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烟雾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第三○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烟雾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患儿接受外科脑-硬脑膜-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以同期收治的550例烟雾病患儿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首发症状、进展症状、铃木分期、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等临床资料,分析儿童烟雾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儿童烟雾综合征的男女性别比为1∶2,平均发病年龄为(12±5)岁。烟雾综合征患儿在首发症状(脑梗死及脑出血)和病情进展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12比14.5%(80/550),3/12比61.8%(340/550),5/12比8.7%(48/550);均P<0.05]。随访期内,11例接受EDAS治疗的患儿中,7例未再发病,4例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分比2(1,2)分,P<0.05]。结论儿童烟雾综合征在临床特征方面与烟雾病有一定差异。及时行EDAS治疗可以阻止病情进展,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患者头痛的临床特征、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疗效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三○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13例儿童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有头痛症状并经EDAS治疗的患者103例,对所有患者通过电话及住院随访6~144个月。分析103例患者头痛的临床特征和EDAS疗效,根据患者术后头痛的缓解情况,分为头痛消失组86例和头痛缓解组17例。另将103例中,71例首发症状为头痛的患者分为单纯头痛者16例和头痛后出现其他症状者55例,比较影响头痛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1)EDAS后头痛消失组与头痛缓解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受累血管支数、铃木分期、头痛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中,87例患者就诊时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头痛主要位于额、颞部,性质多为胀痛;86例患者EDAS后头痛消失,17例患者术后头痛改善。(2)单纯性头痛患者的铃木分期与头痛后出现其他症状患者的铃木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22,P0.01)。结论头痛可能是儿童烟雾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及后续出现其他症状的预警信号,单纯性头痛患者的铃木分期较头痛后出现其他症状患者的铃木分期低,EDAS能够改善儿童烟雾病患者的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和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4月解放军第三○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35例患者行单侧或双侧EDAS,共行64侧EDAS,4例合并动脉瘤的患者先期行血管内栓塞术。另3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1)蛛网膜下腔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占同期收治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10.8%(38/353),其中成人37例,儿童1例,男∶女=1∶3.22(9/29),发病年龄为12~59岁,平均(39±11)岁。4例合并动脉瘤,其余34例未合并动脉瘤患者的铃木分期分布、脉络膜前动脉扩张情况及后交通动脉扩张情况,在出血侧与非出血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术后随访13~125个月,平均(51±27)个月,有2例发生再出血,1例为脑室出血,1例为脑实质出血,35例接受EDAS治疗患者的术后改良Rankin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术后3~19个月复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显示,23侧手术半球中,17侧半球代谢较术前改善,6侧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3例患者于术后5~30个月复查全脑DSA,示23侧手术半球中,19侧血管重建有效。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型烟雾病好发于成人,女性多见。EDAS可获得良好的血管重建效果及改善患者的脑代谢,从而缓解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烟雾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3年4月期间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1例以甲状腺功能亢进为基础疾病的烟雾综合征患者,收集包括性别、发病年龄、首发症状、进展症状、影像学特征、铃木分期和手术疗效在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收治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烟雾综合征患者男女之比约为1∶4,发病高峰年龄为25~34岁。与同期收治的烟雾病患者比较,烟雾综合征组首发症状为脑梗死的比例更高(39.0%对24.2%;χ2=4.796,P =0.029),症状进展患者更多(46.3%对25.4%;χ2=9.207,P =0.002),而脑出血比例较低(2.4%对14.6%;χ2=4.829,P =0.028)。对37例接受 EDAS 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43±19)个月,结果显示31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烟雾综合征多见于女性,脑梗死风险较高,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 EDAS 对于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烟雾综合征的病情进展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肾动脉狭窄(RA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七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5例烟雾病合并RAS患者及基线情况匹配的30例无RAS烟雾病患者的首发症状、颅内血管病变情况、肾动脉病变情况、治疗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1)烟雾病合并RAS患者占同期收治的烟雾病患者总数的1.6%(15/927)。RAS组左侧RAS有5例,右侧RAS有4例,双侧RAS有6例;轻度狭窄占71.4%(15/21侧),近端狭窄占85.7%(18/21侧);RAS组高血压患者(80.0%,12例)显著高于无RAS烟雾病组(30.0%,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45,P0.05)。两组患者铃木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84,P0.01)。(2)对RAS行介入治疗的4例,术后血压均下降至正常。