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国内外对自杀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先前在国内权威和知名的精神卫生杂志上发表关于自杀的文章只是一些病例报告和调查结果等,近年来的研究才比较深入,探讨了自杀相关的生物和社会学的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评定量表,还探讨了自杀的发生机制。在这些研究中,大量和主要的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瞄准的是那些增大个体自杀机会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2.
自杀意念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若干方法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杀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一般认为自杀过程经历:产生自杀意念——制定自杀计划——采取自杀行为3个阶段[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自杀风险评价措施中,自杀意念是一个最重要的评价指标。[2]。因此,对自杀意念进行研究,及早发现自杀意念,并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对自杀预防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自杀意念流行病学研究中存在诸多方法学问题,如关于自杀意念研究中的操作性定义、判断有无自杀意念的标准尚未统一等,妨碍了自杀意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现就自杀意念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几个方法学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杀问题漫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答旦 《医学与社会》2000,13(1):25-26
发达国家对自杀研究已有 1 0 0多年历史。爱米尔·杜尔凯姆 ( 1 858~ 1 91 7)是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 ,1 897年他的著作“自杀论”一书问世。他认为自杀有其社会原因 (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问题 ) ,这些成为后来自杀社会学研究中心概念。发达国家早已创立了专门学科——自杀学 ,有专门杂志和研究团体 ,举办了自杀专题研讨会 ,相比之下 ,中国由于左的干扰 ,自杀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80年代以来才开始探讨自杀问题。在这个领域中 ,我国基本上属于起步阶段。何兆雄著《自杀与人生》、《自杀病学》等专著和一些文章 ,尚未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城乡社区人群的自杀死亡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探讨自杀死亡原因和自杀方式.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城乡8个观察区,自1988年至1992年对其自杀死亡状况进行5年前瞻性观察.结果观察区5年间≥15岁人群中共自杀死亡423例,5年的逐年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0万分之17.75、27.29、25.26、18.31和22.96.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0万分之22.32.主要自杀原因为家庭纠纷、失恋和精神疾病,主要自杀方式为服毒和自缢.结论本观察区中的自杀死亡率、自杀原因和自杀方式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外资料相比本观察区自杀死亡率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5.
自杀对人类健康已构成重大威胁,同时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损失.据WHO估计2000年全世界有100万人自杀死亡,约有1000万~2000万人自杀未遂,而有自杀意念者更多[1].中国目前已属世界上自杀高发地区,每年自杀死亡人数已达20万,即每3 min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2].1993年我国自杀率为22.2/10万.据预测我国自杀率仍有上升趋势[1,3].因此,重视、研究、预防自杀对社会建设和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贵阳市城区中年人自杀危险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防止自杀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设计了本研究.  相似文献   

6.
酒精是引起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为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未遂自杀的发生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并将具有未遂自杀者与无未遂自杀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以探讨未遂自杀的相关因素,旨在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自杀行为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及社会因素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沈岩  况利 《重庆医学》2006,35(18):1712-1713
据资料显示,自杀每年造成全球约100万人死亡.全球平均每40秒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自杀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在15~34岁人群的死因中,自杀列第1位”。随着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的急剧增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导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许多研究发现,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及社会因素与自杀有密切关系,探讨这些危险因素,对青少年自杀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不但在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遗传和预后方面不同,在自杀行为方面也有差别.我们于1994年曾经对住院的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过回顾性比较研究,发现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2.87倍[1,2].为了进一步研究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之间发生自杀行为存在的差别,同时探讨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在自杀前发出的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我们采用问卷的方法对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方式、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城乡社区自杀死亡率前瞻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城乡社区人群的自杀死亡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探讨自杀死亡原因和自杀方式。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城乡8个观察区,自1988年至1992年对其自杀死亡状况进行5年前瞻性观察。结果:观察区5年间≥15岁人群中共自杀死亡423例,5年的逐年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0万分之17.75,27.29,25.26,18.31和22.96。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0万分之22.32,主要自杀原因为家庭纠纷,失恋和精神疾病,主要自杀方式为服毒和自缢。结论:本观察区中的自杀死亡率,自杀原因和自杀方式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外资料相比本观察区自杀死亡率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从1980年到2010年间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其相关研究现状.方法 对过去30年间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杀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 发现大学生自杀研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工具不统一等问题.在大学生自杀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比率高(分别为8.45%和10.8%),自杀计划比率高(分别为5.7%和6.08%).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自杀意念比例(Z=20.68,p<.0001),否定的自杀态度(Z=4.47,p<.0001),同情自杀者(Z=9,p<.0001),和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Z=1.16,p>.05).也就是说,虽然女生都能客观的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消极面,但是在个人主观情感上还是认同自杀行为,是较高危的群体.结论 本文提倡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杀研究的水平,开展控制严谨的实验研究,以剖析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求助特点,为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5月 15日至 5月 18日 ,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办、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学术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由来自丹麦、瑞士、美国及国内精神病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急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的专家学者 6 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南大学的校领导和著名精神病学家杨德森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 80余篇学术论文 ,会议就中国自杀的现状 ,自杀的综合性探讨 ,自杀流行病学调查 ,自杀的研究方法与危险因素的研究 ,特殊人群的自杀行为的调查 ,精神疾病与自杀 ,…  相似文献   

