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以及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为高校更科学地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校园内随机整群匿名调查形式,对武汉几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757名大学生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6.3%(426人),其中"当下大学生艾滋病传播最主要的途径"的知晓率为77.4%(586人);对待艾滋病的正确态度/行为持有率为31.4%(238人),其影响因素为性别。仅5.2%(39人)大学生表示所在的大学经常进行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宣传及教育。36.3%(275人)大学生选择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来接受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宣传及教育。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年级、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优于其他人群。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总体知晓度较低。在平时的艾滋病知识宣传过程中,多应用互联网等大学生习惯的方式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以及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为高校更科学地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校园内随机整群匿名调查形式,对武汉几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757名大学生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6.3%(426人),其中"当下大学生艾滋病传播最主要的途径"的知晓率为77.4%(586人);对待艾滋病的正确态度/行为持有率为31.4%(238人),其影响因素为性别。仅5.2%(39人)大学生表示所在的大学经常进行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宣传及教育。36.3%(275人)大学生选择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来接受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宣传及教育。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年级、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优于其他人群。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总体知晓度较低。在平时的艾滋病知识宣传过程中,多应用互联网等大学生习惯的方式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及性行为态度和发生情况,为制订学校艾滋病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问卷星APP对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大学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并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结果 2017年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学生艾滋病警示性教育基础知识知晓率低,仅为31.64%,高年级学生知晓率高于大一新生(χ~2=74.149,P=0.000),不同性别(χ~2=28.343)、居住地(χ~2=7.198)、专业(χ~2=22.169)的学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77%的学生赞成同性性行为,68.74%的学生不反对同性性行为,65.94%的学生认为在双方可以结婚的情况下可发生性行为,8.92%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其中24.81%的学生每次性行为均用安全套;仅有9.40%的学生通过家庭和学校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91.50%的学生希望在学校开设艾滋病课程及知识讲座。结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教育干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警示性教育,并加强学生性行为和性观念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RE-AIM模型探讨广东省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37所高校及其部分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基于RE-AIM模型从组织层面分析比较高校间艾滋病/性健康教育活动情况的差异,并采用二水平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探索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45 392份。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1.10%。学生水平因素中,认同学校艾滋病/性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符合需求、形式受喜爱、对自己能有所帮助、数量频次适宜、对教育活动满意、作为组织者参与过教育活动与知晓率呈正向关系。高校水平因素中,专科学校与知晓率呈负向关系。医药、农业、青春健康项目类学校;2019年上半年出现艾滋病疫情的学校;RE-AIM总体得分等级优良;落实维度中成立校级工作小组、具有制度和文件、教师数量大于5人;覆盖维度中有组织新生活动、近5年活动数量11项以上、核心活动覆盖率80%~100%;实施维度中活动形式4~6个形式、大于等于7个、有活动方案、有固定经费支持;效果维度中等级中等及以上、有效果评估与知晓率呈正向关系。结论组织(学校)水平变量及个体(学生)水平变量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具有独立影响作用。要提高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个体水平应加强关注女生、来自农村、非住校、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学生,在组织水平应加强落实国家有关疫情通报、组织制度、师资队伍的政策要求,加强新生和同伴教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应契合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曲靖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以确定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方法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接触目标人群,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共收集合格问卷311份,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3.0%,UNGASS指标问题全部答对者占64.0%;对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知识认识错误者,不同人群间存在差异。结论 MSM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酒泉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评价长期多方式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高校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酒泉市某高校选取入校新生1 820人进行基线调查,然后对所选对象通过多媒体讲座、社团志愿者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毕业时再次问卷调查,比较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变化。结果 2010年调查对象入校时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6.1%,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后,2014年上升到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P0.01);干预前大学生对艾滋病存在强烈的恐惧感,干预后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明显改变,4个问题回答正确人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86,P0.01);班上组织统一学习是该校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干预前应答率为54.0%,干预后提高到94.7%,其次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材料也是方便快捷的有效途径,干预后应答率分别为91.3%和87.5%;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的应答率由56.1%上升到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30,P0.01),参与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的应答率亦由42.8%上升到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91,P0.01)。结论在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改变了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预防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省高校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和同性性行为情况,为在高校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和大学生中同性恋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医学院校49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均超过85%;而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的知晓率只有64.0%。