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环设计与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嵴吸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卡环设计与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嵴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牙列远中游离缺失的患者55例,基点末端基牙采用RPI型卡环13例,PRA型16例、传统三臂卡环26例,于义齿修复当时以及修复后6月和12月时,拍摄该末端基牙的定位X线根尖片,并进行数字减影分析,计算末端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嵴的骨吸收参考体积量。结果 (1)剩余牙槽嵴以及末端基牙颊舌侧牙槽嵴顶的吸收;RPA组低于RPI组和传统三臂卡环组;(2)末端基牙远中牙槽嵴顶的吸收;RPA组和RPI组低于传统三臂卡环组。结论 近中He支托设计的卡环,较远中He支托设计的卡环,有利于维护末端基牙远中牙槽骨的健康;RPA型卡环设计较RPI和传统三臂卡环设计更利于维护末端基牙颊舌侧牙槽骨以及剩余牙槽嵴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基牙剩余牙槽骨的改变,比较不同卡环设计类型的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骨的吸收。方法 对37例(RPI型6例、RPA型10例、Aker卡环组21例)可摘局部义齿的末端基牙牙槽骨戴用后6、12、24个月进行了定位根尖投照,采用根尖片数字减影图像处理系统,对三种卡环设计类型基牙及剩余牙槽骨的吸收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比较。结果 37例可摘局部义齿末端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骨复查的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并随时间呈递增趋势。结论 在保护剩余牙槽骨方面,RPA型卡环设计优于RPI和Aker卡环;在保护末端基牙颊舌侧牙槽嵴顶健康方面,RPA型优于Aker卡环组;在保护末端基牙近、远中牙槽嵴顶,避免其吸收方面,采用近中牙争支托设计的卡环(RPA和RPI卡环)要优于远中牙争支托设计的卡环(Aker卡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不同卡环设计对远中游离端牙列缺损行活动义齿修复后对基牙影响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远中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74例,末端基牙均为前磨牙,分别采用RPI卡环,RPA卡环,RPT卡环进行活动义齿修复,修复3年后对基牙磨损、龋病、牙髓反应、基牙松动、基牙拔除、修复体失败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在基牙磨损方面,RPT卡环高于RPI卡环和RPA卡环,其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PT卡环易导致基牙磨损,三种卡环对基牙其它方面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不同固位形式可摘局部义齿对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附着体义齿与常见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单侧游离端缺失对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分别以磁性附着体、RPI卡环组、联合卡环组三种固位形式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下颌单侧游离端缺失,用三维光弹应力冻结切片技术测试义齿加载后对基牙和缺牙区牙槽骨应力分布,并与基牙不戴义齿时载荷下的应力比较.结果:磁性附着体对54|基牙和缺牙区的牙槽骨应力稍大于RPI,只占54|基牙应力的48%,且对基牙近、远中应力基本相等;联合卡环对基牙牙槽骨应力最小,对缺牙区牙槽骨应力最大.结论: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单侧游离端缺失能够达到RPI义齿功能效果,特别适合于对美观和舒适要求较高者,不主张使用仅靠单侧固位的联合卡环组义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杆卡式附着体义齿与RPI卡环组、联合卡环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单侧游离缺失对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在下颌47、46单侧游离缺失的环氧树脂模型上分别以改良杆卡式附着体、RPI卡环组、联合卡环组3种固位形式的可摘义齿修复,用三维光弹应力冻结切片技术测试义齿加载后对基牙和缺牙区牙槽骨应力分布。结果对基牙牙槽骨的应力:改良杆卡式附着体义齿〉RPI卡环组〉联合卡环组(P〈0.05);附着体义齿对基牙的近、远中应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RPI卡环组义齿有猞支托处的应力大于无拾支托处的应力(P〈0.05);联合卡环组对远中的应力大于近中(P〈0.05)。对缺牙区牙槽骨应力:改良杆卡式附着体与RPI卡环组均小于联合卡环组(P〈0.05);附着体义齿、RPI对缺牙区牙从近中到远中的4个切片应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卡环组远中大于近中(P〈0.05)。结论改良杆卡式附着体义齿有应力中断作用,各点应力分布较均匀。RPI固位的活动义齿应力主要分布在基牙上,缺牙区应力稍小。联合卡环组义齿对失牙区的应力最大,基牙上应力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下颌肯氏Ⅱ类可摘局部义齿的不同卡环对基牙牙槽骨产生作用的差异。方法:在离体人下颌骨上,设计制作5种直接固位体的肯氏Ⅱ类可摘局部义齿,即RPA卡环、RPI卡环、改良RPI卡环、铸造三臂卡环、颊侧锻丝固位臂卡环,用全息干涉测量技术,比较5种固位体使基牙颊舌侧牙槽骨产生位移的情况。