介入治疗后造影随访3例,随访时间9~108个月,肾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烟雾病RAS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较未合并RAS显著升高,并且颅内血管病变程度与未合并RAS患者存在差异。RAS以近端、轻度狭窄为主,血管介入治疗烟雾病合并严重RAS有效,但长期预后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2002年12月—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七医院行双侧EDAS治疗、术后采用DSA随访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项目包括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出血次数、脑代谢情况(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评估、脑出血类型、是否合并脑缺血症状、烟雾病分期、大脑后动脉是否受累及是否有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任意一项),这些因素对血管重建效果的影响。结果①对85例(170侧大脑半球)术后6~43个月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8)个月。170侧大脑半球血管重建有效率为50.6%(86/170)。2例在随访期发生再出血,DSA显示颅外血管已向颅内大量代偿。②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EDAS的有效率逐渐降低(P=0.003);出血前有缺血症状(P=0.000 1)、术前脑代谢降低或缺损者(P=0.000 1)及术前多次出血者(P=0.057)血管重建的效果更好。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919,95%CI:1.163~3.167,P=0.011)是影响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前有缺血症状(OR=0.252,95%CI:0.067~0.952,P=0.042)、脑代谢降低或缺损(OR=0.016,95%CI:0.004~0.060,P=0.000)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越低、出血前有缺血症状、脑代谢障碍者的血管重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吴绘  段炼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12):621-625,631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的皮质微血管特征与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效果间的关系。方法对77例资料完整的烟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缺血型病例58例,出血型病例19例。77例患者均接受单侧或双侧EDAS,术中采集皮质血管照片,确定皮质微血管密度;术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评价脑代谢改善的程度,DSA评价术后血管重建情况。比较不同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症状、脑代谢改善程度以及血管重建情况的关系。结果①77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为66.2%,双侧均随微血管密度的增加,临床症状改善的优良率也增加,其中左侧χ2=2.708,P〉0.05,右侧χ2=6.390,P〈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左侧rS=-0.398,P〈0.01,密度高者临床改善程度良好。②术后脑代谢评估,优良率为60.4%,脑代谢改善程度随微血管密度增加而上升,χ2=5.493,P略大于0.05;左侧比较中,χ2=7.233,P〈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全组rS=-0.275,P〈0.05;其中左侧rS=-0.388,P〈0.01。③术后血管重建评估中,≥Ⅱ级为70.5%,不同微血管密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2,P〈0.01;微血管密度越高,≥Ⅱ级的血管重建的比例就越高。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r,S=0.563,P〈0.01。结论 EDAS术治疗烟雾病患者能够改善脑缺血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脑代谢和灌注。皮质微血管密度与EDAS治疗效果间存在等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高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Ⅳ~Ⅴ级]a SAH住院患者142例,均经头部CT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头部CT血管成像或DSA确诊为颅内责任动脉瘤。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42例分为手术治疗组(65例)和保守治疗组(7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伴随症状及并发症,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临床资料包括WFNS分级、Fisher分级、瞳孔变化、脑内血肿、脑室内积血、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a SAH伴随症状包括院内再出血、症状性血管痉挛、症状性脑积水、癫痫、肺部感染;治疗相关并发症包括院外再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对手术治疗组患者进行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不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手术治疗组年龄、脑室积血比例均小于保守治疗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9)岁比(60±12)岁,t=2. 947; 55. 4%(36/65)比77. 9%(60/77),χ~2=8. 175;均P 0. 01];其余基线资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2)两组院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症状性血管痉挛、症状性脑积水、癫痫及肺部感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手术治疗组未并发院外再出血,保守治疗组院外再出血发生率13. 0%(10/7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手术治疗组脑梗死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高于保守治疗组[47. 7%(31/65)比19. 5%(15/77),χ~2=12. 809; 16. 9%(11/65)比1. 3%(1/77),χ~2=11. 12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3)手术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保守治疗组,病死率低于保守治疗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良好率:60. 0%(39/65)比26. 0%(20/77),χ~2=16. 803;病死率:27. 7%(18/65)比70. 1%(54/77),χ~2=25. 396;均P 0. 01]。(4)高分级a SAH患者手术治疗组中,预后良好者年龄、瞳孔变化比例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7)岁比(58±8)岁,t=2. 537; 28. 2%(11/39)比57. 