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悬峰  张建东  肖海   《医学信息》2019,(17):170-173
目的 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4月我院存档的2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石蜡标本,行HE染色后观察其病理形态,并结合患者病史和影像学资料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共2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标本,其中女性18例,男性7例;病灶位于左肝叶10例,右肝叶12例,左、右肝叶均有者3例,分布无明显规律;血管瘤单发20例,多发5例;病灶最大径4~10 cm。CT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缘尚清楚;动脉期呈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向心性强化;平衡期和延迟期肿瘤持续向心性强化,且强化程度减低。MRI表现为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病灶边缘清晰。肝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质地柔软的肿物,切面无包膜,呈腔隙状;病变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由大量不规则形扩张的血管组成,管腔大小、形状不一。结论 肝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不明显,以女性多见,单发为主;病变主要由大小不等的异常血管腔组成,管腔内衬单层扁平内皮细胞,周围环绕纤维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0例26灶FNH 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表现,由3名有经验的医师做MR表现诊断.结果 对于10例中的26个病灶,平扫T1WI上23个病灶为稍低或等信号、3个病灶为稍高信号;T2WI上23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个病灶等信号,2个病灶呈稍低信号.在动脉期5个病灶明显不均匀增强、19个病灶显著均匀增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13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1个病灶呈等/稍低信号,2个病灶无强化.11个病灶检出瘢痕,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或高信号,动脉期无增强、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增强.8例诊断正确,1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定性困难),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结论 MRI能显示单发或多发FNH的特征性改变,并在术前正确诊断大部分FN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免疫状态正常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老年男性多见,病灶多发多见,近中线室管膜周围脑白质及脑表面多见。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MR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信号多较均匀,少见囊变、坏死,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多较轻,T2-FLAIR及DWI多呈均匀性稍高或高信号,病灶多均匀性强化,可呈"握拳状"、裂隙状分叶改变。结论免疫状态正常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Couinaud肝段在矢状断面上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肝内占位性病变的MRI定位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利用30例腹部连续矢状断面标本和41例胎肝管道铸型,研究了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的矢状断面表现及Couinaud肝段在矢状断面上的划分,还详细讨论了易致错分肝段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肝细胞癌(HCC)经导管肝 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初次接受TACE治疗的96 例患者的129 个 HCC病灶。以CT 和/或MRI 随访,手术病理为诊断金标准,探究Gd-EOB-DTPA增强MRI 和DWI 对TACE术后1~2 月 HCC病灶存活或复发的诊断准确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对存活或复发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运用卡方检验分 析T1WI信号、T2WI信号、形态、包膜、DWI信号、动脉期增强表现及肝特异期信号判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的价值。结 果:(1)金标准证实TACE术后存活病灶29个,肝内复发病灶18个,完全坏死病灶82个;(2)TACE术后HCC存活或复发病 灶多呈现出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DWI 高信号的表现,89.36%(42/47)病灶动脉期强化,91.49%(43/47)肝细胞期未 见造影剂摄取呈低信号;(3)Gd-EOB-DTPA增强MRI 和DWI 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93.62%和91.49%、96.34%和95.12%,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5.74%、100.00%;(4)病灶无包膜、DWI高信号、 动脉期增强是判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的独立重要因素(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和DWI对TACE术 后HCC存活或复发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应用于TACE术后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并经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病理证实的31例AIH患者影像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检查,总结相关MRI影像学图像特点。结果:(1)肝脏形态学改变及信号异常:25例全肝肿大,且肝实质T_2加权像(T_2WI)序列信号增高,扩散加权序列(DWI)增高或不高;4例肝脏形态正常,T_2WI序列信号正常;2例肝脏体积缩小,并肝表面多发结节形成,T_2WI信号不均匀降低。(2)继发性改变:31例脾均增大,4例门静脉主干增粗、胃底及脾静脉延长迂曲,13例腹腔少量积液形成,14例肝内门脉周围间隙增宽,21例胆囊窝少量积液及胆囊壁增厚。(3)其他:10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肿大改变。结论:AIH的MRI影像学特点包括肝、脾肿大;肝实质T_2WI及DWI信号增高及胆囊窝积液多见,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而肝脏萎缩及肝硬化结节形成等晚期肝硬化征象少见;较少伴有淋巴结肿大;癌变罕见。MRI或可作为AIH影像学一项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肝假性淋巴瘤(HPL)的影像学检查特征,为临床诊断HPL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8日我院收治的1例H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HPL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超声显示右肝稍低回声,动脉相浅淡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腹部CT显示肝Ⅷ段稍低密度影,动脉期轻度强化,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Gd-EOB-DTPA MRI检查示肝Ⅷ段可见结节状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影,边界清楚,大小2. 0 cm×1. 9 cm,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轻度强化,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肝胆期呈低信号。结论 HPL长径小于2 cm,其影像学表现边界清楚,回声、密度或信号均匀,弥散受限,动态增强动脉期整体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减低,肝胆期呈均匀低信号。  相似文献   

8.
