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肝脏炎性疾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抗凝血酶Ⅲ(AT-Ⅲ)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TFPI抗原(TFPI:Ag)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TFPI活性(TFPI:A)采用发色底物法,AT-Ⅲ:Ag采用免疫浊度法,AT-Ⅲ:A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急性中毒性肝炎14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慢性乙型肝炎48例,共82例肝脏为性疾病患者TFPI:Ag与TFPI:A均  相似文献   

2.
检测22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ville brand因子(VWF)等凝血指标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C蛋白活性(PC:A)等抗凝指标,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是期胰腺癌患者的PT、APTT明显延长(P〈0.01),Ff、VWF升高(P〈0.01),AT-ⅢA%降低(P〈0.0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这一新型抗凝蛋白在脑出血与脑梗塞中的表达,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TFPI抗原(TFPI:Ag)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TFPI活性(TFPI:A)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脑出血( n=16)与脑梗塞( n=46)的 TFPI抗原与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有并发感染或并发糖尿病,高脂血症组高于无并发症组。结论:脑出血或脑梗塞患者出血管病变与血小板活化 TFPI增高,提示感染对血管内皮的持续损伤与某些炎症因子能刺激其释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各类型肝炎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的含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AT-Ⅲ抗原测定采用免疫浊度法,AT-Ⅲ活性测定采取发色底物法。结果:AT-Ⅲ:Ag的中位数值减低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  相似文献   

5.
老年糖尿病患者止凝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止、凝血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老年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止、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蛋白C抗原(PC:Ag)、蛋白S抗原(PS:Ag)、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A)及-二聚体(D-D)。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糖尿病组的PC:Ag、PS:Ag和D-D均显著增高(P〈0.05),vWF:Ag、TAT、t-PA:A、PAI:A、P-selectin增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止、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系统激活、纤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激活,这些止凝血的变化与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中抗凝血酶Ⅲ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HCH)发病24小时内、第3天、第7天血中抗凝血酶Ⅲ的活性(ATⅢ:A)和抗原含量(ATⅢ:Ag)发现HCH发病24小时内、第3天血中ATⅢ和AT:Ag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以后迅速升高,第7天与对照组无差异性。表明HCH急性期ATⅢ呈短暂性降低,是一种病理生理反应,1周内恢复到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研究低硒与T-2毒素对脂质过氧化物代谢的复合作用。实验采用析因设计。对象为断奶SD大鼠,随机分为4组:Ⅰ.低硒组;Ⅱ.低硒+T-2毒素组;Ⅲ.补硒组;Ⅳ补硒+T-2毒素组。各组动物均饲以硒含量为0.009±0.001μg/g的低硒饲料,Ⅲ、Ⅳ两组饲料中加入0.2μg/g的亚硒酸钠,Ⅱ、Ⅳ两组动物经口灌服T-2毒素,剂量为0.2666mg/kg·d。进入实验30天后活杀,测定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血清及肝脏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低硒与T-2毒素均对大鼠全血GSH-Px活力、肝脏MDA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两者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对血清MDA含量无明显作用(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的病变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人肝组织TGF-α与PCNA的表达,同时测血清AFP。结果:TGF-α的表达在CAH-B,LC.HCC肝组织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6),PCNA的表达在CAH-B与HC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分别与L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AFP值>20μg/L例数在CAH-B与HC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别与L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肝组织上述各指标皆阴性。结论:TGF-α能诱导肝细胞增殖分化,但可被某些因子抑制,致肝组织呈现不同的病理变化。有PCNA表达者其相应血清中AFP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血病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放射免疫法、Laurell's5火箭免疫电泳法、交叉免疫电泳法和发色底物法对急性白血病(急白)患者中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释放的一些重要活性因子如vonWillebrand因子相关抗原(vWF:Ag)、前列环素、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抑制物的水平和活性变化进行研究,并探讨这些活性因子与急白病情变化及疗效转归的关系,揭示血管内皮细胞在急白中的地位。结果发现急白患者血浆中vWF:Ag、血浆6-酮-前列腺素F_(1α)和t-PA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在有出血倾向患者中有特征性变化,病情好转后逐渐趋向正常。急白在发生感染、出血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时其血浆Fn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急白患者vWF和Fn质量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I)与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关系。:发色底物法测定PAI-I活性;将待测血浆样品稀释4倍加入96孔酶标板中,与PAI-1标准液一样:100μl/孔,并以100μ1TB缓冲液作对照。将纤溶酶原和发色底物分别溶于2mlTB缓冲液,混合两者,另取0.1ml缓冲液加速剂,并同结溶酶原-发色底物混合,混匀后37℃预热2分钟,立即加100μl至各孔中,取一有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的病变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人肝组织TGF-α与PCNA的表达;同时测血清AFP。结果:TGF-α表达在CAH-B,LC,HCC肝组织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CNA的表达在CAH-B与HC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分别与L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AFP值〉20μg/L例数在CAH-B与HCC线间差异显著性(P〉0.05),分别与LC  相似文献   

