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内镜诊治技术和相关器械的发展及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ESD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有一定优势,而对于病变较大、基底广泛粘连和侵及肌层及浆膜层等情况,有复发及穿孔风险.在此基础上针对消化道全层"主动穿孔"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一经提出,就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  相似文献   

2.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肿瘤全层切除术(EFR)等[1-2].近来还出现了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我们在上述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对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采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胃镜发现并由超声内镜和CT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若出现穿孔或难以完整切除的情况则给予腹腔镜介入治疗.结果 共对20例患者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操作时间40~ 120 min,平均74.8 min.切除肿瘤的最大直径1.5 ~3.5 cm,平均2.6 cm.其中3例因出现较大穿孔而需腹腔镜介入进行全层切除.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17例为间质瘤,3例为平滑肌瘤.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部分肿瘤的完整切除需要腹腔镜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辅助下,针对胃及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方法.方法 患者选择标准:(1)最大直径< 2.0 cm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2)最大直径<1.2 cm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3)肿瘤向腔内生长.(4)无肿瘤转移的其他影像学证据.入选病例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方法治疗黏膜肌层的肿瘤,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结扎方法.结果 6例病变位于胃固有肌层的SMT(胃底4例,胃体1例,胃窦1例)采取内镜下结扎方法治疗;19例食管黏膜肌层SMT采取内镜下EMR治疗.25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术后复查超声内镜创面愈合,病变无残留.结论 EUS在选择间叶源性肿瘤治疗方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为病人选择个性化治疗,使内镜下治疗更安全、有效.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内镜下结扎治疗,与内镜下剥离治疗相比,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20例,择期行全麻下EFR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预切开肿瘤周围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2)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沿肿瘤周围分离固有肌层至浆膜层;(3)应用Hook刀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4)胃镜直视下应用Hook、IT刀或圈套器完整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肿瘤;(5)应用金属夹缝合胃创面。结果20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中,病灶位于胃底9例、胃体11例。EFR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未使用腹腔镜辅助;EFR时间为60—145min,平均85min。切除肿瘤最大直径1.8~3.5cm,平均2.6cm;病理诊断为问质瘤13例、平滑肌瘤4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一例出现胃出血、腹膜炎体征及腹腔脓肿,术后3d造影无一例造影剂外漏和胃排空障碍。住院天数3~8d,平均5.5d。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7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FR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切除更深的胃壁肿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资料,它的开展可进一步扩大内镜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3-01/2015-01接受内镜治疗的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资料,总结并分析其手术并发症、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42例患者,20例接受ESD,15例接受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7例接受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其中1例因较大穿孔、2例腔内外生长实施腹腔镜修补及辅助全层切除,1例出现出血,开腹止血修补,成功率90.48%.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通过保守治疗恢复,无迟发性穿孔.EFR组实施胃壁全层切除,主动穿孔,并在内镜下完全缝合胃壁缺损.42例患者术后均接受6-28 mo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以ESD为基础的内镜切除技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呈腔内外生长的瘤体完整切除需要腹腔镜帮助.  相似文献   

7.
近年随着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与内镜超声在临床的应用,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 submucosal tumor,SMT)发现率明显提高[1].由于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大多为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具有恶变潜能,需切除治疗[1].过去,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2],但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尤其对位于近贲门或幽门的SMT,切除后常出现反流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自2008年起,台州医院内镜中心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十字切开肿瘤顶部黏膜与传统环形切开相比,肿瘤更易暴露,便于剥离,因此本研究探讨这2种不同黏膜切开方法对ESE治疗起源于胃固有肌层SMT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间我院12例经内镜超声检查(EUS)及胸部CT证实为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患者,均接受了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在隧道内完整切除肿瘤,瘤体大小1.5~3.0 cm,平均1.9 cm,术后病理证实平滑肌瘤10例,间质瘤2例,无1例需中转外科手术;其中4例出现皮下气肿,1例出现气胸,无术后出血发生;随访1~10月,无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种常见的内镜治疗方法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1至2013年共70例患有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病例,根据肿瘤的位置及深度采用三种常见的内镜治疗方法给予切除。三种方法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全层切除术(EFR),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切除肿瘤术后均经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病理检测,检测指标为CD34、CD117、Dog-1、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Ki-67以及核分裂数。结果共有35例患者接受ESE治疗,其中2例出现穿孔,通过钛夹修补;27例接受STER治疗,未出现穿孔并发症;8例接受EFR治疗,均有"人工"穿孔,通过钛夹完全修补。所有70例经过治疗后均完全康复,未追加外科手术治疗。结论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可通过内镜治疗成功切除,可逐步替代外科手术治疗,且有更大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的内镜下结扎剥离术(ESD-L)对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经超声胃镜检查证实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直径≤12 mm的黏膜下肿瘤(SMT) 60例,先行应用常规ESD术剥离至固有肌层深部后,继而对瘤体及其底部固有肌层充分结扎,结扎后继续剥离直至完整剥离瘤体.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0例病变全部完整切除,10例出现穿孔,行全层切除后金属止血夹封闭创面,未转外科手术,无其他并发症发生.60例均获得病理诊断,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应用剥离后结扎再剥离的改良ESD-L术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既能达到完全剥离,减少病灶残留的治疗目的,又能降低因实施全层切除而导致胃壁穿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 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共分为五层: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浆膜(食管无浆膜层,固有肌层外仅有一层薄如蝉翼的外膜)。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物属于间叶性肿瘤,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神经鞘瘤、平滑肌肉瘤及恶性间质瘤等~([1]),其中平滑肌瘤为良性病变,间质瘤和神经鞘瘤为良性,但具有潜在恶变可能~([2]),平滑肌肉瘤和恶性间质瘤为恶性病变。虽然病变大多数为间质瘤和平滑肌瘤~([3]),但定期的胃镜复查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  相似文献   

