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对颈椎C2~7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 100个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C2~7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和起止位置。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在100个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252个椎间孔外韧带。椎间孔外韧带可以分为放射型韧带236 个(93.7 %)和横跨型韧带16个(6.3 %)两种。放射型韧带将神经根连接到周围结构,可分为上方韧带(25.0%),下方韧带(60.2%),前方韧带(6.3%)和后方韧带(8.5%);横跨型韧带与神经根相垂直并横跨于神经根上,其中,横跨型韧带在C4~5节段最为常见,在C4~5节段的平均长度为横跨型韧带长度为(8.12±1.38) mm(6.28~9.93 mm),厚度最厚可达1.04 mm,每个颈椎椎间孔最多只有一条横跨型韧带。 结论 椎间孔外韧带是椎间孔正常的生理结构,可能与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麻痹的发生有关。在颈椎减压术后,横跨型韧带可能是造成神经根卡压而引起神经损伤的潜在原因之一。而放射型韧带可以限制脊神经移位,可能因此牵拉神经引起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胸椎椎板倾斜角在胸椎黄韧带骨化中的解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椎椎板倾斜角在胸椎黄韧带骨化中的解剖学意义。方法:(1)正常干燥胸椎标本(T1 ̄T12)20具,在棘突与椎板交界处用量角器测量椎板后表面与椎体水平面的夹角即椎板倾斜角,分析其分布规律;(2)计数2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骨化节段数,观察其分布情况。比较两者分布情况。(3)将黄韧带与相邻椎板视为“椎板-黄韧带-椎板复合体”,分析黄韧带在不同椎板倾斜角时受力。结果:胸椎椎板倾斜角以T7 ̄T10为波谷段,胸椎黄韧带骨化以T8 ̄T10为波峰段,两者分布具有相关性,椎板倾斜角最小的下胸段与黄韧带骨化好发部位一致。黄韧带受轴向牵拉力为F·sinα,在椎板垂直的理想状态下黄韧带受力为F,α越大,黄韧带受到的张力越小。结论:胸椎椎板倾斜角和黄韧带所受张力可能是胸椎黄韧带骨化多发于下胸段的解剖学和力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可引起上肢感觉或运动障碍,其病因可能是神经根受到各种直接机械压迫[1]。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向外下方走行,经椎间孔出椎管,椎间孔内软组织增生、肥厚、粘连等病理改变均可使经过该处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放射性上肢疼痛、麻木或无力等。想要更清楚地了解神经根卡压的机制,需要对颈椎间孔区域进行更加深入的解剖学研究。掌握颈椎间孔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助于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该区域手术操作时尽可能地减少医源性损伤。有关胸腰椎(T1~5)的椎间孔韧带研究证明其韧带起到限制神经根移位并防止拉伤的作用[2~4]。然而,目前关于颈椎间孔韧带的研究尚少。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颈椎间孔韧带的相关知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解剖观测成人胸椎间孔韧带.为国人提供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 在30侧成人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椎间孔内未发现横孔下韧带,T2~T12椎间孔内均发现横孔下韧带,其出现率从T2~T12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解剖学观察,揭示颈椎间孔内口区锚链韧带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卡压之间的关系。 方法 12具成人脊柱颈段防腐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脊神经根袖根部切断根袖,在外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C3/4~C7/T1椎间孔内口处神经根袖周围的锚链韧带,记录韧带的形态、分布、起止点及走行。 结果 120个椎间孔内口脊神经根袖周围共发现560条锚链韧带,所有韧带均呈放射状连于神经根袖与椎间孔内口周围骨膜壁,两端附着紧密,不易分离。各椎间孔内口韧带的数目均≥4个。锚链韧带形态主要包括带形和索形两种。带形韧带258条,宽度(4.5±2.6)mm(4.1~5.2 mm),索形韧带302条,直径(2.5±1.8)mm(1.2~3.8 mm)。C3/4、C7/T1椎间孔内口区韧带较为松散纤细,数量较少;C4/5~C6/7椎间孔内韧带较为坚韧而粗壮,数量较多。 结论 颈椎椎间孔内口区神经根周围存在锚链韧带,将神经根锚定于周围椎间孔骨膜壁,极大限制了神经根自由移动范围,可能与突出椎间盘一起导致神经根卡压,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潜在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胎儿胸椎间孔韧带的观测,为国人提供胎儿胸椎间孔韧带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足月胎儿尸体标本15具,解剖观察胸椎间孔韧带,用游标卡尺进行相关测量。结果:在30侧胸椎标本中未发现横孔上韧带和体横韧带,T1 ̄T12均发现横孔下韧带,其出现率从T1 ̄T12分别为10.0%、10.0%、23.3%、30%、46.7%、53.3%、76.7%、80.0%、80.8%、86.7%、90.0%、86.7%;T3 ̄T12横孔下韧带的长度随着椎骨序数的增加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胎儿胸椎间孔韧带普遍存在,其为胸椎的正常组织结构,对胸椎神经根管内的结构具有固定、支持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阻滞椎的X线表现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颈椎阻滞椎X线资料,男性45例,女性80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1.9岁,男女比例为1:1.77。分析其阻滞椎的发生节数、融合部位、骨赘发生、颈椎前凸曲度以及上、下椎间隙等情况。 结果 本组病例中阻滞椎累及2个椎体100例,累及3个椎体5例,累及4个椎体17例,累及5个椎体3例。单节段阻滞椎以C2~3最多,共43例(43%);其次是C3~4,共16例(16%)。融合部位:椎体及附件的同时融合82例(65.6%),单纯椎体融合28例(22.4%)。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36例(28.8%)。