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眼底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眼底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雷珠单抗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雷珠单抗组则采取常规药物+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治疗效果;患者自觉不适症状缓解、眼压恢复正常、视网膜水肿消失和新生血管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和视网膜厚度;切口不愈合比例。结果治疗后,雷珠单抗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常规治疗组的80.0%;雷珠单抗组视力、眼压和视网膜厚度变化优于常规治疗组;雷珠单抗组自觉不适症状缓解时间、眼压恢复正常时间、视网膜水肿消失时间和新生血管消失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眼底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39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联合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MMC、视网膜周边冷冻术联合睫状体光凝术以及单纯睫状体光凝术3种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39例39眼药物不能控制的NVG按病人屈光间质情况及病人体质状况,分别采用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联合MMC 9眼,采用视网膜周边冷冻术联合睫状体光凝术20眼,采用单纯睫状体光凝术10眼.随访并比较了术后10个月的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改变. [结果]3组病人术后10个月眼压均控制正常,无眼痛症状,无视力下降.第1组病人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第2组病人9例完全消退,11例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部分消退或变细.第3组病人虹膜新生血管均未消退. [结论]3种不同的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可有效降低眼压,可以针对不同的病人选择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抗青光眼手术联合雷珠单抗(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84例予以随机分组。切除组42例,采取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小梁切除术治疗;植入组42例,采取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矫正视力、眼压、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成功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植入组矫正视力3.58±0.85高于切除组2.14±0.56(P0.05),植入组眼压(15.43±3.32)mm Hg低于切除组(25.43±4.19)mm Hg(P0.05);植入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切除组(16.67%),P0.05;植入组手术成功率(92.86%)高于切除组(73.81%),P0.05。结论 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改善视力、降低眼压和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中直视下睫状体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NVG)眼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4月我院住院治疗NVG患者58例(63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玻璃体切除术中内窥镜直视下睫状体光凝术(A组32只眼)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B组31只眼),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所用激光参数,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及术后视力变化情况,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A组患者激光能量和激光持续时间显著低于B组(t=35.477,32.965,P0.05),两组患者在光凝范围差异不显著(t=0.39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眼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3.018,10.932,11.838,10.786和t=11.426,8.501,9.525,8.933,P0.05),且A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眼压显著低于B组(t=4.486,3.767,2.325,P0.05)。A组患者在术后视力提高比例上显著高于B组(χ2=8.586,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716,P0.05)。A组患者结膜灼伤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χ2=4.893,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抗青光药物使用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3,0.394,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NVG均具有明显疗效,直视下睫状体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在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眼底病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0例(40眼)眼底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药,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眼底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治疗前后,眼压、视力情况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底病治疗中,应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方法,临床效果确切,且能降低患者的眼压,提高患者的视力,值得在眼底病患者的治疗中予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患者手术以及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术前注射雷珠单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后视力水平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水平,改善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anibizumab(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辅助玻璃体切割术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眼科2013年5月—2016年2月诊治的PDR合并NVG的53例患者(53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8例(28只眼)在玻璃体切割术前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作为观察组,25例(25只眼)只行玻璃体切割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且切割术中新生血管出血的次数、器械交换次数和电凝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及纤维血管残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两组轻度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个月,观察组CRT显著低于对照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一周两组眼压较术前显著升高,对照组变化尤为显著,术后一个月两组眼压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玻璃体腔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辅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合并NVG,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BCVA水平,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视力水平、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及眼压。结果两组术前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视力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4周、术后12周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4周、术后12周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较术前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4、12、24周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采取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治疗,能够有效促进黄斑水肿吸收,使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变薄,眼压降低,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ACG-C)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ACG-C患者108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4例,A组给予常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B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 B组和A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术后3、6个月眼压明显低于A组,B组术后6个月视力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促进ACG-C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疗效良好,并可改善患者眼压和视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患者的滤过阻滞的部位以及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20例20眼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并伴有视野缺损的青光眼患者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房角镜检查虹膜周边切口、小梁切除口及结膜滤过泡的情况;UBM检查小梁切除口、巩膜瓣下通畅程度及滤过泡内有无腔隙,从而判断阻滞位置。