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长骨骨缺损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SDBMG)移植治疗长骨大块骨缺损9例,结果,除1例因适应证选择不当而失败外,其它8例均得到治愈,患健肢等长。说明SDBMG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和可靠的生物力学性能,是修复长骨大块骨缺损的理想移植材料,可作为自体骨合适的替代材料推广使用,但对急性感染性骨缺损应慎用  相似文献   

2.
异种PDGF与复方BMP联合使用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建庭  区伯平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2):764-768,T002
将牛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 PDGF)与猪骨形态形成蛋白(p BMP)用于家兔桡骨中段2cm大段骨缺损的修复。经X线照片,大体观察,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测。术后14~18周联合使用PDGF与复方BMP组的骨连接率为100%。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应用PDGF和复方BMP组的骨连接率及生物力学强度均显著优于单用PDGF或复方BMP组。证明PDGF和BMP在加快骨缺损的修复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 的异种骨(rhBMP2/BCB) 移植及其与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rhBMP2 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并采用兔桡骨干1.5 cm 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生物力学、骨密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比较单纯rhBMP2/BCB移植、rhBMP2/BCB 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及rhBMP2/BCB 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1) 单纯rhBMP2/BCB 移植,可在16 周使节段性骨缺损基本修复,其修复机制与过程和重组异种骨相似;(2)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8 周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与骨折修复相仿,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3)rhBMP2/BCB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早期( ≤12 周) ,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与量均优于单纯rhBMP2/BCB移植,约在12 周使骨缺损基本修复。结论 上述三种方法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以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较为理想。该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多孔磷酸三钙(tricalciumphosphate,TCP)与自体红骨髓(bone-marrow,BM)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应用TCP-BM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21例,其中肿瘤性骨缺损17例,陈旧性骨折骨缺损4例。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复查。术后6周,植入人工骨与周围骨组织界面间已有明显新骨形成;术后3个月,植入材料与周围骨组织愈合成一体。随访1~3年,结果显示植入材料的成骨作用明显,效果满意。TCP-BM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双重成骨作用,能促进新骨形成和加快骨缺损修复,是治疗骨缺损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载药骨基质明胶修复骨缺损及预防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载药骨基质明胶(BMG)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及防治术后感染的可能性。方法 将BMG溶于头隐唑林钠溶液,通过真空吸附,冻干等处理,制得载药BMC。测定其体内,体外释药浓度及持续时间以及载药BMG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结果 载药BMG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为22天,体内为14天,载药BMG体内释药时,局部组织浓度高,血浆浓度低;局部组织早期浓度高,以后为稳定的低浓度释放,载药BMG具有  相似文献   

6.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 F G F)对引导性骨再生( G B R)的作用,增强 G B R 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6 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四组,每组 4 只,造成兔双侧桡骨干10 m m 节段性骨缺损,以硅胶管桥接骨缺损,实验侧管内置入人基因重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ra F G F)24 μg,对侧管内注入生理盐水作对照。于术后2、4、6 及8 周各处死一组兔,作 X 线、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侧术后2 周即在骨断端髓腔、骨内膜及皮质断面处有新骨形成,并长入管内血肿,术后4 周新骨长入血肿中心,8 周完全骨愈合。对照侧在各阶段新骨形成均不如实验侧,8 周时仅出现部分骨愈合。结论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 F G F)可促进 G B R,增强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观察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复合体(G-RBX-C)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兔桡骨干15mm节段性骨缺损不愈合模型评价G-RBX-C的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植入G-RBX-C术后4周,纤维组织长入,诱导形成多个新生软骨、骨岛;术后8周,新骨大量形成;术后16周,初步形成正常骨干结构,骨皮质连续,骨髓腔再通。结论G-RBX-C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临床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一期植骨治疗的较理想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8.
可塑性异种脱钙骨基质加释放系统修复骨缺损的研究林贵德,柯新华,王民刚,罗涛丽,李德琼异种脱钙骨基质(XDBM)加释放系统(DS)仍不能塑形易松散流失。实验添加明胶克服之并观察对其诱导成骨能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一、材料制备1.XDBM用小公牛长骨干剪成...  相似文献   