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37.6%的学生认为是正常的生活方式,42.1%认为社会应该接纳同性恋现象,63.4%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增加有关同性恋方面的健康教育。8.3%的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0.6%的学生承认尝试过同性性行为。结论高校医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还存在较多误区,有必要进行同性恋相关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行为现状,为开展艾滋病与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46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8.58%。不同性别之间(χ~2=2.841,P0.05)、不同年级之间(χ~2=2.088,P0.05)、不同年龄之间(χ~2=4.26,P0.05)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1.42%的学生有过性行为经历,96.23%的学生初次性行为的对象为男女朋友,1.89%的学生初次性行为对象为商业性伴,3.77%的学生初次性行为对象为同性性伴;58.49%的学生初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结论自贡市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处在一般水平,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今后需加强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促进行为改变,促进早检测和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新疆兵团)第四师汉、维吾尔和哈萨克族高中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探索兵团团场不同民族青少年中预防艾滋病的学校健康教育策略与适宜方式。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635名汉、维吾尔和哈萨克族高中生中分别开展3种不同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并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结果汉(χ2=54.654 5)、维吾尔(χ2=19.235 3)和哈萨克族(χ2=56.478 9)高中生中艾滋病基本知识核心指标的总体知晓率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汉(χ2=14.150 0)、维吾尔(χ2=20.413 9)和哈萨克族(χ2=16.414 0)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的正确应答率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汉和哈萨克族学生避免性行为的正确生活行为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3 3,P0.05);汉族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通过电视(87.97%)、医生(54.72%)和书籍(52.83%);维吾尔族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通过医生(84.21%)、电视(71.93%)和学校组织的宣传活动(59.65%);哈萨克族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通过电视(70.53%)、医生(67.63%)和学校组织的宣传活动(46.38%);汉、维吾尔和哈萨克族学生最喜欢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分别为电视(24.53%)、医生(50.00%)、医生(44.44%)。结论调查地区的维吾尔和哈萨克族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比较匮乏,在汉、维吾尔和哈萨克族学生中开展以知识讲座、观看视频和同伴教育等不同方式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正向态度持有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中生在短期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及态度的改变,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在南昌市13个县区随机抽取13所高中,根据年级分层整群抽样,对被抽到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分别抽取3 846名和3 641名高中生,高中生健康教育后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3.4%,较健康教育前的34.2%有很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基础知识知晓率为69.0%,健康教育后为82.9%,在4部分艾滋病知识中知晓率最高。不同年级(P=0.00)、父亲文化程度(P=0.00)和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得分(P=0.00),对艾滋病知识知晓均有影响。不同性别高中生的艾滋病危险行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结论健康教育后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增加,歧视态度减少,但存在危险行为,应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大学新生"TLS"防艾健康教育效果,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同伴健康教育模式,为学校开展防艾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校2017级大一新生中实施"TLS"模式防艾健康教育,在教育前后进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教育效果。结果教育后,大一新生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得分从(13.83±2.64)分提高到(16.72±1.93)分(P0.001);艾滋病知识国8条综合知晓率提高了19.5个百分点(χ~2=196.711,P0.001);对艾滋病的正向态度得分从(1.99±0.89)分提高到(2.51±0.68)分(P0.001);大一新生对该教育模式的总体满意度达98.9%。结论 "TLS"模式防艾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态度效果较好。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拔培训大学生防艾宣讲员开展艾滋病预防健康宣传同伴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借助微信平台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艾滋病知识和认知的变化情况。方法将中国民航大学机场学院一至三年级所有学生纳入研究,借助微信平台定时推送艾滋病相关消息,在推送消息前后分别对纳入研究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调查584人;干预后调查451人,关注微信平台的比例为75.17%。调查组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干预前为82.88%(484/584),干预后为97.12%(438/451);两组进行比较,8个问题中除艾滋病可不可以治愈(χ2=3.800 9,P0.05)外,各问题知晓率和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知方面,两组进行比较,在婚前性行为的认知、同性性行为的认知、艾滋病离大学生很近的认知以及使用安全套的认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健康教育可提升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同时在改变认知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校以选修课形式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高校制定艾滋病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根据授课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分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程共持续9周,18课时;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流行趋势、国家政策、防控策略、反歧视等;课堂形式包括:知识讲解、视频分享、小组讨论、游戏及外聘专家讲座等。结果课程结束时共93人参加考试,选课学生覆盖学校各个专业,以大二学生为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课前的69.1%提升至课后的97.8%,其中艾滋病检测相关知识均答对的概率由19.8%提升到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滋病知识国八条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抗体检测意向及抗体检测率分别由课前的23.5%、1.2%提高至课后的49.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由课前的2.5%下降至课后的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以选修课形式开展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检测意向、检测行为和行为判断方面效果显著,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高校男性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7所高校3 145名本科男性青年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发布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分别按照性向、性行为统计知晓率以及得分。结果共有3 133名学生完成问卷,其中自我认为异性向占87.4%(2 738人)、双性向5.8%(182人)、同性向4.1%(129人)、性向不确定2.7%(84人)。