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危重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6-01至2009-12对83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IABP,其中术前诊断单纯冠心病62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6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2例,瓣膜病8例,法乐四联症2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1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2例。术前置入球囊6例,术中共置入球囊67例,术后在监护室置入10例。结果:83例置入IABP患者术后30天内总死亡率30.12%(25/83),其中冠心病死亡率27.14%(19/70),非冠心病死亡率46.15%(6/13),非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冠心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术前置入IABP死亡1例,术中置入IABP死亡13例,术后置入IABP死亡5例。结论:IABP能明显改善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排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选择合适的时机应用IABP,能够提高IABP的疗效,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6月入院的98例(年龄≥65岁)冠心病(冠心病组)和20例非冠心病(非冠心病组)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8例患者死亡37例,总病死率为31.36%,其中冠心病组患者死亡23例,病死率为23.47%,非冠心病组患者死亡14例,病死率为70.00%。术前应用IABP的冠心病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为6.45%,明显低于术中和术后应用IABP的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12例(30.00%)和9例(33.33%)]。结论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循环方式,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为54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80~99(83.00±5.99)岁。行停跳CABG9例,不停跳CABG(OPCAB)45例。分别行搭桥1~5(2.98±0.46)根。42例患者应用乳内动脉搭桥。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7.41%。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3例行气管切开),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房颤38例。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平均ICU滞留(3.90±1.96)d,术后平均住院(12.11±4.41)d。46例患者随访1~58个月,随访期死亡9例,93.5%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术是可行的。对于80岁以上高龄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临床应用时机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危重心脏病患者中应用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48例危重心脏病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或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心排)时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8例患者在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均有一定的改善;其中早期安装IABP的31例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9.7%;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常规药物治疗(晚期)12~24 h后安装IABP的17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病死率47.1%。结论:IABP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对危重心脏病患者改善血流动力学有一定效果,但安装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影响。IABP的安装应宁早勿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危重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平均年龄(66.2±8.5)岁。术前1月内急性心肌梗死14例,3例室壁瘤形成,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80例患者均伴有多项高危因素。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2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8例,其中7例为急诊手术。平均移植血管(3.2±1.1)支。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占5%。其中2例为急诊手术患者:1例OPCABG术后3h突发室颤;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壁瘤、室间隔穿孔患者,术后顽固低心排,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3d死亡。另1例术后5d死于急性肾衰。纵隔感染伴真菌性败血症死亡1例。其他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17例,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12例,肺部并发症16例,脑梗死1例,切口感染3例。随访时间3~50个月,98%患者心绞痛消失,心功能Ⅰ~Ⅱ级。结论CABG治疗危重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强调手术指征,把握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风险及远期生存率,比较单纯药物治疗与CABG术对这类患者临床结果的差异,探讨HFrEF患者的最优治疗策略。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院, LVEF40%合并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行CABG术的患者118例及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45例。住院期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LVEF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ET)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及心肌代谢断层显像测定存活心肌占左心室心肌比例。手术组患者除接受指南指导下的药物治疗外均由同一主刀医师行CABG术,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接受指南指导下的规范化药物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7±12)个月,观察手术组患者手术死亡率,围术期并发症,远期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生存率并对比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与CABG术治疗组患者的远期无MACE事件生存率。结果:全组118例患者围术期死亡8例,死亡率6.8%。死亡原因包括:术后心排4例,感染中毒性休克3例,IABP腿部并发症导致全身代谢紊乱1例。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膜式氧合(ECMO)等机械辅助措施的患者分别达到56.8%和8.5%。术中71.2%的患者采用不停跳CABG,全静脉桥血管比例占39.8%。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时间分别为60 h和84 h。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CABG组参与随访103例,药物治疗组参与随访40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7±12)个月。随访期间药物治疗组患者脑卒中,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患者(12.5%vs. 6.8%,P=0.000, 27.5%vs.12.6%,P=0.005, 22.5%vs. 4.9%,P=0.000)。CABG组患者24个月,36个月,48个月免MACE事件存活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组患者(96.9%vs. 75.6%, 86.4%vs. 45.5%, 44.4%vs. 7.2%,P0.01)。结论:HFrEF患者行CABG术围术期风险较高,需根据患者左心室存活心肌比例及左心室重构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中远期获益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脏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飞  霍强  乔峻  木拉提  马松峰 《心脏杂志》2009,21(1):110-112
目的 探讨心脏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1年1月~2007年8月55例应用IABP心脏手术患者的资料。结果 本组总病死率42%,其中冠心病患者手术死亡率(36%)低于非冠心病者的手术死亡率(64%,P<0.05);术前应用IABP患者手术死亡率(0%)明显低于术中(40%)和术后(50%)应用IABP的患者(P<0.05);IABP辅助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少。结论 IABP是救治重症高危心脏病患者的有效手段, 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心脏病基础情况以及IABP的正确操作和使用的指征和时机。  相似文献   

8.
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围手术期IABP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介入性导管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多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血管再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从而心外科需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重症高危患者数量增加。部分病例围手术期需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尤其对高危患者手术前给予IABP治疗,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我科2001年12月至2005年7月实施CABG手术670例,有57例围手术期应用IABP,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安全性、围手术期各指标的影响以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本中心心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586例OPCAB患者中78例(13. 3%)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时机及临床效果。根据置入IABP的时机,将患者分为预防应用组、紧急置入组两组。预防应用组:42例(53. 8%),术前对冠心病高危患者预防性用IABP辅助;紧急置入组:36例(46. 2%),OPCAB术中或术后因循环不稳定紧急置入IABP。对比两组患者使用IABP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旁路移植的桥血管数目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预防应用组患者IABP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紧急置入组(P0. 05)。术前预防应用组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4. 8%)较紧急置入IABP患者(13. 9%)明显减低(P0. 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能缩短IABP使用及I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30 d病死率,预防性应用IABP对高危OPCAB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再次置入IABP是高危OPCABG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2月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63例CABG围术期应用I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IABP置入的时机、适应证、IABP辅助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预后等。结果 63例患者中,术前置入IABP者6例,术中36例,术后21例。IABP辅助时间16~196(85.5±33.8)h,均未出现IABP相关并发症。IABP置入后4 h,患者的桡动脉平均压[(62.7±10.1)mm Hg比(53.6±11.7)mm Hg]、尿量[(0.83±0.22)ml/(kg·h)比(0.28±0.13)ml/(kg·h)]较置入前显著上升(均P0.05),心率[(96±16)次/min比(103±17)次/min]、中心静脉压[(10.2±2.1)mm Hg比(14.5±2.3)mm Hg]、多巴胺用量[(6.5±0.4)μg/(kg·min)比(7.6±0.6)μg/(kg·min)]、肾上腺素用量[(0.050±0.016)μg/(kg·min)比(0.074±0.010)μg/(kg·min)]较置入前显著下降(均P0.05)。入住ICU时间4~30(13.2±3.8)d,58例康复出院,5例临床死亡,死亡率为7.9%。随访58例患者12个月,存活率为100%。结论在CABG围术期使用IABP辅助安全有效,能够快速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