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以谷氨酸、NMDA作用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随药物浓度递增,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八肽胆囊收缩素对谷氨酸、NMDA诱导的神经元死亡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在其浓度为1×10^-7mol/L时其拮抗率为77.8±4.4%和75.4±6.7%,CCKB受体拮抗剂L-365260可完全阻断八肽胆囊收缩素的保护作用,而CCKA受体拮抗剂L-364718无此作用。应用Fura-2荧光技术测定  相似文献   

2.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谷氨酸神经兴奋毒性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元原代分离培养技术,应用电镜观察经不同药物处理后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同时测定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值,并进行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CCK-8能明显改善由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结构的破坏和减少神经元损伤后LDH的释放,该作用可被CCK_B受体拮抗剂阻断。结论:CCK-8可通过B受体介导产生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NMDA对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为对象,利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统计学(方差分析)等技术比较观察不同因素处理后细胞生物学及生化方面的改变。结果05mol/L谷氨酸作用神经元30min后可引起细胞死亡及LDH释放增加,预先2h给予亚致死剂量的NMDA(100μmol/L)能明显阻断上述作用,如果在NMDA给予前5min分别加入MK-801、CCK抗血清、CCKB、A受体拮抗剂L-365260、L-364718及联合给予c-fos、c-jun反义寡聚核苷酸,前3种药物能明显阻断NMDA的神经毒性保护作用,而L-364718及反义c-fos和c-jun抑制不明显。结论小剂量NMDA对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具有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内源性CCK释放或合成增加有关,c-fos、c-jun参与并介导了NMDA诱导CCK合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八肽胆囊收缩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谷氨酸神经兴奋毒性的作用。方法;采神经元原代分离培养技术,应用电镜观察经不同药物处理后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同时测定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值,并进行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CCK-8能明显改善由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结构的破坏和减少神经元损伤后的LDH的释放,该作用可被CCKB受体拮抗剂阻断。结论;CCK-8可通过B受体介导产生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所  相似文献   

5.
谷氨酸对培养的皮质神经元Ca~(2 )/CaMPKⅡ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谷氨酸(Glu)对皮质神经元的损伤及对Ca2+/CaMPKⅡ活性的影响。方法500μmol/LGlu作用10min,测Ca2+/CaMPKⅡ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Ca2+/CaMPKⅡ活性和正常对照相比下降46.3%,100μmol/L氯胺酮几乎完全保护该酶活性;LDH活性在1h时无明显变化,24h时明显升高。结论(1)Glu对皮质神经元损伤致Ca2+/CaMPKⅡ活性下降早于LDH变化;(2)Ca2+/CaMPKⅡ活性下降主要由NMDA受体介导,与非NMDA受体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体外培养的胎鼠大脑皮层神经,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或海藻酸(KA),DL-2-amino-5-phosphonovalericacid(APV)、4-Hydroxyquinoline-2-carboxylicacidhydrate(HQCA),作用30min,24h后测定培养液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并用苔盼蓝鉴定神经细胞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加入谷氨酸组细胞培养内LHD以及神经细胞蓝染率均显著增加(P<0.01),且其程度与加入的药物剂量成正相关。谷氨酸LD50为51.10±4.29μmol/L,与NMDA(66.17±6.20μmol/L)相似,但显著低于KA(172.80±16.40μmol/L)。APV或HQCA能显著抑制谷氨酸所致的LDH增加。结论谷氨酸的确具有神经毒性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NMDA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左旋荷包牡丹碱对豚鼠胆囊和胆道口括约肌的解痉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豚鼠离体胆囊和胆道口括约肌标本上,左旋荷包牡丹碱(L-D)明显拮抗组织胺、Ca^2+、K^+引起的收缩,呈现非竞争性拮抗。