6例为虹膜周切口消失,3例为小梁切除口消失,11例为结膜滤泡扁平或消失。结果20眼分别行原滤口重建和再手术治疗。随访2~14个月,19例眼压控制在理想的状态,1例为再次小梁切除患者,术后2周眼压升高。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升高可根据不同的阻滞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在非穿透小梁手术(NPTS)中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4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18眼。A组:NPTS+HealonGV植入。B组:NPTS+保存羊膜植入。C组:NPTS+透明质酸钠生物胶(SK-GEL)植入。术中全部眼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视野等。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9.32±4.81)个月,手术成功率:A组55.56%,B组88.89%,C组94.44%,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和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无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结论NPTS植入物中SK-GEL及羊膜最好,HealonGV次之,羊膜更经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和I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一2011年6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选择房角开放大于1/4象限者共8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小切15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虹膜根切术,对照组进行小切15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早期及6个月后的视力、眼压、前方深度等情况,统计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早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6个月后,因眼压升高造成视力下降者,实验组2只眼,对照组3只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两种手术效果均良好,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激光泪道成形联合药膏灌注术后不同首次泪道冲洗时间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泪道阻塞患者75例(75眼)均行激光泪道成形联合药膏灌注术,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第1天冲洗组(A组)、第3天冲洗组(B组)、第6天冲洗组(C组),每组25例,三组以相同的冲洗频率和不同首次冲洗时间进行泪道冲洗,随访观察12个月,分析对比三组的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A组疗效较B组及C组差(P<0.05),C组疗效与B组相近(P>0.05);术后12个月,A组疗效与B组相近(P>0.05),C组疗效比A组、B组好(P<0.05).结论 激光泪道成形联合药膏灌注术后适当延迟泪道冲洗可提高激光泪道成形术疗效,过早冲洗可增加再次泪道阻塞的发生,降低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监测下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BIS值分为2组:A组(40BIS值≤50)42例和B组(50BIS值≤60)38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认知功能,患者疼痛程度评价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A组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4±0.9)min]明显短于B组[(5.2±1.6)min](P0.05)。A组麻醉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7.7±2.4)min、(8.6±2.3)min]与B组[(7.9±2.5)min、(8.4±2.7)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麻醉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结束拔管1、3 h后MMSE评分两组均明显降低(P0.05),拔管24 h后两组MMSE评分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其中麻醉结束拔管1 h后A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拔管3、24 h后两组的MM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七氟烷用量为(14.3±3.5)m L,显著低于B组的(18.5±4.8)m L(P0.05)。A组24 h后VAS评分为1.8±0.6,B组为1.7±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BIS值≤50组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较50BIS值≤60组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2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及疗效。方法:分析患眼原发病的比较,患眼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发生率;总结湖南房水引流物置入术疗效。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眼压升高,眼红,眼痛,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生成。行置入术的23眼平均眼压下降19.13mmHg,早期成功率为87%,术后浅前房及脉络膜脱离发生率分别为47.8%,39.1%。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多继发于眼部缺血性疾病。在以预防为主的前提下,治疗应将去除缺血病变与降眼压并重。  相似文献   

16.
邴寒  张继超  李淼  王力 《中国校医》2012,26(5):386-38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118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后眼压、视力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118眼中视力0.05~0.1者4眼(3.39%),0.1~0.3者18眼(15.25%),0.3~0.5者40眼(33.40%),0.5~0.8者52眼(44.06%),>1.0者4眼(3.39%);术后平均眼压12.35(s=1.65 mmHg;术后出现角膜水肿14眼,虹膜反应和晶状体前膜10眼,后囊膜混浊4眼,经治疗后视力明显改善。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确切,虽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及时处理后,仍可获得满意疗效,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入住我院的36例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42眼)的抗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手术采用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做4mm×5mm、厚1/2梯形巩膜瓣。观察组21眼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单独一次使用丝裂霉素C(MMC)0.3mg/ml;对照组21眼除不给予MMC外,其余治疗同观察组。做术后观察、随访,统计其眼压、视力与视野的改变和滤过泡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眼压和滤过泡在术后观察和随访中都有显著性差异(p〈O.05);视力与视野术前和术后随访均无显著差别(p〉0.05);观察组未发现并发症,对照组共有3眼发生并发症。结论: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联合MMC,可以减少滤过泡瘢痕化的形成,延长滤过泡功能,降低眼压,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叶伟明  师利农 《现代保健》2013,(16):105-106
目的:探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0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眼)和对照组(54眼),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跟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入院后在不同时间内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继续颅内压监测;对照组33例采用保守治疗降低颅内压,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出院后6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定疗效并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5.9±6.9) mmHg(1 mmHg =0.133 kPa),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为2~16(10.5±4.2)h,术后颅内压为(17.5±5.2) 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4.2±8.6) mmHg,入院后10.5 h时为(32.0±4.8)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2例,脑积水1例.术后6个月观察组预后较好率为45.7%(16/35),而对照组为18.2%(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是一种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可改善患者预后,手术时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滴鼻对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啶1μg/kg滴鼻,Ⅱ组麻醉诱导前同量氯化钠注射液滴鼻,开皮前10 min氟比洛芬酯100 mg静脉注射.行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后1,2,4,6,8,12,24 h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手术部位的疼痛,布氏舒适量表(BCS)评价咳嗽时疼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术后1,2,4,6,8,12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1,2,4,6,8h的BCS评分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恶心、头晕发生例数低于Ⅱ组(8例比14例、6例比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有8例患者术后12h内追加镇痛药物,明显高于Ⅰ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啶1μg/kg滴鼻联合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且降低了术后恶心及头晕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