13.
背景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临床医师常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切除;然而对于胃底黏膜下肿瘤应用传统方法有诸多缺点,应用悬吊法辅助EFTR可解决传统方法的弊端,对其效果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尚不多.目的探讨“悬吊法”在胃底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全层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消化内科2017-08/2021-06期间22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患者接受EFTR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传统EFTR组和改良“悬吊法”+EFTR组.对照组12例患者进行传统EFTR,观察组10例患者进行改良“悬吊法”+EFTR.比较两组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缝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缝合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悬吊法”+EFTR可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及创面缝合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对于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是一种安全的、可行的、有效的方法,适合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治疗源于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所有内镜下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10年12月至2013年10月33例经病理证实为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详细记录临床病理表现、超声所见、内镜切除的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33例患者其中22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例接受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其中ESD治疗中有5例穿孔,气胸1例,均内镜下处理以及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EFR患者因穿孔大转行腹腔镜手术治疗。33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月随访,无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辅助内镜下治疗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内镜浆膜下肿瘤切除术(ESSD)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ESSD的6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病理、并发症等。结果 纳入的6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1例患者发生浆膜面穿孔。肿瘤平均大小(27.5±10.0)mm,手术平均耗时(49±18)min。术后病理均提示为低危险度间质瘤。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SSD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对固有肌层起源肿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内镜微创技术飞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 exavaton,ESE)、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消化道管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和隧道内镜技术(tunnelling endoscopic technique)的治疗范围已从黏膜病变扩展到固有层肿瘤,使大量患者免受了外科手术之苦.但对于消化道壁巨大的或者向腔外生长的黏膜下肿瘤( SMTs),单纯内镜治疗风险较大,联合腹腔镜治疗的双镜联合技术应运而生.我院内镜中心在既往与普外科合作开展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胃肠肿瘤技术成熟的基础上,近期与胸外科合作,行胸腔镜联合内镜治疗食管来源于固有肌层多发平滑肌瘤1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例中内镜下的手术采用的是隧道内镜技术,保证了手术区食管黏膜的完整性,避免了常规胸腔镜手术较易出现的黏膜破损而致术后瘘的并发症,国内外鲜见类似报道.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5岁,因反复剑突下疼痛2个月入院.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距门齿约25 cm处见一包块样隆起,表面光滑,活检钳探查滑动感不明显(图1).超声内镜检查示: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呈均匀低回声,病变最大切面2.0 cm×2.5 cm(图2).拟行保留食管黏膜内镜下切除术.术中内镜先端安装透明帽,内镜用二氧化碳(CO2)泵持续泵入CO2气体,首先于包块上段食管注射0.2%美蓝使局部黏膜隆起,三角刀沿食管纵轴线性切开表面黏膜长约2.5 cm(图3),沿切口进入黏膜下进行包块分离,分离过程中可见包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纵行平滑肌(图4),完整切除包块后可见浆膜层(图5),采用Olympus HX-610-090型钛夹夹闭食管黏膜切口(图6),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无病变残留.  相似文献   

18.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白光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EUS)下可见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团块,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及病理检查有利于术前诊断。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近年来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基础上发展了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多种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该文就近年来内镜在诊断及治疗胃间质瘤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经超声内镜和CT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全麻下行STER治疗:(1)内镜寻找到肿瘤,并准确定位;(2)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3)内镜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4)缝合黏膜切口。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26例中,食管14例,贲门7例,胃5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者11例,深层者15例,其中2例胃SMTs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STER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直径1.0~3.2cm(平均1.9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25~145min,平均68.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用金属夹4—6枚,平均5枚。术后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7例,间质瘤7例,血管球瘤1例,神经鞘膜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皮下气肿2例,左侧气胸伴皮下气肿1例,气腹2例,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一例出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无一例发生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继发感染。随访3~9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并可避免消化道漏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