共有863人(27.5%)未达到艾滋病知识知晓标准,自我性向不确定的、有过双性性行为的知晓率(分别为61.9%和62.9%)和平均分(分别为66.1分和64.6分)分别在各自类别中为最低。问卷中8个艾滋病相关知识题目,答题正确率低于70%的是"我国青年学生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性行为"。结论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相对不足,有过同性性行为、同性性向及自我性向不明确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学生警示性宣传教育,突出学生感染艾滋病主要途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减少学生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甘肃省兰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4-9月依托"问卷星"平台,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兰州市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其对艾滋病的知晓情况、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及关注度等问题.结果 兰州市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3.6%;对于大学生是否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的知晓率男生(86.0%)高于女生(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62,P<0.05);城镇学生(88.4%)高于农村(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13,P<0.05);低年级组学生(81.5%)高于高年级组(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06,P<0.05).对待艾滋病患者及他们的亲友积极态度构成男生(81.9%)低于女生(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20.330,P<0.05);低年级组(87.0%)低于高年级组(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761,P<0.05).对于艾滋病目前在我国青年学生中流行程度的关注构成男(16.5%)女生(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24,P<0.05),低年级组学生(14.2%)与高年级组(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95,P<0.05).结论 兰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整体水平较低,应加强性健康教育的分级分类宣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南京市某艺术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艺术学院大学生,利用"问卷星(http://www.sojump.com/)"网络平台,设计、录入网络版"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KAP)调查问卷",并通过QQ、微信在电脑和手机端完成调查问卷。结果共调查艺术高校大学生1 045人,8条艾滋病核心知识知晓率为80.19%(838人)。41.91%(438人)大学生表示关注艾滋病感染问题,86.41%(903人)大学生对自己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信心,82.49%(862人)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方式为网络。23.25%(243人)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占63.37%(154/243),最近1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占72.84%(177/243)。45.74%(478人)大学生介意朋友圈中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42%(506人)大学生介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学习;60.86%(636人)大学生介意好朋友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3.64%(874人)大学生介意室友是1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χ2趋势=690.5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程度,女生要高于男生[比值比(OR)=1.76,95%可信区间(CI):1.33~2.33]、自认为知识丰富的要低于不丰富的学生(OR=0.55,95%CI:0.40~0.77)、艾滋病知识知晓的要低于不知晓的学生(OR=0.41,95%CI:0.31~0.55)。结论南京某艺术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应加强高校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在血防健康教育基地学校中开展血防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2016年选取什邡市2所血防健康教育基地学校3~5年级学生作为干预组,选取什邡市2所普通小学3~5年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在干预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血防知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干预前后学生血防知识知、信、行的变化,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干预前(2016年初)基地学校实验组小学生预防血吸虫病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8.95%和71.93%,干预后上升为98.41%和90.49%;非基地学校对照组实施干预前(2016年初)小学生预防血吸虫病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7.2%和70.98%,干预后上升为78.63%和72.05%,基地学校学生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血防健康教育基地学校效果显著,起到了保护学生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高中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西省不同年级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并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知晓率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在高中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2所学校中不同年级高中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使用卡方检验、综合指数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2 013人,结果除了艾滋病的医学名称、艾滋病病毒(HIV)是什么、传播途径这三个问题知晓率在一、二、三年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0、0.450、0.060),其他7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年级高中生知晓率的综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三(4.725)、高二(4.1104)、高一(3.4318)。结论高三学生艾滋病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最高,高一学生最低。今后应针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不同艾滋病知识缺陷进行重点培训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干预效果,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条件接近的两个地区作为干预地区和对照地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干预措施包括举办讲座和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资料等。通过干预前及干预后的两次问卷调查,了解孕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及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共完成1 541名孕妇的调查,其中干预组933人,对照组608人。干预前两组对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干预组。实施干预后,干预组孕妇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及艾滋病一般防治的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了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提高较为明显,因此,应继续开展综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市校外青少年艾滋病(AIDS)知识和态度。方法随机选择上海市长宁区校外青少年400名,采用调查员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开展横断面调查。结果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2.25%,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包括电视广播(85.25%)、报纸杂志(71.25%)、网络(56.75%)和宣传画册(53.25%)等。20%的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存在偏见、疏远、歧视的态度。仅3.5%对象做过HIV抗体检测。95%的调查对象希望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结论应当加强对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开展针对校外青少年的特点及需求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