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的原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占我院双胎妊娠的5.2%,34例中单羊膜囊双胎3例,单绒毛膜双胎23例,双绒毛膜双胎8例;及时终止妊娠23例(单羊膜囊双胎均及时终止妊娠),期待治疗11例,平均期待时间单绒毛膜双胎为4.7±5.6周,双绒毛膜双胎为8.6±1.2周;单绒毛膜双胎发现死胎时的孕周、分娩孕周及存活儿的出生体重均小于双绒毛膜双胎。除引产外的30例存活儿发生围生儿死亡6例,随访24例存活新生儿中,2例失访,22例随访中发生脑瘫(四肢瘫,语言障碍)3例,存在其他脑损害(语言或运动发育延迟)4例,余健康存活。结论:单绒毛膜双胎更易发生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绒毛膜性质和孕周是影响围生儿结局和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存活儿无胎儿窘迫,孕妇无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下,期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馨  耿力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11):865-869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sIUFD)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sIUFD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绒毛膜(MC)双胎(31例),双绒毛膜(DC)双胎(59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sIUFD存活胎儿的预后,sIUFD存活胎儿终止妊娠的时间、分娩方式等。结果:(1)sIUFD孕妇存活胎儿妊娠丢失14例(15.6%),其中流产6例,引产8例(胎死宫内5例,胎儿异常3例)。MC双胎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早产发生率高于DC双胎(P<0.05);两组间存活胎儿活产、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发现sIUFD后24小时内终止妊娠7例,其中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存活胎死亡。MC双胎与DC双胎相比,发生sIUFD距分娩间隔时间较短(P<0.05),分娩孕周较早(P<0.05)。(3)新生儿窒息率、转NICU率、新生儿死亡率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双胎发生sIUFD存活胎儿发生胎死宫内及早产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明显增加,应加强监测。sIUFD不是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的指征,阴道分娩并不增加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羊膜(MA)双胎的临床特征及围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流产及分娩的17例MA双胎的临床资料。结果:①17例MA双胎中孕早、中期流产或引产4例(23.5%):1例一胎儿无脑儿、一胎儿胚胎停育流产,1例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引产,2例发生无心畸胎(TRAP)引产。另2例TRAP于孕23周行胎儿镜脐带结扎减胎术后继续妊娠。②MA双胎进入围生期13例(76.5%),分娩中位孕周33周,其中规律产前检查9例,无规律产前检查4例。13例中无合并症入院待产择期剖宫产3例(存活新生儿5例);因胎膜早破、先兆早产和胎儿窘迫入院6例,其中行急诊剖宫产4例,自然分娩2例,存活新生儿10例;并发重度子痫前期2例,其中急诊剖宫产1例,择期剖宫产1例,存活新生儿4例;合并TRAP 1例孕39周自然分娩,存活新生儿1例;孕30周双胎胎死宫内引产1例。③胎儿畸形9例(26.5%,9/34),其中TRAP 4例,无脑儿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肛门闭锁1例,先天性面横裂1例。结论:MA双胎胎儿畸形发生率高,早产风险大,孕期规律产前检查,积极进行TRAP、TTTS、重度子痫前期等处理,必要时入院待产,及时行剖宫产术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大阪母婴保健综合医疗中心总结1986~1994年间妊娠22周以后出生的双胎467例中有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26例。单绒毛膜双胎二胎儿多有体重相差(>25%)和血Hb值相差(>5g/dl)。 TTTS的治疗,当出现羊水过多时,有治疗性羊水穿刺、消炎痛或洋地黄疗法。YAG激光行试验性胎盘表面血管闭塞。若一胎宫内死亡,也可阻断脐带血流或剖腹选择性娩出死胎儿,但后者常有严重并  相似文献   

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出生早产儿约1200万,我国每年出生早产儿约150万,早产儿逐步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主要的关注人群[1].随着医学新技术的进步,新生儿复苏与生命支持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胎龄22~24周、出生体重400~500 g的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胎龄>24周、出生体重>5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 infant,ELBWI)存活率已达到80%~90%,存活后生长发育落后与残疾发生率显著下降[2].  相似文献   

6.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27例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对存活胎儿的影响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 1998年我院收治的 2 7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8例孕周大于 34周双胎者在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 ,活胎即行剖宫产。 5例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至存活胎儿分娩时间平均相隔 8周。双胎之一胎儿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5例、胎儿畸形 3例、帆状胎盘 4例、原因不明 15例。结论 孕早中期双胎之一胎儿死亡后存活的胎儿预后良好 ;胎龄较大的胎儿死亡后 ,可增加存活胎儿的围产期病死率和患病率 ,尤其是单卵双胎 ;应加强对存活胎儿的监护以决定分娩时机和方式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者应考虑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sIUFD)的原因、临床处理及母婴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51例sIUFD孕妇(sIUFD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抽取同期51例双胎均存活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①sIUFD组胎儿畸形、胎儿生长受限(FGR)、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脐带扭转、单脐动脉发生率、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IUFD组发现一胎儿死亡平均孕周为28.7±6.4周,期待孕周中位数为3.1周,四分位数间距为13.1周.单绒毛膜双胎终止妊娠平均孕周为34.6±2.2周,双绒毛膜双胎为35.9±1.9周.③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围生儿死亡.sIUFD组随访47例,存活儿生长发育均正常,失访4例.结论:胎儿畸形、FGR、TTTS、脐带扭转和单脐动脉是sIUFD的主要原因,母体合并症及并发症与sIUFD的关系不明显,ART对sIUFD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单绒毛膜双胎期待治疗至妊娠34周、双绒毛膜双胎期待治疗至37周后,以改善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胎早产儿之一合并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transient hypothyroxinemia, TH)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6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胎龄26~36周的283对双胎早产儿, 在生后11~20 d检测甲状腺素(thyroxine, 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 其中47对双胎早产儿之一符合TH诊断的早产儿作为TH组, 双胎另一早产儿排除TH诊断作为对照组, 2组分别为47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4与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的相关性, 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或McNemar检验, 以及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早产儿之一TH的影响因素。结果 47对双胎早产儿, 共94例, 出生胎龄为(31.4±2.3)周(26~36周), 出生体重为(1 611.9±389.3)g(800~2 510 g);异卵双胎35对, 同卵双胎11对, 1对同异卵情况不详。早产儿血清T...  相似文献   

