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苏冲剂在治疗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自 2 0 0 0年 4月~ 2 0 0 2月 4月共收治 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均为轻、中型颅脑损伤。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 38例 ,给予一般西药治疗 ,如 2 0 %甘露醇、激素、胞二磷胆碱 ;治疗组 4 2例 ,除用上述药物外 ,加用脑苏冲剂口服。观察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减轻与缓解的时间 ,开始排便的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头痛、头晕好转及缓解的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1) ,恶心、呕吐缓解的时间 ,开始排便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脑苏冲剂对急性颅脑损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唐芸  吴永刚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99-1900
目的 探讨轻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轻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 及治疗方法.结果 19例患者均有头痛、头晕,9例伴恶心、呕吐,6例昏迷.19例患者首次颅脑CT扫描显示3例颅骨骨折,3例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伤后10~72 h,复查颅脑CT发现有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等异常表现.13例经保守治疗,即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止血、降颅压、维持电解质平衡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等;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轻型颅脑损伤者经治疗后未见好转,症状有加重趋势或突然恶化,应考虑有迟发性病变的可能,须及时复查颅脑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封包联合穴位贴敷预防骨折患者麻醉术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取97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9)。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中药封包联合穴位贴敷干预。对比两组头晕头痛程度、恶心呕吐程度,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SN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患者麻醉术后应用中药封包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降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观察与护理。方法通过对186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观察的护理。结果本组病人手术治疗152例,死亡28例,放弃治疗10例,8例植物生存,140例痊愈。结论颅脑损伤的病人早期观察及护理在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外伤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伤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头痛、生命体征紊乱等.患者患有颅脑损伤后,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患者的神经细胞会发生凋亡甚至于死亡情况,所以可以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给予患者疾病干预,依托保护作用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进程,促进细胞修复,提升预后质量.基于此,文章对近年来诸多...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1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入院,述头痛,伴恶心、呕吐。体检:神志清楚,顶部头皮血肿,四肢肌力正常。当时(2001-08-01)CT示:左额顶硬膜外血肿。入院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中型):①左额顶硬膜外血肿;②头皮血肿。入院后给予止血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此日,患者仍述头痛、恶心。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复查CT示血肿稍扩大。患者拒绝手术。加用20%甘露醇250ml静滴2次/d,肌力好转为Ⅳ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轻,中型脑挫裂伤患者常规+丹参注射液治疗,动态观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试验组头晕头痛,恶心,局灶体4征改善明显。结论:早期足量静脉应用丹参对治疗轻,中型脑挫裂伤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慧芳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6):1038-1039
目的:观察自控静脉镇痛微量注射泵镇痛法对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和护理干预.方法: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100例病人采用自控静脉镇痛微量注射泵.观察并记录病人术后的疼痛情况、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术后排气等并进行术后护理干预.结果: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54 7±8.2)min,A组视觉模拟评分(1.49±0.43)分;病人术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皮肤搔痒发生率(16.0%、8.0%、2.0%);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尿时间[(19.29±8.16)h、(4.06±1.76)h].结论:静脉自控微量注射镇痛泵镇痛安全有效,整体护理有利于术后病人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王秀葵 《吉林医学》2013,(26):5468-546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期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确诊的首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5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6例自动出院,7例患者由于同时伴有消化道应急性溃疡、颅内高压、肺部感染并发症,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救治中起到的辅助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收取的重症颅脑损伤46例进行分组研究,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患者开展急救护理路径,通过分析所有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抢救时间及成功率来评价急救护理路径在整个抢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结果通过实验分析显示,观察组采取急救护理路径,可以明显缩短抢救过程中的抢救时间,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在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救治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明显提升了重症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提升了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强龙治疗急性颈髓损伤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6-2008年行大剂量甲强龙治疗急性颈髓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颈髓损伤患者在进行M P治疗过程中有两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遵医嘱给予胃复安10mg肌注后症状消失.