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癌卵巢转移是未绝经胃癌女性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胃癌晚期可通过多种途径转移到卵巢,主要治疗方法有转移灶切除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其他对症治疗等.但由于胃癌卵巢转移往往缺乏临床症状特异性,且容易与卵巢原发肿瘤混淆,其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率均较低,总体预后差.了解胃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有助于其早期诊断治疗,提高远期生存率.本文就胃癌卵巢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EN)在乳腺痛和恶性黑素瘤中的研究较成熟,已应用于临床.对胃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目前己成为胃癌诊治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组成.有研究提示,SLN在临床上的评估T1N0M0期胃癌或早期胃痛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准确率和敏感性均较高;而在进展期胃癌中,则敏感性较低且假阴性率较高.因此本文就胃癌SN示踪剂、适应证、微转移、成像系统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不疼不难受,不代表不会得"我的胃一直挺好,没什么不舒服,我不可能得胃癌."——这是普通人对胃癌认识的最大误区.很多人认为,胃癌一旦得了,胃肯定会疼得厉害,实际上胃癌早期患者是不疼的,发展到疼的地步往往是癌症已经到了晚期,还可能有其他症状,如腹痛、腹胀等.  相似文献   

4.
青年人胃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临床病理特点与意义.方法收集1995年~2004年青年人胃癌39例,作光镜观察,并行胶原纤维(VG)和网状纤维(GS)染色,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青年组胃癌39例、中老年组胃癌100例进行p53与PCNA检测.结果青年组胃癌临床分期以中晚期为主;组织分型以低分化腺癌、粘液细胞癌为主;VG和GS染色见低分化腺癌、粘液细胞癌周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明显减少,高-中分化腺癌则见周围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织p53与PCNA阳性表达率青年组明显高于中老年组.结论青年人胃癌发现多已属中晚期,且组织分化差,恶性程度高.对比中老年人,青年人胃癌预后差.因此,临床医生应提高对青年人胃癌的认识,旨在对青年人胃癌进行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以提高青年人胃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胃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作用过程,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涉及胃癌发生、发展的基因包括原癌基因(如c-myc、EGFR)、抑部基因(如P16)和凋亡基因(如bcl-2)。以上3类基因参与胃癌发生不同时期的分子病理过程,且呈现出一定规律性。通过对某些胃癌发生的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对于肿瘤早期诊断、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MicroRNAs(miRNAs)是长度约22个核苷酸片段的进化保守分子,其转录后通过沉默目的基因而调节基因表达.miRNAs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如增殖、凋亡、细胞分化/代谢、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等等,且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miRNAs作用取决于其目的基因.miRNAs一旦功能失调,它们调节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细胞迁移的作用即变为抑癌或致癌.由于缺乏高度敏感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物,胃癌高危个体的早期诊断率和总生存率仍然很低.近期许多研究表明,miRNAs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生物学标志物,可以决定胃癌患者预后并预测生存期和胃癌患者复发.文章主要就microRNAs作为新兴生物学标志物在胃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晚期胃癌治疗:紫杉醇类药物应用新发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Eric VC  陈奕贵 《癌症进展》2005,3(4):367-373,405
胃癌,是最常见癌症之一,也是最常引起癌症相关死亡的原因之一.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胃癌,特别时晚期胃癌的预后仍然很差.不能手术或转移了的胃癌,给予化疗联合最佳支持治疗与单纯最佳支持治疗相比,在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方面均有益处.紫杉醇类药物,临床证实是最有潜力的细胞毒药物之一,在单用或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早期临床试验中亦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近来,一项比较多西紫杉醇 顺铂 氟尿嘧啶与顺铂 氟尿嘧啶两种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期结果已经报告.含多西紫杉醇的方案在有效率、TTP及延长生存期方面均比不含多西紫杉醇方案好且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据上海市的资料,胃癌确诊时的期别,Ⅰ期4.1%,Ⅱ期21.8%,Ⅲ期31.7%,Ⅳ期42.2%.不少病人明确诊断时,发病期已晚,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以致胃癌的实际预后较差.据北京市胃癌发病登记资料的随访,胃癌病人能存活5年以上者仅14%.  相似文献   

9.