12.
纤溶活化指标变化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观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纤溶功能变化。分别用发色底物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8例肝硬化,37例下沉人外周血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及其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AI-A)及D-二聚体。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纤溶指标t-PA:A、t-PA:Ag及D-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人,失代偿者明显高于代偿者。而PAI-A变化与其相反。提示:E直硬化患者在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合并脑腔隙性病变者与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关系,为早期防治寻找依据。方法健康对照组31例及观察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58例(根据头颅核磁共振分为脑腔隙性病变组(n=46)和非脑腔隙性病变组(n=12)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活性、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纤溶酶原(PIG)活性、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测定。结果(1)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前组t-PA、PAI、PLG明显高于后组(P<0.01),两组vWF:Ag、Ⅷ:C无明显差别;(2)腔隙性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t-PA(P<0.01),vWF:Ag(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Ⅷ:c无明显变化;(3)非腔隙性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前组t-PA(P<0.05),PAI(P<0.01)明显高于后组,两组PLG、vWF:Ag无明显变化;(4)脑腔隙性病变组与非腔隙性病变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无论是否合并腔隙性病变均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失衡,提示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改变。用斑点杂交法测定9例风心病人和3例尸检中除外心血管病与胶原系统疾病者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中Ⅰ型胶原α1链[α1(Ⅰ)]mRNA、Ⅲ型胶原α1链[α1(Ⅲ)]mRNA、TGF-β1mRNA的含量。结果显示:以对照组值为1.00,风心病人二尖瓣α1(Ⅰ)mRNA为2.31±0.48(P<0.01),α1(Ⅲ)mRNA为1.59±0.17(P<0.01),TGF-β1mRNA为1.57±0.21(P<0.01);主动脉瓣的结果分别为2.10±0.49(P<0.01),1.66±0.27(P<0.01),1.52±0.18(P<0.01)。结论:提示风心病病变瓣膜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表达增强,使胶原合成增加,导致瓣膜纤维化。TGF-β1基因表达增强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中血小板功能异常和内皮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40例糖尿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组织型绗溶酶原激活物(r-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5因子(PF4)、血浆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和Von Willebrand因子抗原(VWF:Ag)进行测定,对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和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参与肾脏病变的发生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糖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免疫荧光定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的结构基础和病理机制,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Fg)和膜糖蛋白(GP)Ⅱb和GPⅢa进行了免疫荧光定量测定。41例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12例,稳定性心绞痛(SA)15例。结果表明,血小板膜结合Fg在SA、UA及AMI之间呈递增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且AMI和UA患者该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5),SA患者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观察组间血小板膜GPⅡb和GPⅢa量差异均无显著性,且与血小板膜结合Fg量之间无直线相关性。提示:血小板膜结合Fg量的增加是AMI和UA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病理基础,是血小板在急性不稳定性心肌缺血机制中的早期主要变化之一,具有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血小板膜结合Fg的增加并非膜GPⅡb-GPⅢa数量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MV1LU细胞了制MT法,检测了1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活性,同时用放免法检测血清前季Ⅲ型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型肝炎患者TGF-β1活性较正常对照都明显增高(P〈0.01)。随病情的发展,TGF-β1活性逐渐增高,PCⅢ、HA、LN含量也明显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54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进行TGF-β_1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Ⅳ型胶原(Ⅳ-C)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检测其中49例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C等。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TGF-β_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逐渐明显。在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慢性肝炎中度、轻度及急性肝炎。同时TGF-β_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血清PⅢP、LN、HA、Ⅳ-C以及α-SMA和Ⅳ-C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TGF-β_1通过刺激贮脂细胞,大量合成细胞外间质,最终导致肝脏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观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外基质(ECM)、细胞因子(TNF-α、TGF-β1)的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以寻求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进一步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TGF-β1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患者血清中TNF-α、HA、LN、PCⅢ的含量,并进行了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TN刀-α、**q-β、*A上厂、nm水平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并且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血清TGF-β1水平与血清HA、LN、PCⅢ水平具有直线相关关系(P<0.01或P<0.05)。血清中TNF-α、TGF-β1、HA、LN、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GF-β1、TNF-α水平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血清中TGF-β1、TNF-α、HA、LN、PCⅢ水平同时测定,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及分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浆内皮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浓度在轻、中度高血压病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对2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与21名正常对照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浆ET-1、vWF、PAI水平。结果:高血压病组反应性充血性肱动脉舒张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01),而二组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血压病组血浆vW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二组间PAI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并有血浆ET-1、vWF水平升高,将高分辨率B超技术检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浆ET-1、vWF、API水平结合起来分析可能有利于对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