结果:近中He支托卡环产生的位移小于过错中He支托卡环,杆型卡环产生颊侧牙槽骨位移分布均匀,圆环形卡环引起的颊侧位移信中在根尖,结论:临床修复此类牙列缺损时应尽量使用近中He支托和杆型卡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下颌肯氏Ⅱ类可摘局部义齿的不同卡环对基牙牙槽骨产生作用的差异。方法:在离体人下颌骨上,设计制作5种直接固位体的肯氏Ⅱ类可摘局部义齿,即RPA卡环、RPI卡环、改良RPI卡环、铸造三臂卡环、颊侧锻丝固位臂卡环。用全息干涉测量技术,比较5种固位体使基牙颊舌侧牙槽骨产生位移的情况。结果:近中支托卡环产生的位移小于远中支托卡环,杆型卡环产生颊侧牙槽骨位移分布均匀,圆环形卡环引起的颊侧位移集中在根尖。结论:临床修复此类牙列缺损时应尽量使用近中支托和杆型卡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牙列末端游离缺失的RPI卡环组和改良美学卡环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84例远中游离缺失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采用RPI卡环组修复,第二组采用改良美学卡环修复.分别于1、3、6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2种修复方式的修复效果.结果 在咀嚼功能、固位稳定和食物嵌塞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美观和舒适方面,改良美学卡环明显优于RPI卡环组(P<0.05).结论 改良美学卡环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能提供更好的美学修复效果和舒适度,能更好地满足牙列末端游离缺失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由太平洋大学牙科学校发展的RPA卡环(rest,proximal plate,Akers clasp)目的在于克服使用RPI卡环(rest,proximal plate,I-bar clasp)时所发生的某些问题。作者首先在RPI卡环的设计特征中指出:当(牙合)力作用于基托时,RPI卡环和基牙脱离接触,并防止义齿(牙合)方移位,且复盖牙面小,显露金属少,无舌侧臂不与基牙舌侧面接触,该设计用于支撑牙齿及游离端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整体铸造法制作的Twin-Flex卡环在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使用效果。方法15例KenendyⅡ类牙列缺损患者,应用铸造支架材料整体铸造Twin-Flex卡环进行活动义齿修复,评价义齿的美学效果,固位、支持及稳定性。结果 15例患者,采用整体铸造法制作的Twin-Flex卡环,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的末端基牙避免了唇颊侧卡环的暴露,美学效果良好,义齿固位、支持及稳定效果良好。结论整体铸造法制作的Twin-Flex卡环应用于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修复,符合游离端设计的基牙及牙槽骨生物力学要求,可取得较好的美学效果及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分裂基托设计的局部义齿对于游离端缺失情况末端基牙骨吸收的影响.方法:4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vitallium2000合金、末端基牙PPI卡环组局部义齿修复,一组使用vitallium2000合金分裂基托设计局部义齿修复,在戴牙即刻和戴牙后6个月和12个月时拍摄末端基牙的根尖片,应用根尖片数字减影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裂式设计与RPI设计制作的钴铬合金铸造支架RPD修复KennedyⅠ类缺损对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优化义齿设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以分裂式设计和RPI设计两种设计形式的钴铬合金铸造支架RPD修复下颌牙双侧游离缺失,用三维光弹应力冻结切片技术测试义齿加载后对基牙和缺牙区牙槽骨的应力分布,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钴铬合金分裂式设计的铸造支架RPD承受压力沿基牙牙体长轴传导,基牙远中所受扭力较小。结论:对于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钴铬合金分裂式设计的铸造支架RPD使支持组织受力均匀、合理,减小了基牙受到的扭力,达到基牙保护的目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单端固定桥进行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磨牙游离缺失单端固定桥修复的受力情况。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对一侧磨牙游离缺失通过改变牙槽骨支持高度,采用不同基牙数目,不同桥体长度建立不同的单端固定桥有限元模型进行应力和位移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较高的应力集中在游离端近中的基牙上,牙槽骨高度降低会增加基牙的移位及应力集中;单纯增加基牙的数目不会导致牙周组织中应力明显相应减少;基牙数目增加会减少修复体移位及应力集中;增加桥体长度会引起义齿应力明显增加和向远中移位。结论游离缺失端行单端固定桥修复最好选择桥体为一个磨牙长度,且基牙数至少两个,以提高单端固定桥修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单端固定桥进行应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磨牙游离缺失单端固定桥修复的受力情况。