胃癌的进展过程涉及多种癌基因抗癌基因,是多阶段多途径协同作用的产物,因此早期发现这些基因及标志物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胃癌分子病理学中的相关标志物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是胃癌转移最常见形式.是影响胃癌预后及治疗策略的重要因素.本综述阐述目前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行胃癌根治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患者1年内是否复发分组为早期复发组(60例)与无复发组(30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将60例术后复发患者分组为甲乙丙3组,各20例,分别采用再次手术、姑息治疗及未手术治疗,统计3组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早期复发影响因素为瘤体直径和TNM分期、T分期、N分期、术后化疗、新辅助化疗及Borrmann分型、Lauren分型,P<0.05;经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复发高危因素为N分期与TNM分期,且新辅助化疗为患者术后保护因素,P<0.05.经再次治疗发现,其中甲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乙、丙组,P<0.05,而乙组略高于丙组,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高危因素主要为N分期与TNM分期,积极采取新辅助化疗及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可以减少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西方国家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为世界上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为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胃癌的症状元特异性,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属中晚期,预后很差。但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其预后甚好,绝大多数可以治愈,其5年生存率在90%以上。目前,胃癌的筛查仍是早期诊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日本,自6O年代以来应用X线系统进行胃癌筛查,使其死亡率明显下降。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对胃癌筛查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现就国外应用较多且比较可靠的评价方法进…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胃癌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复杂.西藏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排位与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不同,目前胃癌仍是影响西藏最主要的肿瘤死因.这提示高原环境对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可能产生影响.本综述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讨论了高原环境的低氧、辐射以及高原人群为适应这种环境而形成的生活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胃癌高发区胃癌及其高危人群筛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新资料表明,中国胃癌死亡率为25.16/10万,占恶性肿瘤全部死亡的23.24%,名列榜首。对胃癌实行综合防治,特别是在胃癌高发区,对胃癌高危人群实行一、二级预防管理,是我国肿瘤防治的工作重点。辽宁省庄河市位于辽东半岛沿海,是中国北方胃癌高发区。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胃癌患者,为了对胃癌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我们对庄河地区16村镇,约5万自然人口,进行了胃癌及其高危人群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次普查范围涉及庄河地区16个自然村镇,包括9个偏僻山区及7个沿海村镇,自然人口约5万。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许多学者认为残胃癌切除率低,预后不佳.本研究通过与近端胃癌对比,了解胃良性疾病术后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间在我院施行手术的胃癌患者,其中残胃癌31例,近端胃癌14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患者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初次胃切除术后至确诊残胃癌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6.87±4.30)年,残胃癌多位于吻合口(87.1%).与近端胃癌的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但肿瘤大小、分期、组织分型、浸润深度、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点及根治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残胃癌总体5年生存率为29.1%,与近端胃癌的39.7%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治手术的残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38.3%,与近端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深度和根治手术是本组残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与近端胃癌相似.早期诊断、接受根治手术,可有效改善残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胃癌的腹膜转移和复发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腹膜微转移对提高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应用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选择特异性高的标志物能提高胃癌腹膜微转移的检测率,在肿瘤的诊治以及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每年死于胃癌的约有16万人。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最常见。由于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知之不多,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有的患者发生胃癌穿孔致急性腹膜炎在手术时始被发现,失去根治的机会,预后极差。我国边远贫困山区缺医少药、胃癌穿孔发病率很高,值得临床给予重视。由于胃癌急性穿孔所引起的腹腔内病理变化与溃疡穿孔基本相同,其症状和体征也相似,术前难以鉴别诊断,以下意见可供参考,1.老年病人,特别是以往无溃疡病史而近期有胃部不适,或消化不良,或消瘦,全身困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者,病程短,进展快,疼痛无规律,制酸剂不能奏效,甚至有恶液质时,当出现溃疡急性穿孔的症状和体征,应考虑胃癌穿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胃癌在全球发病及死亡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近半数胃癌患者在中国.中国尚未开展大规模胃癌早期筛查,因此很多胃癌无法早期发现,约40%胃癌患者确诊时已经进入晚期,往往失去了最佳诊治机会.进展期胃癌虽然能进行手术治疗,但5年生存率仍低于30%,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为40%~60%.中国早期胃癌确诊率不到10%,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0%,因此中国的胃癌防治研究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211例胃癌临床病例的剖析,进一步验证了胃癌与胃炎、胃溃疡、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统计本院十年的胃部手术病例756例,其中胃癌211例,对其按性别、年龄、部位、血型、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类.结果提示胃癌的发生与胃炎、胃溃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50岁以上发病率逐增,女性病人中胃癌高达50%.入院接受治疗者多数出现并发症.结论要注意癌前病变,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对50岁以上及女性胃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癌症,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口腔是人体内仅次于肠道的第二大微生物库,口腔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受关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口腔菌群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口腔菌群特征具有作为胃癌无创诊断筛查生物标志物的潜质,而且口腔菌群失调、移位会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对口腔菌群与胃癌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阐明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实现胃癌的早期无创筛查提供依据,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