Li X  Yu J  Chen D  Lao Y  Peng L  Chu Z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2,29(1):70-4, 96
为了探讨局灶型Castleman病(CD)的多层螺旋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MDCT和MRI表现特征。所有患者均行MDCT平扫,11例行MDCT增强扫描,而另外2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3例患者共有14个病灶且均为透明血管型,MDCT平扫病灶均为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影;4个病灶中心有钙化,其中斑点状钙化2个,分支放射状钙化及分支放射状钙化伴病灶边缘弧形钙化各1个。MDCT增强扫描均有明显强化,其中均匀强化11个,另外3个为不均匀强化,表现为中心有星芒状低密度无强化区2个,局灶性无强化影1个;病灶周围显示较多迂曲血管影8个。行MRI扫描者T1WI信号稍高于肌肉,T2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亦有明显强化;同时右肩部病灶中心显示流空血管影,增强显示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周边许多小血管影。总之,局灶透明血管型CD在MDCT或MRI上多表现为孤立性软组织肿块,以明显均匀强化为主、少数伴有不规则钙化或星芒状瘢痕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肝门静脉左支新的分型和研究方法,为肝数字解剖研究提供数据和参考。 方法 应用Hisense CAS对110例国人上腹部增强CT数据进行肝血管三维重建,准确显示肝门静脉左支的三维图像。分析肝门静脉左支分支的形态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编码并统计分析。 结果 根据门静脉左支走行特点可分为6型:I型61例(55.45%),II型29例(26.36%),Ⅲ型13例(11.82%),IV型4例(3.64%),V型2例(1.82%),VI型1例(0.91%)。 结论 Hisense CAS能够准确地显示肝门静脉三维影像,方便进行肝内管道观察,为肝门静脉分支分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针对较大数据的观测,用编码的方法非常方便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和MRI资料,17例均行CT平扫及三位重建,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17例均为单侧发病,累及鼻腔外侧壁2例,累及鼻腔及鼻窦15例,其中1例恶变为鳞癌。16例良性病灶呈条块状、菜花状,游离缘呈小波浪状,沿鼻固有结构匍匐生长;CT上病灶呈均匀的中等密度,骨质受压变形13例,局部骨质增生肥大5例,骨质吸收3例;中下鼻甲受压移位11例,上颌窦口开大5例;MRI上呈等T1、等-稍高混杂T2信号,不均匀强化,T2及增强T1呈栅栏状3例;呈等-低T1、等-高T2混杂信号、不均匀强化,T2和增强T1呈卷曲脑回状2例;等T1、等T2信号、中等均匀强化1例。1例恶变病例呈球形,边缘呈分叶状,可见骨质侵袭破坏,信号混杂,缺少栅栏状及卷曲脑回样强化。结论匍匐性膨胀性生长、小波浪状边缘是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形态特征,CT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常伴骨质受压改变,T2WI和增强T1WI呈栅栏状、卷曲脑回状是其典型MRI表现。骨质侵袭破坏,信号混杂,缺少栅栏状及卷曲脑回状强化提示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肝内肝门静脉解剖的肝脏右前叶分段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肝内肝门静脉的走形分布,提出肝脏分段的新概念,为影像学和肝脏外科提供资料。方法采用60例正常的活体肝移植供肝影像资料,研究右前叶肝内肝门静脉的走形和分布以及肝静脉及其属支的回流范围,10例Mevis三维软件重建图像,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ouinaud分段中的Ⅷ段门脉支可大致分为腹侧支和背侧支,最多可达4支;约90%的背侧支越过肝右静脉分布到Couinaud分段中的VII段。V段的门脉分支大多来自右前叶或Ⅷ段门脉的腹侧支。因此,可将右前叶分为腹侧段:Couinaud分段中的Ⅷ段的腹侧段(S8v)和V段(S5)背侧段:Couinaud分段中的Ⅷ段的背侧段(S8d)两个部分。结论新的划分方法不仅有利于肝内病变的精确定位,而且便于肝脏外科实施新的、更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国人肝段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重新认识,提出一种新的国人肝段划分方法,为影像学和肝外科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使用50例上腹部连续断层标本和20例多层螺旋CT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研究了肝内门静脉的走行和分布以及肝静脉及其属支的回流范围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国人肝段新的划分方法:门静脉右支主干存在时,依肝中静脉所在的正中裂将肝分为左、右半肝。右半肝被一弯曲的右叶间裂分成右前上叶和右后下叶。右前上叶依垂直段间裂分为腹侧和背侧段。右前上叶的腹侧段被水平亚段间裂分为上、下两个亚段。右后下叶依水平段间裂分为上、下两段。肝左静脉主干存在时,依肝左静脉主干所在的左叶间裂将左半肝分成左后上叶和左前下叶。左前下叶依左段间裂分为内侧和外侧段。水平亚段间裂将左前下叶的内侧段分为上、下两个亚段。依弧形背裂分尾状叶和右前上叶及左前下叶内侧段。结论:国人肝段新的划分法不仅有利于肝内微小病变的精确定位,而且便于肝外科探索新的和更加安全的术式来施行各种肝切除和肝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ARMS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3、9、15、17岁,平均年龄11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行CT平扫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蝶窦1例,筛窦2例,上颌窦1例。3例骨破坏呈膨胀性、吸收性,1例骨破坏呈溶骨性。累及翼腭窝1例,颞下窝2例,眼下直肌受累3例,鼻腔受累3例。直径5 cm呈椭圆形,直径6 cm呈不规则分叶状。2例有囊变密度或信号,无钙化,1例含有黏液蛋白成分。T1WI以稍低信号为主,近似或低于正常脑实质信号,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与脑脊液信号近似,增强扫描呈中等~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但程度较轻,可见线环状及菊花瓣样强化。