有一例患者因滴注速度过快出现幻觉,给予减慢输液速度后症状消失,其与16例病人均无上述并发症.结论 细致、周到、优质的护理是颈髓损伤患者进行MP治疗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归纳、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本组患者经及时抢救、治疗,精心护理后29例痊愈,13例好转,2例放弃治疗,6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死亡率、致残率高,应尽早及时救治,其过程中严密的病情观察,细致的护理是提高成功救治,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33例行保守治疗,其中5例症状加重、6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中转手术;4例症状较重者直接手术治疗。行单侧钻孔引流手术,1例行积液腔-腹腔分流术。随访3个月,头痛头晕消失或好转26例,恶心呕吐消失16例,轻瘫均好转。经头颅CT复查,行保守治疗的22例积液完全消失6例,减少8例,8例未变化;15例手术患者积液积液完全消失10例,明显减少4例,1例复发。结论老年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形成机制可以用多种学说来解释。根据积液特点可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上针对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正确使用甘露醇的方法.方法 回顾120例轻中型颅脑损伤首次CT无颅内血肿的患者,分为常规组(伤后6 h内按1 g/kg使用甘露醇)、观察组(伤后6 h内按0.5 g/kg使用甘露醇)和对照组(伤后6 h内不使用甘露醇)三组,对三组病例治疗前后的 C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组中有37.5%的患者出现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观察组中有20%的患者出现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对照组中有17.5%的患者出现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结论 伤后6 h内使用较大剂量甘露醇可能更易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因此我们建议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受伤早期如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应避免使用大剂量甘露醇或尽量不用甘露醇,减少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即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护理干预组,护理干预组在行颅脑外伤后常规治疗的同时,实行护理干预措施:制订饮食护理计划,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动态监测血糖,正确使用胰岛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结果:护理干预组47例,治愈16例(34.04%),好转17例(36.17%),植物生存17例(36.17%),死亡6例。常规治疗组32例,治愈2例,好转5例,植物生存12例(37.5%).死亡13例(40.63%)。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伤后频发恶心呕吐,耳鼻腔出血或合并颌面部损伤等,加上咳嗽及吞咽反射降低或消失,气管内痰液及呕吐物流入气管内,极易造成堵塞而窒息,加重脑缺氧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良好的呼吸道护理,是排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良好气体交换,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重要措施.现将我们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呼吸道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 (Traum atic Brain Injury,TBI)后早期患者脑脊液和血清 IL - 6水平变化 ,探讨 IL- 6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技术 (Chemilum inescent Enzyme Im munometricAssay)测定 42例患者脑脊液和血清 IL - 6含量。患者分 2组 : 组 (轻中型颅脑损伤组 ,GCS>8分 ) 2 3例 ; 组 (重型颅脑损伤组 ,GCS≤ 8分 ) 19例。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组脑脊液 IL- 6含量为 6 35 .79± 10 6 .48ng/ L,明显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的 181.11± 76 .2 4ng/ L ,而血清 IL - 6水平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 IL - 6水平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度相关 ,损伤程切重者 ,IL- 6含量明显增高。对指导治疗、判断伤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鹏 《中国全科医学》2004,7(9):647-647
养血清脑颗粒可使颅脑损伤引起的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主要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我院于1999年1月-2002年3月治疗程度不同的颅脑损伤患者共108例,其中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5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对68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高压氧治疗与未进行高压氧治疗的42例患者,从偏瘫或肌力减退、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反映迟钝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晕、失语、视力减退7个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疗效与开始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采用高压氧治疗患者头痛头晕、失语2项颅脑损伤症状改善较未进行高压氧治疗患者明显(P<0.05),偏瘫或肌力减退、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4项颅脑损伤症状体征改善较未进行高压氧治疗患者明显(P<0.01)。认为高压氧在治疗颅脑损伤中具有促醒、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的优点,疗效与疗程和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正> 病例患者,女,34岁。因头痛、头晕、呕吐5天,于1988年3月24日住院。病人无明显诱因头痛、头晕,头痛重于头晕,卧位时头痛、头晕明显减轻或消失,站立时加重,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曾用正痛片及注射高渗葡萄糖等治疗无效。查体:T35.9,P80,Bp12.0/13.3。神志清晰,被动卧位。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心肺无异常,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