7%(15/26),χ~2=5. 652; 7. 7%(3/39)比30. 8%(8/26);均P 0. 05];不同预后患者其余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5)以手术治疗患者预后不良为因变量,将年龄(由低到高)及瞳孔变化(有或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高分级a SAH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067,95%CI:1. 006~1. 147,P 0. 05)。结论相较于保守治疗,高分级a SAH患者行手术治疗在防止院外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方面具有优势,可能增加脑梗死、颅内感染的风险,但总体预后较好。高龄是导致高分级a SAH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相关蛋白与烟雾病的关系。方法术中留取25例烟雾病患者(烟雾病组)和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对照组)的硬脑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硬脑膜血管壁IgG、IgM、补体C3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血管的病理学改变。结果①HE染色显示,两组的硬脑膜血管壁均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外层的周细胞构成,无中膜结构。与对照组比较,烟雾病组有部分内皮细胞核深染,向管腔轻度突起。②烟雾病组硬脑膜血管壁的IgG、IgM、补体C3阳性表达发生率分别为92%(23/25)、84%(21/25)及84%(21/25),对照组分别为20%(1/5)、20%(1/5)及4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硬脑膜血管即使有IgG、IgM、补体C3阳性表达,也均为弱阳性(+)表达。烟雾病组硬脑膜血管VCAM-1阳性表达发生率为14%(3/21),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相关蛋白可能参与烟雾病患者的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在烟雾病脑-硬膜-动脉融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 EDAS)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接受 EDAS 治疗的烟雾病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 TCD检查,分别测量颞浅动脉手术前后的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 MFV),评价 TCD 参数变化率与 DSA 疗效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 TCD 参数预测手术疗效的最佳截断值。结果共纳入46例烟雾病患者,40例为双侧半球受累,6例为单侧受累,共86侧大脑半球接受EDAS。根据 DSA 复查结果,疗效分级:0级18侧,1级37侧,2级18侧,3级13侧。当 DSA 分级为0级时,手术前后的 PI、RI 和 MFV 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其他各级 TCD 参数术后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01)。术后6个月时,PI、RI 和 MFV 的变化率分别为-30.83%±21.71%、-19.64%±14.45%和96.08%±100.76%,与 DSA 疗效分级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 Spearman 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0.891和0.715(P 均<0.001)。 ROC 曲线分析显示,TCD 参数变化率预测手术疗效良好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PI 下降率=36%(曲线下面积=0.966;敏感性=0.968,特异性=0.891;P <0.001)、RI 下降率=27%(曲线下面积=0.973;敏感性=0.903,特异性=0.946;P <0.001)和 MFV上升率=111%(曲线下面积=0.879;敏感性=0.742,特异性=0.927;P <0.001)。结论 TCD 能检测 EDAS 术后颞浅动脉的血流参数变化,在术后长期疗效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行EDAS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途径;评估性别、年龄、发病类型,术前是否存在脑梗死、脑糖代谢异常及铃木分期对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的影响。术后采用DSA评估血管重建的效果,参照松岛分级方法,分析有无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对EDAS术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影响。结果①74例148侧大脑半球中,左侧有代偿的50例(67.6%),右侧有42例(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参与代偿的血管中,单支的占73.9%,2支的占23.9%,3支的占2.2%;脑膜中动脉占50%,颞浅动脉占14.2%,枕动脉占13.2%,上颌动脉占3.4%。③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铃木分期是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0.6298~-0.0346,Z值=-2.19;P=0.0287);随着铃木分期级别的增高,形成代偿的概率逐渐增高。性别、年龄、发病类型、脑梗死、脑糖代谢异常对代偿形成无明显影响。④术后随访3~55个月。有代偿组血管重建效果优于无代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松岛分级0~1级的血管重建患者中,有代偿组所占的比例低于无代偿组(0级:13.04%比35.71%;1级:13.04%比25.00%);有代偿组3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无代偿组(48.9%比14.29%)。结论术前铃木分期是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自发性颈外动脉向颅内代偿是影响EDAS术后血管重建效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包括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在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的意义。方法纳入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分析其人口统计学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组,进一步分析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脑血管造影的意义。结果共纳入34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年龄6~95岁,平均(56.3±14.2)岁,78例(22.7%)≤45岁,265例(77.3%)〉45岁;男性208例(60.6%),女性135例(39.4%)。在34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血管造影阳性117例(CTA或DSA任意一项阳性),其中脑动脉瘤75例(64.1%),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22例(18.8%),烟雾病20例(17.1%);血管造影阴性(CTA和DSA均阴性)226例。血管造影阳性组平均年龄显著性小于血管造影阴性组[(52.45±14.33)岁对(58.25±13.58)岁;t=-3.679,P=0.000]。