椎体前/后缘骨赘110例(88%);上椎间隙狭窄7例(5.6%);下椎间隙狭窄15例(11.7%);棘突融合52例(41.6%);前纵韧带钙化19例(15.2%);项韧带钙化17例(13.6%);颅底凹陷症15例(12%)。 结论 颈椎阻滞椎常表现为单节段的融合,椎体及附件的同时融合比单纯椎体融合多见。阻滞椎常伴有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改变及颅底凹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处理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统计自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26例,均在局麻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手术治疗,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VAS评分、NaKai优良率。 结果 患者NaKai优良25例,术后复发1例,无效0例,总优良率为96.2%。术前 JOA评分(5.18±0.28)与术后1周 JOA评分(28.24±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VAS评分(6.18±0.28),术后3个月评分(3.24±0.46),术后6个月评分(2.64±1.27),术后1年评分为(1.44±1.16)。术后3个月到1年VAS评分较术前评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例患者下腰部疼痛及下肢麻木、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中切口小,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Qian Y  Qin A  Zheng MH 《Medical hypotheses》2011,77(6):1148-1149
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 is a common pathological change, and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stenotic foramina was recently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low back pain and leg pain. However, the exact mechanism of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foramina is still not clear.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los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could reduce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lumbar foramina, while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by boundaries of foramina has not been observed in experimental reduc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Given the close anat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aminal ligaments and lumbar nerve roots, we hypothesize that transforaminal ligament can be the leading cause of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foraminal stenosis. We also propose that there are two possible mechanisms of lumbar nerve root compression by transforaminal ligaments: (1) nerve roots are compressed by the transforaminal ligament which moves downward with the loss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2) pathological transforaminal ligaments increase the risk of nerve root compression in foramina.  相似文献   

12.
腰部椎间孔韧带的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胎儿,儿童及成人脊柱标本,共20例,研究腰部椎间孔韧带,在上述标本中均发现椎间孔韧带,共195条,其中横孔上韧带20条,横孔下韧带119条,体横上韧带31条,本横下韧25条。横孔上,下韧带带主要分布于上腰部椎间孔内,尤以L1椎间孔内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底间韧带进行形态学相关参数测量,为其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8只新鲜成年尸体足部标本,测量跗跖背侧及跖侧韧带、Lisfranc韧带的长、宽、面积,Lisfranc韧带附着点距关节面距离及其走行角度。根据测量数据,建立内侧楔骨-第2跖骨底间骨隧道。 结果 Lisfranc在3条韧带中形态学数据最大,长、宽、面积分别为(9.11~12.03 mm)、(7.36~10.16 mm)、(92.01~120.01 mm²)。骨隧道进针点在第2跖骨底,距第2跖骨-中间楔骨关节面距离为(8.25~11.22 mm),角度与Lisfranc韧带走行一致,与矢状面呈(39.2°~47.6°),水平面呈(12.5°~19.8°),出针点为Lisfranc韧带在内侧楔骨上的附着点。 结论 Lisfranc韧带在3条韧带中最为粗壮,重建通道应按照其附着点和走行角度重建背侧韧带和Lisfranc韧带,而跖侧韧带由于位置较深,受技术所限,此为类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棘突间植入物DIAM对腰椎屈伸状态下椎管、椎间孔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对9具新鲜成人L1~5脊柱标本在屈曲和后伸15°位进行CT扫描,所得图像用多平面重建法行三维重建,在ADW4.2工作站上对重建图像进行处理后获得椎管水平面和旁矢状面图像,在该图像上分别测量L2~3、L3~4和L4~5椎管前后径及椎间孔宽度、高度和面积(对照组);在L3~4棘突间安装DIAM棘突间植入物后再次进行CT扫描、重建和测量(DIAM组).对两组测量结果行单样本正态性检验和双侧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腰椎椎管和椎间孔在屈曲时增大,后伸时变狭窄.椎管前后径、椎间孔宽度及面积等指标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AM植入对椎间孔高度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AM能够降低脊柱后伸时安装节段椎管和椎间孔变狭窄的程度,对相邻节段椎管和椎间孔形态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