9.
双胎之一宫内死亡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双胎之一宫内死亡的发生率、病因、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本院 10年来发生的晚期双胎之一宫内死亡 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晚期妊娠双胎之一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 3.8% ,常见原因为脐带异常、胎儿畸形、胎盘早剥等。 7例中仅 1例孕妇并发 DIC,无孕产妇死亡 ;7例健存胎儿 6例存活分娩 ,1例因胎盘早剥而死产。结论 :妊娠晚期双胎之一宫内死亡临床上较罕见 ,故对双胎妊娠加强 B超监护及孕期保健 ,有助于早期诊断此并发症 ;本症一旦发生 ,应在严密监测的基础上 ,适当延长存活儿的胎龄 ,以期母儿达到最佳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引产的临床特点和引产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引产的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临产分为成功组(引产临产者, 72例)和失败组(引产未临产者, 30例), 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特征差异,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引产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失败组双胎妊娠引产孕妇的产次、子宫颈Bishop评分显著低于成功组, 而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占比、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和子宫颈Bishop评分<6分的比例, 产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成功组(P均<0.05)。成功组孕妇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引产的比例为72.2%(52/72), 显著高于失败组(46.7%, 14/30;P=0.030)。成功组与失败组孕妇的分娩孕周, 严重产后出血、输血的发生率, 产后出血量、两胎儿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新生儿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引产孕妇均无严重会阴裂伤、均未切除子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初产妇(OR=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院内感染引发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状况,治疗转归情况,以减少早产儿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3年来本院NICU收治的10例早产儿院内感染引发脓毒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产儿院内感染引发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lCU)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将2006年2月1日至2007年1月31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纳入研究.应用超声诊断仪对早产儿进行系列床边头颅B超检查.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 (1)328例早产儿完成系列头颅B超检查,141例(43.0%)发生脑室内出血(IVH),其中轻度101例,重度40例.9.8%的患儿(32/328)发生脑白质损伤(WMD).13.4%的患儿(44/328)发生持续脑室扩大.10.7%的患儿(35/328)在生后初次头颅B超筛查时即发现有颅内囊肿形成.(2)IVH组和WMD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和胎龄较未发病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出生体重、感染、小于胎龄儿、机械通气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是W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NICU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较高.出生体重、感染、小于胎龄儿、机械通气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是W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相关资料,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围产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和分娩(28周以上)的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孕妇,其中单绒毛膜双胎(MCT组)321例,根据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1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双绒毛膜双胎(DCT组)321例,分析两组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642例双胎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9.03±4.53)岁,孕前BMI为(20.73±2.51)kg/m~2,分娩孕周平均为(35.58±2.21)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148.89±221.4)g。母、儿围产结局发生前五位的分别为:早产、贫血、胎膜早破、GDM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畸形、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小于胎龄儿和新生儿窒息。其中早产的发生率最高,为55.61%。MCT组的早产、34周早产、脐带帆状附着、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的发生率高于DCT组,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D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贫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一胎羊水过多、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小于胎龄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绒毛膜性双胎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根据双胎绒毛膜性做好详细的孕期保健,对提高母儿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新生儿急救医学进展,住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小早产儿日益增多。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外对出生体重<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ELBWI)成为研究热点,并向出生体重500~750g,胎龄20~25周的生命极限(li mit of viability)挑战[1],近年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的围产期危险因素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73例胎龄<32周的BPD早产儿的病例资料, 根据是否发生ROP分为ROP组(n=64)和非ROP组(n=109)。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组间一般资料、治疗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BPD早产儿发生ROP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预测BPD早产儿发生ROP的价值。同时分析BPD严重程度与ROP发病的关系。结果 ROP组患儿的出生胎龄[(28.0±1.1)与(28.8±1.2)周, t=4.01]、出生体重[(1 075.9±141.4)与(1 143.2±168.6)g, t=2.6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相似文献   

17.