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对一侧磨牙游离缺失通过改变牙槽骨支持高度,采用不同基牙数目,不同桥体长度建立不同的单端固定桥有限元模型进行应力和位移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较高的应力集中在游离端近中的基牙上,牙槽骨高度降低会增加基牙的移位及应力集中;单纯增加基牙的数目不会导致牙周组织中应力明显相应减少;基牙数目增加会减少修复体移位及应力集中;增加桥体长度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基牙数目附着体义齿对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铰链式冠外附着体修复末端游离缺损时,不同基牙数目对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以铰链式附着体为固位体,修复右下第二磨牙游离缺损,分别制作以第一磨牙为基牙的单基牙附着体义齿的三维光弹模型和以第一磨牙及第二前磨牙为基牙的双基牙附着体义齿的三维光弹模型。采用光弹性应力分析法,定性分析不同基牙数目时,该附着体义齿对基牙牙周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附着体义齿在正中咬合情况下,单基牙时,在该附着体义齿的缺牙区牙槽骨内、基牙的远中根尖和近中根尖处,可见应力集中;双基牙时,得到的结果相似。结论用该附着体修复第二磨牙末端游离缺损时,在正中咬合情况下,基牙数目对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提示临床可采用单基牙;在正中咬合情况下,基牙与牙槽嵴黏膜应力分布均匀,提示该附着体适用于基牙条件稍差、而牙槽嵴黏膜条件较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离体下颌骨为实验对象,分析比较四种卡环对基牙及义齿鞍基位移的影响。方法;设计4类卡环①近中He支托-颊侧短固位臂-远中邻面板固位体;②RPI卡环;③远中He支托-颊侧短固位臂-远中邻面板固位体;④锻丝三臂卡环。采用激光全息干涉计量术,分析比较4种卡环设计义齿在垂直静载下对基牙及义齿鞍基位移的影响。结果:义齿垂直加载时,近中He支托-颊侧短固位臂-远中邻面板固位对基牙及义齿鞍基的位移量大于RPI卡环,但小于锻丝卡环,基牙位移方向为近中、舌向、龈向;提示近中He支托-颊侧短固位臂-远中邻面板固位体和PRI卡环更有利于基牙健康。  相似文献   

17.
MK-1附着体在末端游离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MK-1附着体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末端游离缺损病例的临床适应证。方法:采用MK-1附着体作为义齿固位装置,为18例单侧或双侧末端游离缺损患者制作可摘局部义齿。随访6-36个月,对义齿使用效果和基牙、牙槽嵴情况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对义齿固位力、咀嚼功能、美观舒适性均感满意。1例患者在1年3个月时失败,改用球帽式附着体固位。7例患者在3年内加衬。5例患者有末端基牙牙槽骨吸收。结论:MK-1附着体适应用于基牙稳固的末端游离缺损病例,并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基牙条件、数目及义齿支持形式对套筒冠义齿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8例戴用圆锥形套筒冠义齿病例的基牙状况、数目、基牙牙冠、牙周情况、义齿支持形式及修复体等情况进行临床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牙牙折多发生在1-2颗基牙或多基牙的末端游离侧,3个以上基牙折断明显减少。牙折多见于前牙和双尖牙,以双尖牙多见,且折断均发生在末端游离侧基牙邻近缺隙区。末端游离缺损病例基牙牙折和基托折裂发生率高于非末端游离者。残根残冠修复基牙牙折发生率高于牙周炎和少数余留牙基牙(P〈0.05)。混合固位体组牙折发生率高于套筒冠固位体组(P〈0.05)。结论:套筒冠义齿基牙尽量选择两颗或以上,且分布于牙弓两侧。对于前牙和双尖牙基牙,需减小基牙的受力。  相似文献   

19.
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后基牙牙周状况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后基牙牙周的健康状况。方法选择20例下颌牙列末端游离缺损的患者,每个患者分别在附着体义齿修复前,修复后1个月、6个月和1年,4个不同时期测定远中基牙的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并在附着体义齿修复前和修复1年后拍摄数码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比较修复前后远中基牙的牙槽骨高度。结果修复前和修复1个月、6个月、1年后不同时期远中基牙菌斑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1个月、6个月远中基牙牙龈指数和修复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1年后远中基牙的牙龈指数高于修复前(P<0.05)。同一个体修复前和修复1年后远中基牙远中侧的平均牙槽骨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游离缺损时应注意维护基牙的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基牙数目下,下颌单侧游离端缺损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建立下颌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在垂直向和侧向载荷作用下采用不同基牙数目时,基牙牙周组织及缺牙区牙槽嵴的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不同载荷方向,末端基牙均受到较大的非轴向应力,应力主要集中在牙颈部,缺牙区牙槽嵴的应力较大。单侧基牙数由1个增加到2个时,远中基牙牙周的应力略有减小,但当基牙数目从2个增加至3个时,垂直向和颊舌向加载时末端基牙牙周膜和牙槽骨的应力均有明显下降,但在舌颊向加载时,第二前磨牙各部位的应力没有明显下降,部分牙颈部的应力反而有所增加。结论:在下颌单侧游离端缺损修复中,冠外附着体义齿支持组织应力的减小与基牙数目的增加不完全成比例,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联合基牙的数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