在无Ca^2+注保,L-D与罂粟碱相似,能抑制组织胺诱发的收缩,提示两药对胆囊、胆道口括约肌依赖细胞内Ca^2+所致的收缩均有影响,当恢复细胞外Ca^2+后,两药对细胞外Ca^2+所致的收缩无影响,对离体胆道口括约肌,L-D对节律性的自发收缩及K^+引起的两相收缩均能对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吸中枢M受体亚型与细胞内钙的关系。方法采用Fura-2双波长荧光法测定M1和M2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胎鼠桥脑和延脑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影响。结果在静息状态下,其[Ca2+]i为72±6nmol/L,加入200μmol/LAch,[Ca2+]i升高38%,匹鲁卡品(Pil)0.4~200μmol/L无明显的升高细胞内钙的作用,而M2受体激动剂6β-乙酰氧基去甲托烷(6β-AN)1~10μmol/L。对神经细胞内的游离钙均无明显影响。M1-R拮抗剂哌仑西平(Pi)60μmol/L能拮抗Ach升高细胞内钙的作用,M2-R拮抗剂AF-DX11620μmol/L不能拮抗。结论M1-R兴奋与细胞内钙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伏核中胆囊收缩素(CCK)调节学习记忆的受体机制。②方法采用行为和脑核团内微量注射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三等分辐射式迷宫模型观察大鼠伏核中胆囊收缩素对分辨学习(DL)和条件性回避反应(CAR)的影响。③结果双侧伏核中后区注射CCK-A受体阻断剂L-364,718对DL和CAR有明显的抑制效应(t=6.50,8.55,P<0.01),而CCK-B受体阻断剂L-365,260对DL和CAR无影响(t=2.14,2.14,P>0.05)。④结论伏核中后区内CCK-A受体参与对DL和CAR的调节,提示伏核中后区内源性CCK对学习记忆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是通过CCK-A受体实现的,而CCK-B受体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缺血兴奋毒性与Ca2+/CaMPKⅡ的关系。方法采用离体孵育的大鼠海马脑片制备“缺血”模型。采用32P标记,滤纸片吸附法测定Ca2+/CaMPKⅡ活性。结果①Ca2+/CaMPKⅡ活性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降低,“缺血”30min可降至正常的16.4%;②单纯过量外源性谷氨酸作用30min可导致Ca2+/CaMPKⅡ活性降低;无胞外Ca2+时,谷氨酸导致的酶活性抑制程度不如有胞外Ca2+时显著;③MK801对“缺血”导致的Ca2+/CaMPKⅡ活性抑制有部分拮抗作用,25μmol/LMK801可使“缺血”30min的Ca2+/CaMPKⅡ活性恢复至正常的43.8%。结论脑缺血导致的Ca2+/CaMPKⅡ活性抑制可被MK801部分拮抗,说明其活性抑制与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埃托啡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MTT比色法观察埃托啡,吗啡等对神经线细胞细胞株SK-N-SH细胞增殖代谢的影响,同时采用TUNEL原位细胞凋技术,观察上述药物有无诱发SK-N-SH细胞凋亡的作用。提示埃托啡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途径可能不通过阿片受体。  相似文献   

12.
肺小细胞癌与神经元抗核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8例肺小细胞癌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存在特异性神经元抗核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患进血清中抗体滴度高达1:32000,CSF中高达1:4000。免疫印迹技术发现抗体识别神经元胞核提取物中35-40Kd的蛋白抗原。7例中枢神经系统中有抗体合成。6例CSF中抗体特异活性高于血清者达3.5-139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L 1(以下简称 L 1)在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 ,用脂质转染剂将 L 1c DNA表达到 NG10 8- 15细胞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用电生理学检测技术测定细胞 -肌突触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 :以分化剂 c AMP处理 4 d后 ,L 1-转染组有突起分叉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数为 (31± 8) % ,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 (13± 2 ) %或 Mock-转染组的 (15± 5 ) % (P <0 .0 0 1)。 L 1-转染组的细胞突起平均长度为 (14 2 .5± 12 .3)μm ,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 (94 .2± 12 .3)μm或 Mock-转染组的 (86 .8± 6 .7)μm(P <0 .0 5 )。 L 1-转染组功能性突触的形成率为 (5 8.0± 11.5 ) % ,也高于非转染组的 (36 .7± 0 .83) %或 Mock-转染组的 (39.2± 0 .84 ) % (P <0 .0 0 1)。但突触后膜电位的频率在 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L 1在 NG10 8- 15细胞的高度表达 ,提高 c AMP诱发的神经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的形成 ,功能性突触形成率的增加是通过增加神经细胞突起分叉和突起的长度 ,从而增加神经 -肌连接数量来实现 ,而不是通过增加递质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14.
