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将患者进行大剂量的放化疗预处理后,把事先采集好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体内,重建造血与免疫的过程。因采集安全简便,造血免疫功能恢复快,又不受供者的限制和影响,对某些恶性血液病、实体瘤等疾病可以达到根治性治疗的的目的。现将2009-08—2011-09笔者所在科成功开展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10例术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应用美国增强型多功能细胞分离机进行了15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果本组采集中出现问题14例,包括管道系统通路障碍,血流通路障碍,枸橼酸钠中毒反应,低血糖反应,顺利采集1例。结论在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包括心理护理,正确安装耗材,选择合适静脉,预防用药,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等,15例均完成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相似文献   

3.
人的外周血循环中存在造血干细胞,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数量极少,用化疗药物及造血刺激因子可以从骨髓中动员出大量造血干细胞,经分离采集可用于移植重建造血。Reiffers 等1985年首次报道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用收集动员的干细胞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成功。此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病例数逐渐增加。APBSCT 由于具有采集体积小、不必多次多部位进行骨髓穿刺、冷冻保护剂需要量少、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等优点,正在逐渐取代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血液系统及非血液系统恶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有效的方法 [1,2].近年随着造血干细胞技术的成熟及血细胞分离机的发展,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3].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操作简单、痛苦相对较少且易于接受.但在采集过程中的监护、护理措施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及质量,因而与骨髓移植成功与否密切相关.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使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为51例患/供者采集了外周造血干细胞,现将采集中的护理要点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依托泊苷(VP-16)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对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5月经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60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均良好耐受动员、采集过程,造血重建顺利,无一例移植相关死亡。VP-16+G-CSF组全部采集成功,首次采集成功率为73%(44/60),采集优良率为17%(10/60),且采集物中CD34~+细胞计数高于化疗+G-CSF组。结论大剂量VP-16联合G-CSF方案总体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可控,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动员采集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指对患有某些恶性血液病的患者进行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使患者自身外周血干细胞达到一定的值,再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采集,把采集出来的造血干细胞冷冻保存,然后对患者进行放、化疗预处理,将冷冻保存的造血干细胞经复苏后迅速回输给患者自己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体重自身免疫病患儿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采集中预存式自体输血的应用.方法 1型糖尿病行PBSC治疗低体重患儿2例,APBSC采集前预采自体血100 ml,取代初次干细胞采集时的辐照异体血充盈分离管路,观察APBSC采集效果及患儿血常规指标变化.结果 APBSC采集效果满意,未出现采集过程中低血容量、发热及术后继发性贫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预存式自体输血在低体重患儿APBSC采集中应用可避免异体输血,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34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自体干细胞采集的要点及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精心的护理,科学的设置流速、循环血量和界面探测值,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获得了患者所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结论恰当的采集时机、精悍的穿刺技术、采集过程中的精心护理,是获得足够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9.
陈玉红  张农惠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72-3573
目的:探讨获得足够量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方式,确保造血干细胞移植所需要量。方法: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21例患者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并在采集过程实施观察和护理。结果:21例患者,经过1~2次采集,采集量达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所需量。结论:采集时血管的选择及细心的护理保证了外周造血细胞采集的足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无需手术、麻醉,无采髓痛苦,采集量大,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取代骨髓移植^[1]。但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道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顺利进行的前提,如果静脉通道建立困难,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便无法进行。笔者对100例患者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中静脉通道的选择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顺利对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是保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由于供者自身是健康人群,故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担心对自己身体有损害,做好供者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自2008-01~2009-01笔者所在医院对18例健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进行了采集,18例均与受者经HLA配型证实为完全相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李  朱淼勇 《河北医药》2006,28(6):473-474
目的探讨MCS 血细胞分离机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使用.方法总结12例27次采用MCS 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分析采集成功率、血液学参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12例共采集27次.其中1例采集1次;7例采集2次;4例采集3次;每次循环血量为121~198 ml/kg,平均159 ml/kg;每次采集时间210~386 min,平均287 min;采集过程顺利,每例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均>2.0×108/kg,CD34 细胞>2×106/kg,全部病例均获造血功能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27次采集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8次,男1次,女7次,均为枸橼酸盐毒性反应;快速回输复苏后的造血干细胞,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MCS 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方法可靠,平均2.2次采集可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对有胸腔积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治疗影响。方法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在定位的穿刺点将导管置入胸腔,进行间断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保持引流通畅。结果患者胸腔积液完全吸收,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结论通过加强微创胸腔闭式引流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能够保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MOED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联合化疗加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为最常用的动员方法。自2007年5月以来我科采用MOED(米托蒽醌+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地塞米松)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具有动员效率高、干细胞采集数量充足、预处理后造血重建快及经济实惠的优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自体外周血于细胞移植(APBSCT)具有造血及免疫重建快、瘤细胞污染少等优点,正被临床广泛应用。干细胞的采集和冷冻保存是移植成功的关键,只有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并进行适当有效的冷冻保存,回输后才能获得造血重建。本科1996年12月~1998年10月,对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APBSCT,造血干细胞通过程控冷冻,液氮保存,回输后全部患者造血功能得到重建,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15~53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其中M。1例,M。3例,M;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恶性淋巴瘤5例;杂合型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在治疗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中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4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从术前、术中、术后实施严密的护理.结果 4例术后造血及免疫功能重建良好.结论 做好移植术前的准备,术中做好预处理的日常自理及预止感染、出血,移植后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皮肤保护、知识宣教,并在恢复期帮助患者尽快溶入社会是移植顺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谢润兰  龙正美 《贵州医药》2011,35(3):286-287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常用的是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提取干细胞,在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时有发生,若不注意观察预防、及时处理,可能影响采集效果至使采集中断。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10年5  相似文献   

18.
SLE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剂选择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宽狼疮(SLE)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安全、有效的动员方案及动员效果的临床观察。方法 19例重症SLE患者在静止期接受大刑环磷酰胺(CTX)联合G-CSF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干细胞采集前后动态外周血细胞计数,外周血干细胞细胞采集量及CD34细胞测定,动员采集过程中评价狼疮活动情况,主要不良反应及移植造血重建观察。结果 动员前后SLE病情稳定,相关抗体检测无变化。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率为63.2%,两次采集率为36.8%。移植后造血重建顺利。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消化道感染、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肌酐升高、骨痛等。结论 大剂量CTX联合G-CSF做为动员方案能有效地动员SLE外周血干细胞,临床应用过程安全,无SLE病情反复,移植后造血重建顺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三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我院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三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例自体干细胞动员方案均为环磷酰胺(CTX)联合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采用以马法兰和(或)硼替佐米为主的预处理方案。其中1例第3次为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余均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结果 2例患者三次造血干细胞均成功植入,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三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0.
崔欣 《贵州医药》2003,27(8):757-758
自 2 0世纪 6 0年代末发现人体外周血中存在有造血干细胞 (PeripheralBloodStemCell,简称 :PB SC) ,80年代开始对恶性肿瘤病人进行放化疗结合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获得成功以来 ,PBSC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化疗后造血功能的重建。其成功与否 ,与干细胞采集质量的好坏有很大关系。正常状态下 ,人体外周血中的干 /祖细胞总数占单个核细胞的 0 .0 1 %~ 0 .1 % ,相当于骨髓 1 %~ 1 0 % ,在未动员的情况下 ,常需多次分离才能采取重建造血功能所需的细胞数 ,不能满足临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