结论 ARMS的CT和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在鉴别诊断上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A young gentleman presented with difficulty in breath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showed a huge mass located between the heart and stomach, which might have rooted in the diaphrag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ith enhanced three 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showed a lobulated, heterogeneous soft tissue mass with short T1 weighted imaging signal and flake long T2-weighted imaging (T2WI). Tumor-enhanced scanning demonstrated heterogeneous contrast enhancement. The preliminary diagnosis was intra-abdominal huge mass and considering sarcoma. Resection was conducted where the base of the tumor was located in the diaphragm oppressing the left liver lobe and heart. The base of the tumor, together with partial surrounding of the diaphragm, pericardium base, and the left lateral hepatic segment, was resected. The defect in the diaphragm and pericardium was repaired by patching, and thoracic close drainage and abdominal drainage were placed following the surgical operation. The pathological report showed gi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 This case report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resou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FT located in the diaphrag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 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 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4±27.02)°,95%可信区间为40.97°~63.32°;上肢外展90°时,夹角平均为(63.88±24.26)°,大于上肢外展0°时夹角,95%可信区间为53.96°~65.64°。上肢外展0°时,男、女夹角无明显差异,而上肢外展90°时男性夹角大于女性夹角。上肢外展0°和90°时,左、右侧夹角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经头静脉入路PICC术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不影响导管通过,但有少部分人夹角接近或大于90°,尤其男性上肢外展90°可能增加导管通过夹角的难度,操作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MScTP)技术在显示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其在占位性病变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0例疑有肝脏疾病患者行增强后肝门静脉期扫描,对每一例均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对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P对肝内门静脉第5级以上分支的显示率为94.5%;170例肝内门静脉可分为3种类型;二维及三维图像对病变定位不相符合率为36.8%。结论:MSCTP可以用来准确评价肝内门静脉解剖并对肝脏病灶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累及的结构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为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CVST累及的结构,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2例CVST中,最常受累的静脉结构为横窦(57.2%),其次为上矢状窦(51.9%)、乙状窦(48%)、颈内静脉(12.5%),超过50%的CVST累及多个静脉窦,皮质静脉及深静脉血栓少见;上矢状窦血栓以中段血栓最为常见。39.5%的患者存在脑实质损害,最为常见的是脑水肿或脑肿胀,其次是静脉性脑梗死、颅内出血等;CVST最为常见的CT影像学特征依次是高密度三角征、条带征,而高密度点征、火焰征少见;MRI的特征性表现为静脉血管腔血液流空效应消失;DSA表现为静脉窦腔狭窄、显影变淡或完全不显影,侧支静脉异常扩张。结论CVST主要累及横窦及上矢状窦中段,常同时阻塞多个静脉窦;常见的直接影像学特征有条带征、三角征及血管充盈缺损;间接影像征象有脑水肿、脑出血、静脉性脑梗死等。了解脑静脉及静脉窦的结构及CVST影像学特征对CVS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描述肺静脉的解剖变异并分型,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和心胸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应用MS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成像(MIP)和容积重建(VR)观察肺静脉解剖结构,对其分型并统计出现频率。结果共同静脉出现率38.8%,副肺静脉出现率14.8%,均无性别差异。左心房-肺静脉连接方式可分4型:标准型最常见,有130例(52%);共干型83例(33.2%),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副静脉型23例(9.2%);混合型14例(5.6%),最少见。两侧肺静脉引流模式的变异率为54%,右侧26.8%,左侧42%,均无性别差异。结论肺静脉具有较大变异性,MSCT可详细显示肺静脉,是研究其解剖结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