神经元移行异常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斋  赵彦昭  何丽  王伟秀  任庆云 《河北医学院学报》2013,(10):1150-1153,F0002
目的 总结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特征,以提高对其MRI影像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总结MRI影像特征.结果 90例患者中,脑裂畸形18例,灰质异位32例,多微脑回畸形20例,巨脑回畸形15例,无脑回畸形3例,半侧巨脑症2例.脑裂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裂隙边缘衬有灰质信号.灰质异位表现为室管膜下及白质内结节状、团块状或带状病灶,在所有序列上都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多微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增多、细小而浅,相邻蛛网膜下腔增宽.巨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体积增大、皮质增厚、白质变薄.无脑回畸形表现为脑表面平滑,脑回脑沟消失,皮质增厚,白质变薄.半侧巨脑症表现为患侧大脑半球体积增大而对侧大脑半球体积缩小,患侧皮层发育不良.结论 MRI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心脏停跳再复苏模型,以原位末端标记和形态学改变为指标,研究全脑缺血再灌注是否诱导神经细胞编程性死亡。结果显示,HE染色下,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细胞体和核固缩,细胞周间隙增宽,无炎性细胞浸润。原位末端标记下,有散在的细胞核着色,可见半月状小块,表明有DNA裂解。证实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神经细胞凋亡。提示神经细胞编程性死亡参与脑复苏中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实验在麻醉的家兔上进行。单刺激下丘脑和中脑防御反应区,在延髓腹外侧记录诱发兴奋单位。将单位的自发放电与同时记录的交感神经放电或血压变化输入微型计算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延髓腹外侧大多数防御反应相关单位放电与外周交感神经放电和血压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氯酯醒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重复缺血10min于再灌后2、24、48h分别取脑组织,密度梯度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生化测量突触膜Na^+-K^+-ATP酶、Ca^2+-ATP酶活性。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急性缺血再灌注能引起小鼠脑组织水肿,伴随着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降低,以及皮层海马神经元损害。术前3d预服氯酯醒(100mg/kg,1次/d),可显著减轻脑组织水肿,提升异常降低的ATP酶活力,改善神经元结构异常。结论:氯酯醒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脑水肿的发生,改善脑缺血后能量代谢失衡和钙离子超载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乌拉坦麻醉并用三碘季铵酚麻痹的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区(HVM)及邻近脑区(室旁核,下丘脑前区,下丘脑前内侧核)的自发单位活动。在HVM区82个单位中有8个表现短周期性活动的单位。其中又可分为两类:(1)由活动相和沉默相相互交替的周期性活动;(2)逐渐作缓慢变化的周期性活动。每个周期的时间由1~5分钟不等。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后,周期性消失,,且平均放电率有所提高。这一结果提示HVM区神经元的周期性活动的抑制相不是该神经元固有的活动特征,而可能由神经元回路中的抑制作用所致。印防己毒素的效应很不一致。邻近HVM的其他脑区47个单位未发现周期性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按逐日递增法背部皮下注射吗啡6d,制作成瘾模型,用电镜观察成瘾后大鼠束旁核超微结果。结果:吗啡成瘾组大鼠Pf神经元细胞核畸变明显,核表面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切迹,细胞浆内线粒体空泡变性,突触膜融合,突触小泡消失,神经毯区髓鞘灶性崩解或裂解,轴突内线粒体絮状变。结论:吗啡成瘾严重损伤束旁核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20.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多细胞机体在发育过程中调控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机制。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到神经元的程序性死亡。应用体外去极化条件下,原代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经复极化处理,可以诱导典型的神经元程序性死亡。研究发现,小脑中广泛存在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和乙酰胆碱,可以通过特异性的受体调节神经元的程序性死亡。从而提示,神经递质在传导神经冲动的同时,也特异性地传导神经元的生存信号。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激活不同的G蛋白(Gs或Gi/o)可以阻断或者诱导神经元的程序性死亡,提示G蛋白在神经元程序性死亡信号的跨膜传导过程中可能发挥双向开关的作用。某些神经系统药物(如苯妥英钠)和神经毒素(如胆红素)引起小脑萎缩的机制也可能与颗粒神经元的程序性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