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下房角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合井白内陴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nla,PACG)的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影响。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PACG患者30例(30只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房角结构测量。结果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角(TIA)、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虹膜厚度1(I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这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6例96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凡房角开放1/3以上象限者,分为3组,每组32只眼,Ⅰ组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组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虹膜根切术,Ⅲ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咬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三组早期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因眼压较高引起视力下降者,Ⅰ组3眼,Ⅱ组2只眼,Ⅲ组2只眼,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前房角开放1/3象限以上者3种不同手术方法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术式选择及预后。方法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35例(35只眼),术前均采用房角镜和(或)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根据其前房角粘连和晶状体脱位范围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包括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以及前部玻璃体切割的组合使用,平均随访12个月,对其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28例房角有粘连的患者中,有25例的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另外3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眼压增高,加用降眼压药物后控制在正常范围。7例房角开放的患者仅去除脱位晶状体,未实施小梁切除手术,眼压降低效果理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根据患者晶状体、房角、眼压及视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眼压并提高术后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前房角结构的影响。方法对40例(4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房角结构进行测量。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depth,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 at 500μm,AOD500)、小梁虹膜角(trabecular-irisangle,TIA)、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虹膜厚度1(iris distance 1,ID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明显加深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前房,增宽房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设计。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34例(36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1~3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房角(Goldman前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眼科A/B超声诊断仪检查)及术后角膜混浊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1.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术前20/333,术后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4,P=0.000)。2.眼压:术前初始眼压(34.10±7.7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眼压7~20 mmHg,平均(14.85±3.89)mmHg,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84,P=0.000)。3.中央前房深度:术前(2.35±0.41)mm,术后3个月(3.80±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40,P=0.000)。4.房角:术前各象限窄Ⅱ~窄Ⅲ者32只眼,窄Ⅳ1~2个象限者4只眼,术后房角明显增宽,各象限宽角者24只眼,窄Ⅰ~窄Ⅱ者9只眼,窄Ⅳ1个象限者1只眼。结论对于白内障促发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的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的34例(37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前房深度、视野、电生理、眼压及视力变化.术后随诊10~29个月,平均16.5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手术眼眼压平均下降(11.25±2.50)mmHg,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19.5±10.26)mmHg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M检测中央前房深度,术前为(1.47±0.32)mm,术后为(2.35±0.34)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角宽度均增加,房角开放.前房角镜检查房角均增宽,睫状体带易于看见;视野明显好转,视敏度均增加,电生理:P-VEP幅值升高,潜伏期较术前缩短;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7.
田骋  王洪亮 《国医论坛》2002,17(5):43-44
我科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青光眼术后前房出血 38眼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 ,通过病史、裂隙灯、眼压、眼压描记、房角、视野检查确认为各类青光眼。其中男 1 3眼 ,女 2 5眼 ;年龄 1 9岁~ 76岁 ,平均5 6.7岁 ;术前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2 2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7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6眼 ,继发性青光眼 3眼 ;采用小梁切除术 33眼 ,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2眼 ,虹膜根部切除术 3眼。前房出血分级 :根据 Oksala的分类法[1] ,前房积血量不到前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钝挫伤房角后退型青光眼的病因、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110例(110只眼)钝挫伤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110只眼)眼钝挫伤房角后退性青光眼发病与房角后退范围有关,与房角损伤程度无关;另外早发型者72例(65.45%),迟发型38例(34.55%),表明发病以早发型为主;应用抗代谢药物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眼钝挫伤房角后退性青光眼临床表现不一,应进行长期随诊观察眼压、视野变化,预防视力和视野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生物显微镜技术(UBM)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编入急性组与慢性组。采用UBM检查并对比2组房角及解剖结构。结果 UBM定量检测结果显示,2组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组前房深度、前房角、房角开放距离500、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巩膜-虹膜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及巩膜-睫状突夹角均明显低于慢性组(P均0.05);UBM半定量分析显示,急性组周边虹膜主要为偏薄型及中间型,而慢性组主要为中间型及肥厚型;在急性组虹膜膨隆型占98%,而慢性组中虹膜平坦型占80%;急性组睫状体位置主要为靠前型及居中型,而慢性组主要为居中型及靠后型。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虹膜膨隆、睫状体位置靠前的特点,其房角关闭机制主要由瞳孔阻滞引起,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则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引起。采用UBM可有助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慢性区分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眼钝挫伤临床比较常见,眼钝挫伤大多伴有前房积血,和房角后退。前房积血消退后大多伴有高眼压症。这是因为小梁网水肿渗透压降低或小梁网排出管道受损引起房水外排受阻所致。眼压升高范围常在30-40mmHg之间。此类青光眼多发生于伤后数天或数周。