血管造影阳性组≤45岁(46.15%对53.85%;χ^2=6.515,P=0.011)、男性(28.36%对71.63%;χ^2=7.762,P=0.005)、高血压(62.40%对83.20%;χ^2=18.321,P=0.000)、吸烟(15.40%对27.90%;χ^2=7.831,P=0.005)、饮酒(10.30%对21.20%χ^2=6.443,P=0.011)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血管造影阴性组。两组间出血部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0.087,P=0.000),血管造影阳性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49.60%),而血管造影阴性组以基底节出血(36.30%)多见。两组糖尿病(χ^2=0.391,P=0.532)和高脂血症(χ^2=0.387,P=0.534)患者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ratio,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5~1.056;P=0.001]和出血部位(OR 0.690,95%CI 0.614~0.776;P=0.000)与血管造影阳性独立相关。对出血部位的分析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脑动脉瘤(82.8%),其次为脑血管畸形(12.1%)和烟雾病(5.2%);脑室出血的病因主要为烟雾病(58.3%),其次为脑动脉瘤(33.3%)。脑叶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脑动脉瘤(50.0%)和脑血管畸形(45.0%)。小脑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脑血管畸形(60.0%)和脑动脉瘤(40.0%)。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患者的血管造影阳性率分别为49.60%和10.30%,脑叶和小脑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率分别为17.10%和4.30%,基底节和丘脑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率分别为12.00%和5.10%,而脑干和多部位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率极低(均为0.90%)。在343例接受CTA检查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111例经DSA或手术证实,其中CTA误诊6例,漏诊6例。CTA诊断的准确率为89.2%,敏感性为93.6%,特异性为64.7%,阳性预测值为93.6%,阴性预测值为64.7%。结论根据年龄和出血部位推测病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均应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舟山群岛赴北太平洋健康体检渔民的大样本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本地区赴北太平洋渔民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3—5月所有在舟山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健康体检的渔民2109人,按原籍分成沿海组、内陆组、国外组,按从业时间分成0~9年组、10-19年组、20年以上组。结果舟山群岛赴北太平洋渔民健康体检人群中,甲状腺结节总检出率为17.45%(368/2109),沿海组检出率为23.36%(246/1053),内陆组检出率为11.29%(117/1036),国外组检出率为25.00%(5/20);沿海、内陆组之间有显著差异,χ2=52.976,P=0〈0.01;0~9年组的检出率为13%(165/1269),10—19年组的检出率为28%(111/395),20年以上组的检出率为34.72%(75/216),0—9年组与10~19年组有显著差异(χ2=49.637,P=0〈0.01),0—9年组与20年以上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64.265,P=0〈0.01),10-19年组与20年以上组无显著差异(χ2=2.891,P=0.089〉0.05);结节的检出率随着从业时间增加逐渐上升;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发生与渔民的原籍及从业时间密切相关。结论舟山群岛赴北太平洋渔民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患病率增高,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应合理指导渔民生活用盐并关注渔民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期吞咽障碍系统管理对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和2012年1-12月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03例,其中2010年98例为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2012年105例为治疗组,入院即时完成吞咽功能评估,随后进行饮食指导、吞咽训练等系统管理,观察两组间住院期间肺炎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改善值、改良Barthel生活指数(MBI)评分的改善值、住院时间、发病3个月病死率。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肺炎发生率37.8%,治疗组肺炎发生率8.6%,对照组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χ2=23.62,P〈0.01)。治疗组NIHSS评分改善值、MBI评分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6.98,P=0.001;t=-12.30,P=0.001)。对照组较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t=24.50,P=0.001)。发病3个月随访,对照组病死率6.12%,治疗组病死率0.95%,对照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治疗组(χ2=8.57,P〈0.05)。结论 急性期吞咽障碍系统管理明显改善后循环脑梗死预后,减少住院期间肺炎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m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0.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浆脂蛋白(a)[(Lp(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共525例,根据冠脉造影术结果分成冠心病组(266例,主干或分支直径狭窄程度〉50%)和正常对照组(259例,主干或分支直径狭窄程度≤50%)。再将狭窄组分为单支组(97例),双支组(97例)和多支(3支或3支以上)组(90例),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患者的Lp(a),并将狭窄组和正常对照组以及狭窄组中不同亚组患者的Lp(a)浓度进行比较,明确Lp(a)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Lp(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9.5±23.4)mg/L比(138.8±17.8)mg/L,P〈0.013。在冠心病组中多支组与双支组的Lp(a)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组[(232.98±43.65)mg/L比(196.31±20.7)mg/L比(142.39±18.00)mg/L,P〈0.053;多支组Lp(a)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组(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Lp(a)水平与冠脉的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579,P〈0.05)。