的生物膜性和生物活性。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实验中心完成。取人嗜铬细胞原代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将APA微囊分别包裹上述3种细胞并进行培养;根据3种细胞微囊化与否分成6组,利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共观察9d,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在实验观察的9d内,人嗜铬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可在微囊内以细胞团的形式生长、存活。②MTT比色法检测显示各组囊内细胞与相应组裸细胞的生长、存活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囊内细胞与相应组裸细胞的凋亡百分率比较差异办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制备的APA微囊化材料及制备疗法对细胞活性、生长状况及凋亡情况无不良影响,表明包裹细胞的APA微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关键词:MTT比色法:凋亡;微囊化;嗜铬细胞:黑色素瘤细胞{牛物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NA干扰沉默RIP1基因表达对人大肠癌Lovo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人大肠癌【刖。细胞常规分为空白对照、阴性对照组和实验转染组。体外化学合成RIP1基因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Hegene介导转染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特异性siRNA对RIP1基因在mRNA水平上沉默效果;转染后采用噻唑蓝(MrI’r)比色法检测siRN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周期法检测siRN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试验体外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成功转染RIP1siRNA的大肠癌Lovo细胞,RT-PCR显示RIP1mRNA和蛋白表达在相应的癌细胞中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明显抑制(P〈0.05);GO~G1期细胞[(54.68±1.54)%]明显多于阴性对照组[(48.48±1.96)%]和空白对照组[(43.92±1.68)%];RNA干扰明显抑制Lovo细胞迁移力和侵袭力(21±2.731掷.43±2.064)。结论RIP1siRNA可有效抑制大肠癌Lovo细胞RIP1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RIP1siRNA能有效调控Lovo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激活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Lovo中LXRα和LXRβ的mRNA表达;LXRs激动剂GW3965分别处理2种细胞后,以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AMPK、mTOR和p70S6K蛋白及相应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设定LXRαmRNA在HCT116细胞的表达水平为1,LXRβmRNA在HCT116和Lovo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LXRαmRNA在HCT116细胞表达水平的3.1倍和4.6倍。经10μmol/L和20μmol/L的GW3965处理48 h及72 h后,2种结肠癌细胞的生长都受到明显抑制(P<0.05);相应G1~G0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多,而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P<0.01);磷酸化AMPK蛋白(p-AMPK)的表达水平在HCT116和Lovo细胞中分别上升了2.97倍和3.48倍(P<0.05);p-mTOR和p-p70S6K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下降了33.14%和38.44%,在Lovo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下降了51.68%和31.52%(P<0.05)。结论:激活LXRs可通过干预细胞周期和AMPK-mTOR-S6K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选择性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互变异构酶活性抑制剂ISO-1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ISO-1(0.01~100 μmol/L)作用于人大肠癌细胞Lovo、SW116和鼠大肠癌细胞CT26,对照组以相应浓度的二甲基亚砜处理.采用MTT法观察ISO-1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探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羧胺三唑(CAI)是否可以通过影响TAM及其来源的TNF-α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方法建立腹腔巨噬细胞或RAW264.7细胞与Lewis肺癌细胞(LLC)的共培养体系,研究巨噬细胞对LL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观察TNF-α或其中和抗体对LLC增殖或迁移的影响;向共培养体系中加入CAI和(或)地塞米松(DEX),观察药物对巨噬细胞诱导的LLC增殖的影响;用CAI和(或)DEX预先处理RAW264.7细胞,然后检测不同药物处理组RAW264.7细胞诱导LLC细胞迁移和TNF-α表达的差异。结果与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的LLC细胞比单独培养的LLC细胞的增殖显著增加,在最为明显的一组中,前者比后者的增殖增加(422.5±77.7)%;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的LLC细胞比单独培养的LLC细胞迁移增加(98.8±6.2)%。在这两个过程中,TNF-α均发挥重要作用,0.1 ng/ml TNF-α增加LLC细胞增殖的作用显著,0.1μg/ml TNF-α中和抗体即可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对LLC细胞的迁移诱导作用;CAI预处理的RAW264.7细胞促进LLC细胞迁移的能力减弱,其中TNF-α表达相比仅用LLC条件培养基诱导的对照组显著降低(CAI预处理组与对照组TNF-α的相对表达量为0.66±0.03 vs.1.00±0.05,P<0.01)。结论巨噬细胞和TNF-α对LL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显著影响;CAI可以通过下调肿瘤条件诱导的巨噬细胞中的TNF-α水平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Following observations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immune and cancer cells in the course of tumor development, it was the aim of the study to establish the role of 1α,25-dihydroxyvitamin D3 (vit. D) in the functional equilibrium between cells from two human colon carcinoma lines-induced cytokine production by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PBMC were incubated with HT-29 and RKO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 with and without vit. D at final concentrations of 10−8, 10−7 or 10−6 M. The production of the cytokines TNF-α, IL-6 and IL-10,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the vitamin on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were evaluated. Incubation of PBMC with either HT-29 or RKO cells caused a significant stimulation of both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generation. Addition of vit. D to the incubation mixture containing PBMC and cells of both colon carcinoma lines caused a marked inhibi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TNF-α and IL-6 and to a lesser extent–of the IL-10. Vit. D did not affect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cancer cel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 functional “dialog” between immune and cancer cells expressed by an alteration of their capacity for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support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carcinogenesis. The ability of vit. D to attenuate production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when added to the incubation mixture containing PBMC and cancer cells endorses observations as for the beneficial role of the vitamin in suppressing inflammation with subsequent colon cancer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分析结肠癌组织中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表达,并研究C/EBPα的表达对结肠癌SW480细胞系侵袭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该院确诊为结肠癌的36例患者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36例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C/EBPα表达情况。将结肠癌组中的C/EBPα表达情况设为研究组,正常组织中的C/EBPα表达情况设为对照组,每组均为18例。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C/EBPα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发现SW480细胞系为高表达C/EBPα肠癌细胞株;构建pCDGFP-C/EBPα真核表达质粒,通过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其迁移能力的变化,并检测与肿瘤侵袭相关蛋白(KLF5、MMP-2、MMP-9、ECD)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正常组织中,C/EBPα的低表达率为6.21%;在结肠癌组织中,C/EBPα的低表达率为67.84%,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表达C/EBPα的患者的肿瘤直径越大、TMN分期越晚,过表达C/EBPα的SW480细胞的KLF5、MMP-2、MMP-9表达越低,而E钙黏蛋白(ECD)表达越高。结论低表达C/EBPα与结肠癌的TMN分期和转移有着密切关系,过表达C/EBPα能够显著降低结肠SW480癌细胞的侵袭性,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着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梯度热打击对体外培养骨骼肌细胞的损伤和表达IL-6、TNF-α的影响.方法:利用CCK-8法对比各组不同时相细胞存活率和24 h增殖率.采用ELISA法对比梯度热打击量对骨骼肌细胞释放IL-6和TNF-α的影响.结果:对比37℃对照组,热打击组各个时相细胞活力均下降(P<0.001),并呈时间及温度依赖关系.对比37℃对照组,39℃组7h时段及41℃和43℃组各时相增殖率显著下降(P<0.001),并呈时间及温度依赖关系.ELISA检查显示,热打击组IL-6和TNF-α的表达量较37℃对照组显著上升(P<0.001),41℃和43℃组较39℃组显著上升(P<0.01).结论:热打击对骨骼肌细胞具有细胞毒效应,抑制骨骼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