9.
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胎儿骨修复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寻找满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载体一直是应用BMP修复骨缺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探讨胎儿骨(FB)能否成为BMP载体,制备了复合BMP胎儿骨(BMP/FB),将其植入兔桡骨中段15mm人工缺损处,以单纯FB植入、异体骨(ALB)植入、空白作为对照,通过X线摄片,光镜观察,电子探针钙磷元素测定等方法了解各组骨缺损修复速度和愈合程度。结果发现BMP/FB植入侧4周时骨缺损处有大量间充质细胞聚集,8周形成骨小梁,FB基本被吸收,12周出现部分板层骨,钙磷值达到正常桡骨皮质骨水平,16周骨细胞成熟,髓腔再通,外观塑形较好,在不同时间点骨缺损修复程度,BMP/FB组明显优于FB组,FB组优于ALB组,空白组骨缺损则被纤维组织,脂肪组织等填充。实验证明FB是一种良好的BMP载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地塞米松(DXM)对创伤性脑水肿和血脑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按自由体法致大鼠脑挫裂伤,去除骨窗硬膜,用0.5%DXM创伤灶局部湿敷2小时,设创伤对照组和硬膜外用药对照组。6小时后取脑测定创伤侧脑含水量,采用胶体金(CG)微粒与伊文氏兰(EB)示踪观察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结论:脑创伤灶局部应用DXM可减轻脑创伤性水肿,其机制与降低BBB的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首次提出带血管骨膜中央包裹与同种脱钙骨基质(DBM)联合植骨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新方法,通过X线片,骨矿质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等手段研究表明,该方法可较快速地一期修复长段骨缺损。重点介绍了手术方法。认为:带血管骨膜中央包裹与同种DBM联合植骨后,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生“中心爆炸”式的成骨方式,克服了长段骨缺损中间部分难以修复这一棘手问题。该手术方法,可为临床治疗长段及特长段骨缺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三种重组合人工骨的成骨能力。方法 在50 只兔的100 个颅骨缺损动物模型中分别植入:①牛脱蛋白骨(b D P B)/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 B M P)/肿瘤坏死因子α( T N Fα);②b D P B/b B M 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③b D P B/b B M P/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 G F);④b D P B/b B M P。植入后1、2、4、6 及8 周行组织学检查及 X 线摄片; 植入后10 及42 天行 35 S和45 Ca 液闪计数及灰重测定。结果 成骨能力:b D P B/b B M P/ T N Fα> b D P B/b B M P/b F G F( P< 0.01) > b D P B/b B M P/ E G F( P< 0.01);b D P B/b B M P/ E G F 与 b D P B/b B M P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T N Fα与 B M P及载体复合后,在体内对骨修复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载体/骨诱导因子/生长因子的重组合人工骨模式中, D P B/b B M P/ T N Fα是一种有价值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骨基质明胶治疗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质明胶(BMG)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作用已被实验研究证实,但临床应用报道不多。我院临床应用BMG治疗肿瘤性骨缺损9例,治疗效果表明BMG植入后4周,腔洞内已出现新骨生成,8周以后成骨作用显著,密度均匀,相互连成一片,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术后观察植入BMG后组织相容性良好,具有使用方便,病人无痛苦,成骨作用快的优点,是治疗肿瘤性骨缺损理想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骨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CHA)替代自体骨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 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的下颌骨制备直径2cm的全层骨缺损,实验组植入CHA,对照组植入自体骨,用骨计量学方法,进行骨动力学测定。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四环素双标记带之间的平均距离(DDL)、矿化沉积速率(MAR)差异显著(P〈0.05),而平均类骨质宽度(MOSW)及矿化延迟时间(MLT)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CHA有良好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隔膜技术探讨骨折不愈合原因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张永刚  卢世璧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1):678-681,I002
目的:以隔膜技术为手段,进一步搪塞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共42只,在其双侧桡骨中段制作10mm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侧,另一侧用硅胶膜成管状包囊骨缺损为对照侧,A组12只动物术后进行X线观察,B组30只动物随机分为6组,术后不同时期进行组织学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和cDN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探讨块型去抗原异种松质骨载体(MBC)与bBMP复合形成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MRBX)[1]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MRBX的制备:依照Urist方法提取牛BMP。将新鲜牛肱骨上端松质骨制成20mm×20mm×20mm骨块,经脱脂、部分脱钙及过氧化氢浸渍处理制备MBC,将MBC与粗提bBMP按5∶1重量比复合,透析,冻干,消毒备用。2.兔桡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选用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50只,造成桡骨干15mm骨骨膜节段性骨缺损,其中40…  相似文献   

17.
骨形态蛋白与骨基质明胶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骨形态蛋白(BMP)与其前身物质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修复家兔桡骨缺损,同时以BMP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作实验对照。结果发现:BMP/BMG组第4周即在骨缺损区出现纤维性骨痂,第8周可见大量的骨小梁形成,第12周BMP完全被吸收,为新生的骨组织所代替,第16周出现髓腔再通现象。而BMP/HA复合组,虽然在第4、8周也有纤维性骨痂形成,但HA不被吸收;第12、16周与第8周相似,无髓腔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围绝经期妇女骨矿含量及其相关骨代谢指标的变化,为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本文随机选取35岁以上妇女175人,分别测定了骨密度(BMD)、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降钙素(CT)及骨钙素(BGP)。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妇女BMD及血清E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年均骨丢失率达9.1%,居各组最高值,骨质疏松症伴发率达23.8%,FSH、LH分别是对照组2.4及2.1倍。血清BG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上升,CT水平有下降,然而两组间差异未见显著性。相关性分析示BMD与E2呈显著正相关,与FSH、LH、年龄及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BGP及CT未见相关关系。提示围绝经期妇女垂体-性腺轴功能状态的改变是BMD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最佳时期至少应在围绝经期早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大块骨缺损的疗效及相关问题。方法 将32只成年家兔随机分成A、B两组,双侧桡骨制成1cm骨缺损,分别植入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SDBMG)、全脱钙骨基质明胶(VDBMG)及SDBMG、自体骨,术后定期进行X线、组织学检查(A组)及生物力学测定(B组);临床采用人SDBMG治疗大块骨缺损31例,术后定期进行X线检查。结果 SDBMG呈由表及里的“渐进”诱导成骨过程;SDBMG的骨修复作用与自体骨相近,SDBMG侧抗压强度与自体骨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随访示除1例因适应症选择不当而失败外,其它30例均治愈。结论 SDBMG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和可靠的力学性能,可作为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修复大块骨缺损,但对活动期感染性骨缺损宜慎用。  相似文献   

20.
老年男性骨密度与脂质过氧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98例男性老年人的骨密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谷光甘肽(GSH)进行测定,旨在研究老年人骨密度值变化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老年人BMD、SOD、GSH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BMD与SOD、GSH水平呈正相关,与LPO、MDA水平呈负相关。表明老年人骨密度与其衰老生化指标呈显著相关。老年人骨密度的丢失可作为衰老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