结论: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检测Lp(a)水平有助于对冠心病的诊断,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短期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行PCI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1 105例,其中男性739例,女性3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手术结局及临床预后。结果老年男性患者的吸烟率(20.3%比5.7%,χ2=39.670)、心肌梗死病史(27.9%比19.9%,χ2=8.156)及肌酐异常比例(20.2%比10.9%,χ2=14.718)均高于女性(均为P<0.01);而老年女性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73.2%比65.8%,χ2=6.284,P<0.01)、血红蛋白异常比例(20.5%比15.8%,χ2=3.702,P=0.054)均高于男性。老年男性患者采用血管内超声的比例高于女性(5.8%比1.9%,χ2=8.645,P<0.01),选用桡动脉路径的比例也高于女性(79.6%比73.2%,χ2=5.642,P=0.02)。老年女性患者的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显著高于男性(7.7%比3.9%,χ2=6.946,P<0.01),主要源于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率的差异(3.0%比0.5%,χ2=11.100,P<0.01)。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1年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比7.9%,χ2=1.117,P=0.29);同时1年期的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事件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行PCI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高于男性患者,主要为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的差异。对老年女性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PCI质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赵勇  刘新 《中国防痨杂志》2013,35(7):525-528
目的观察含利福布丁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河南省商丘市结核病防治所2009年9月15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诊断为复治肺结核的120例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别纳入利福布丁组(60例)和利福平组(60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各治疗阶段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情况及空洞闭合率。利福布丁组的化疗方案为:2HBZES/6HBE(B:利福布丁),利福平组为:2HRZES/6HRE。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个月末,两组的痰菌转阴率:利福布丁组为48.33%(29/60),利福平组为3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X线胸片显示:利福布丁组与利福平组的显效率分别为21.67%(13/60)和8.3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P<0.05);有效率分别为36.67%(22/60)和18.3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5)。疗程结束时,利福布丁组与利福平组的痰菌转阴率为81.67%(49/60)和61.67%(3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5)。影像学检查结果:利福布丁组和利福平组空洞的闭合率分别为47.92%(23/48)和27.45%(1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病灶吸收情况,利福布丁组和利福平组的显效率53.33%(32/60)和35.00%(2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有效率分别为 68.33%(41/60)和48.33%(2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结论在联合相同化疗药物时,含利福布丁方案组对于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疗效优于含利福平方案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内皮素转化酶1(ECE-1)启动子T-839G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DSA或CTA、MRA诊断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对照者,各518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验ECE-1启动子区T-839G基因多态性。结果两组TT、TG、GG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等位基因频率T略高于对照组(92.3%,89.8%),G略低于对照组(7.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3,P〈0.05)。两组总计(GG+TG)/TT的基因型频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显示女性和〈64岁者(GG+TG)/TT基因型频率对照组均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女性:OR=0.59;95%CI:0.37~0.94;P=0.03。〈64岁者:OR=0.61;95%CI:0.38~0.97;P=0.04)结论ECE-1启动子区T-839G多态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降低女性及年龄〈64岁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母乳喂养对儿童哮喘的影响。方法对6个月到4岁的164例哮喘儿童和1763名非哮喘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母乳喂养情况,并分析母乳喂养与儿童哮喘的关系。结果 1927名儿童中母乳喂养〈4月组的儿童有818例(42.4%),母乳喂养≥4月组的儿童有1109例(57.6%)。母乳喂养≥4月组的儿童哮喘发生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4月组(χ2=6.456,P=0.011),同时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发生哮喘的危险(OR=1.512;95%CI:1.097-2.083)。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3岁组、女性儿童组、孕周≥37周组、体重〈2500 g组、出生时母亲年龄≥30岁组以及父母亲没有过敏史组的儿童母乳喂养≥4月组的哮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母乳喂养〈4月组(P〈0.05),其他各组的儿童哮喘发生率差异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母乳喂养可能减少感染和特应性变态反应,因此可以明显降低儿童的哮喘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