12.
妄想性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不但在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遗传和预后方面不同,在自杀行为方面也有差别。我们于1994年曾经对住院的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过回顾性比较研究,发现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2.87倍。为了进一步研究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之间发生自杀行为存在的差别,同时探讨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在自杀前发出的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我们采用问卷的方法对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方式、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1992年12月全国召开首届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研讨会.标志着自杀研究这一禁区正式打破。1994年10月在全国自杀预防和危机干予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下设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从此.自杀研究纳入国家计划。过去.有关中国的自杀问题和自杀研究处于空白状态。但自杀的影响尤如肝炎一样严重,全世界自杀者中中国占了三分之一,中国的自杀死亡率逐渐接近传染病死亡率,因此,迫切需要象控制传染病那样支持防止自杀的研究工作。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自杀学严重滞后于世界自杀学研究的现状,尽早与世界接轨,何兆雄教授历时4年.调查了13…  相似文献   

14.
自杀已经成为国内外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Phillips等[1]对中国1995至1999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研究得出自杀是我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自杀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于自杀的遗传学病因研究较多,但遗传学研究并未发现自杀的致病基因也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2].脑功能成像技术为研究大脑的高级精神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但功能影像学研究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基因影像学(Imaging Genetics)方法将基因与影像学结合,运用生理影像技术作为表型分析来评价基因的变异情况,从而探讨基因是如何影响大脑的神经结构和功能,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目前对自杀行为的基因影像学研究尚未深入,主要是针对其候选基因多态性的影像学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与自杀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合描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精神病患者肇事杀人或自杀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杀已经成为人类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出3~12倍。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425例自杀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社会死亡案件中自杀案例的法医学问题。方法 资料为425例自杀案件。对自杀者的年龄、性别、自杀方式及自杀原因做统计分析。结果 兰州市1987年至2002年期间自杀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2001年自杀率为9.7/10万人口。自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15~44岁人群自杀人数最多,自杀方式以缢死、服毒、高坠、割血管四种常见。社会心理因素导致自杀所占自杀比例最大。结论 自杀问题不容忽视,自杀现象的研究对建立有效的预防自杀、干预自杀措施有很大帮助,同时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及自杀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自杀是一种有意残害自己生命的行为.在我国,自杀已上升到非正常死亡的首位.为探讨自杀者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及心理状态与自杀的关系,调整有害的环境因素,预防自杀的发生,我们对丰台区3所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抢救收治的170例服毒自杀者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Guze等于1970年的研究错误地引导了人们认为抑郁症是自杀的元凶,从而引发了40多年的热烈争论。最近有两项重要的研究,给人类认识自杀的元凶带来了一些启示。研究发现:自杀是"无法满足的人际需求"所导致的,从而解释了并非所有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都寻求自杀的原因;自杀能力是自杀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也解释了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区别。当以上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时,自杀率会明显升高。这两项研究证实,自杀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选取于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进行研究,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及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对患者进行调查,按照SIOSS评分标准(SIOSS≥12为自杀组)分为自杀组和非自杀组,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自杀组患者的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催眠药物等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非自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自杀意念的抑郁患者睡眠质量会更差,睡眠时间更短,应用催眠药物更频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简氏内隐联想测验(B—IAT)测量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可行性,并探讨大学生的外显自杀态度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外显自杀态度主要通过自杀意念问卷(SAQ)进行调查,内隐自杀态度则通过B-IAT进行试验研究。本研究的被试为50名大学生,采用被试内试验设计。结果①外显自杀态度各维度值均在2.5~3.5之间,说明被试的外显自杀态度以中立的或矛盾为主。②简式内隐联想测验的值为0.43,这表明被试的内隐自杀态度偏向消极。③大学生的外显与内隐自杀态度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相关,表明大学生的内隐自杀态度独立于外显自杀态度而存在。结论采用B—IAT程序测量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是可行的;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与外显自杀态度相互独立,同时采用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两种方式,才能对个体的自杀态度进行完整准确的描述以及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