治疗上一般不需手术,而是运用毛果云香碱、噻吗心胺及碳酸酐酶抑制剂等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其前房深度、眼压及前房角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住我院的18例(20只眼)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15例(18只眼)伴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42例(67只眼)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患者入院后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前后的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眼压、前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3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中央前房深度均有所增加,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狭窄甚至关闭的前房角术后可增宽,部分患者可完全开放。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术后中央前房明显加深,房角开放。结论对房角功能尚可的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部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视力、加深前房、降低眼压。对有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提高视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其青光眼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67例69眼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分别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两种方法,观察分析术后视力、眼压、前房反应情况、滤过形成情况及房角开放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也可得以控制,但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相对较慢,前房反应多见,术后可出现滤过形成不良或过强。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一次性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但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优于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尤其对高龄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更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囊袋张力环在挫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眼钝挫伤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0例(20只眼),行环形撕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囊袋张力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探查外伤眼晶状体悬韧带离断情况,离断口范围为45°至135°。术前矫正视力为光感-0.5,眼压10-29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18.6 mmHg。术后1周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人工晶状体均正位,无倾斜及明显偏位,未发现张力环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中,囊袋张力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白内障手术辅助工具,能够防止术后人工晶状体偏位并抑制囊袋收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适应症。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患者22例(25眼),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2组:A组12眼,180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B组13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两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6~16个(平均9+4.1)mo,观察眼压、房角、视力等变化。结果:眼压:A组11眼(92%),B组3眼(23%),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正常,A组1眼(8%)局部用药眼压控制正常,B组3眼(23%)局部用药眼压正常,7眼(54%)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房角:所有眼术后前房角均增宽,术前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大部分重新开放。视力:23眼(9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180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但对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则需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适应症。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患者18例(25眼),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2组:A组12眼,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B组13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两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6~16个(平均9±4.1)mo,观察眼压、房角、视力等变化。结果:眼压:A组11眼(92%),B组3眼(23%),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正常,A组1眼(8%)局部用药眼压控制正常,B组3眼(23%)局部用药眼压正常,7眼(54%)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房角:所有眼术后前房角均增宽,术前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大部分重新开放。视力:23眼(9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但对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则需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在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0 0 3年经治的 9例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病例术前全部行UBM及前房角镜检查 ,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9例经UBM与前房角镜检查 ,全部确诊为挫伤性睫状体脱离。前者检查结果 5例为沟通型 ,4例未见沟通 ;后者检查结果全部为沟通型。其沟通的确定及方法的定位较UBM报告更为准确。结论 UBM能准确诊断挫伤性睫状体脱离 ,不受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在沟通的确定及方位的定位上前房角镜检查优于UBM。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54例65眼,患者均有晶状体混浊,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随诊时间6月。比较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分级、从而观察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诊1周、1月、3月、6月,平均视力、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眼压、前房角分级术后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有效。  相似文献   

18.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不同联合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实施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随访时间为6~18(9.6±4.5)个月,2组均具有良好的控制眼压和恢复视力的作用;但观察组角膜散光小、手术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收集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37只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与前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后视力、眼压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前房加深,大部分患眼房角较术前增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对8例11眼中、晚期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持续无前房、大晶状体以及采用抽水囊联合前房成形术无效者,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视囊袋完整情况Ⅰ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结果6例8眼Ⅰ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1例2眼因撕囊失败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配戴眼镜;1例1眼本次术前已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本组病例经6个月~2年随访,1例1眼前房反复变浅,眼压失控,余前房均重建成功,深浅正常,眼压下降至正常范围;2例2眼视力无光感(1例1眼术前即无光感),余均不同程度提高。结论①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是治疗中、晚期睫状环阻滞青光眼、持续无前房、大晶状体以及采用玻璃体积液抽出联合前房成形术无效者的有效术式;②准确的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术后视力重建的保障,否则术后应配戴眼镜矫正,以免睫状沟植入其襻刺激葡萄膜组织.导致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复发或产生其他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