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是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的最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大约占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的15%;在妊娠26周以前发现、未经治疗的TTTS病死率可达80%~100%,并且在存活儿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UFD)后存活儿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sIUFD病例58例,包括sIUFD发生孕周、胎死原因、不同孕周及不同绒毛膜性存活儿的新生儿结局及脑损伤情况,并随访其神经发育情况。结果:58例孕中晚期发生sIUFD的病例中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CDA)27例,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CDA)31例。死亡原因中脐带、胎盘异常占25.9%(15/58),胎儿发育异常占5.2%(3/58);存活儿的早产率为70.7%(41/58),其中最小孕周28+1周。与DCDA双胎组比较,MCDA双胎组分娩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均较低。与孕中期比较,孕晚期发生sIUFD的早产率、MCDA双胎数及急诊剖宫产率更高,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更低。新生儿出生后头颅超声脑异常9例,其中新生儿脑损伤3例(5.2%,3/58),分别为2例脑软化,1例脑室内出血Ⅲ级。存活儿目前的存活率为91.4%(53/58),随访时间平均28个月,3例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监测可疑。结论:绒毛膜性、死胎发生孕周、终止妊娠的孕周是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需加强产前、产后神经影像学检查及远期标准化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胎输血综合征患者的围产结局分析.方法 选择2002年11月1日-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妇产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352例,其中合并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的24例患者及其双胎儿为TTTS组,不合并TTTS的328例患者及其双胎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产结局;比较对照组中单卵双胎与TTTS组的母儿预后差异;比较TTTS组中供血儿和受血儿的预后差异;探讨TTTS分级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按照2004年Bajoria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TTTS的诊断和分级.结果 (1)TTTS发生率:TTTS的发生率为6.8%(24/352).(2)合并症及并发症:TTTS组羊水过多[37.5%(9/2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8%(5/24)]和早产[66.7%(16/24)]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1%(7/328)、7.0%(23/328)、36.3%(119/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围产儿结局:TTTS组围产儿胎死宫内[18.8%(6/32)]、新生儿窒息[73.1%(19/26)]、转入新生儿ICU[88.5%(23/26)]、新生儿死亡[15.4%(4/26)]和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31.3%(10/3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7/640)、3.0%(19/632)、23.4%(148/632)、1.7%(11/632)、2.8%(18/63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4)与对照组中单卵双胎患者的合并症及并发症比较:TTTS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早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单卵双胎[分别为9.9%(14/142)和49.3%(70/142)],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中单卵双胎围产儿结局比较:TTTS组围产儿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转入新生儿ICU、新生儿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单卵双胎[分别为0.7%(2/282)、3.9%(11/280)、29.3%(82/280)、2.1%(6/280)、3.2%(8/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TTTS分级对围产结局的影响:TTTS Ⅰ~Ⅲ级者的围产结局优于Ⅳ~Ⅴ级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合并TTTS患者的围产结局不良,应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20.
双胎中一胎儿宫内死亡时,过去多主张及时终止妊娠以防严重并发症。近来一些研究表明,在适当管理下多数存活儿能继续妊娠至足月或接近足月,降低了双胎妊娠围产儿病死率。 1发生率 1.1妊娠12周后的发生率:孕12周后双胎中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0.5%~7%,其中,单卵双胎,尤其是单绒毛膜双胎(monochorionic twin)的发生率较双卵双胎或双绒毛膜双胎(dichorionic twin)高2.5倍。 1.2妊娠12周前的发生率:超声研究提示,此期双胎一胎儿宫内死亡相当多,发生率为2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