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肝衰竭相关指南中也对激素的应用谨慎推荐。但是从最新的研究可见,肝衰竭早期或者前期应用激素治疗可能患者受益更多。年龄、病情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肝衰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均会影响治疗效果,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和剂量、时机仍需要继续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救治仍然相当困难,内科多采用综合支持治疗[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方法之一,但激素疗法目前在临床上尚存较大争议.《肝衰竭诊疗指南》[2]中指出:目前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及急性乙醇中毒(严重酒精性肝炎)等是其适应证,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衰竭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可酌情使用.目前国内学者在应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反对者占多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胃肠道激素的角度探讨犀角散加味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内科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犀角散加味。用药2周观察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统计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结果]犀角散加味治疗HBV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能够升高血清P物质(SP)及胃动素(MTL)水平,下调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肝衰竭发生率。[结论]犀角散加味可调整肝衰竭前期患者体内胃肠激素水平,阻断肝衰竭前期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据《Hepatology》2014年2月报道】题:激素在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作者Karkhanis J等)药物诱导以及原因不明的肝衰竭可能类似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的改变,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应答。为了评估糖皮质激素是否能改善暴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引起的或原因不明的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及其疗效是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哥伦比亚大学的Karkhanis等对1998-2007年的自身免疫性、原因不明以及药物导致的急性肝衰竭(ALF)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主要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乙肝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及早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或早期患者65例,根据治疗期间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分为治疗组(30例使用激素)及对照组(35例不使用激素)。所有患者均使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抗病毒、常规护肝药物及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d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针剂5mg/d灌肠治疗,使用时间为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周生存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激素使用1周时,患者血清TBil显著下降(由201.5±87.3μmol/L下降至135.4±58.9μmol/L),PTA迅速回升[由(42.8±12.2)%回升至(64.0±17.1)%]。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的改善比例和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感染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降低,且不影响患者病毒学应答。值得注意的是,激素治疗显著降低肝衰竭前期患者进展为肝衰竭的发生率(7.7%VS73.3%;P0.01);而且,治疗组患者4周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vs 77.1%;P0.05)。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糖皮质激素使用后的不良反应。结论: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及早期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是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叙述了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法,指出尽管国内外对肝衰竭诊断存在不同观点但也渐趋一致。目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是较常用的评判肝衰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方法。经过长期探索和努力,发现内科综合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能显著提高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认为干细胞移植是未来临床治疗肝衰竭的新方法,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抑制疾病前期过强的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破坏和促进疾病后期肝细胞的再生是治疗的关键,而糖皮质激素(GC)作为传统免疫抑制剂却在临床应用中备受争议。通过动态监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来判断患者所处免疫阶段,并在此前提下合理使用GC能更好地发挥激素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该文就国内外有关GC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原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在肝衰竭发病初期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作为免疫和炎症抑制剂,可作为治疗肝衰竭的方法之一,但激素用于肝衰竭治疗目前在临床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糖皮质激素用于肝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并对糖皮质激素用于肝衰竭治疗的争议焦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肝衰竭的重症监护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衰竭由于肝脏严重损伤,多系统脏器功能发生障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病死率极高。重症监护手段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并为患者赢得肝移植的宝贵时间。由于肝衰竭的特殊性,如血液动力学、凝血机制以及肝脏代谢等异常,使得肝衰竭的重症监护治疗与其他重症患者的监护治疗不同,必须具有其独特性。本文就肝衰竭的重症监护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肝衰竭患者447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IP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另随机选取同期住院且年龄相近未合并肺部感染的肝衰竭患者49例作为对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衰竭合并IPA的危险因素。结果 447例肝衰竭患者发生IPA 43例(9.6%)。年龄(P=0.023)、合并肝性脑病(P=0.021)、长期广谱抗菌药物使用(P=0.007)、激素的应用(P=0.016)和深静脉置管(P0.001)是I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衰竭合并IPA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部CT改变以双肺多发结节、肿块影和近胸膜楔形实变较常见,典型的晕轮征和空气新月征较少见。35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30例好转或治愈,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肺部感染,其余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全部死亡。结论肝衰竭患者存在诸多发生IPA的危险因素,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并发感染是肝衰竭常见的并发症,肝衰竭患者细菌及真菌的感染率可高达80%,主要有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细菌感染直接影响到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同时可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发现和判断肝衰竭患者并发细菌感染,并予以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关系到肝衰竭救治的成败。因此,熟悉肝衰竭并发细菌感染的原因、诱因,综合应用检验手段和临床经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最大程度地控制细菌感染,在肝衰竭的救治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 - on -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以及慢性肝衰竭[1].在我国,感染是导致肝衰竭的主要因素,其中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炎症活动是主要原因.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至2006年来自北方十三个省市自治区1977例肝衰竭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HBV感染占所有肝衰竭的82.8%[2].我国大部分HBV感染相关性肝衰竭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支持、免疫调节和防治并发症等.由于肝衰竭极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症候群,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病死率居高不下.此类患者体内往往存在高水平的HBVDNA,因此近年来对于应用抗病毒治疗提高本病的生存率进行了有意义的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安全性。方法 4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肝、肾功能、HBV DNA定量等指标的变化。动态监测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淀粉酶。结果在治疗24周后,4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生存34例(74%),生存患者血清HBV DNA全部阴转,肝功能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应用恩替卡韦有关的乳酸酸中毒和肾损害发生,也未见血清肌酸激酶或淀粉酶升高现象。结论恩替卡韦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4.
糖皮质激素治疗非感染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广利  王伟  刘同刚 《肝脏》2010,15(1):68-69
国内外尚无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既往文献报道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无效,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未将肝衰竭患者按病因、临床类型进行分层观察分析。自2003年始,我们系统观察了糖皮质激素对非感染性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发表的以糖皮质激素为干预措施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1148例肝衰竭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一般对症支持治疗比,糖皮质激素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RR=1.42,95%CI(1.27,1.58),P<0.00001]、降低TBIL[MD=-84.36, 95%CI(-115.70,-53.02),P<0.00001]、升高PTA[MD=16.96, 95%CI(3.46,30.47),P=0.01]、降低早期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RR=0.29, 95%CI(0.20,0.43),P<0.00001],但在降低ALT、感染、出血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漏斗图结果示图形对称性一般,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较一般治疗疗效好,可减少早期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合理使用激素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一种严重的肝损伤,包括肝脏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可能由多种病因导致,主要特征为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1]。目前,内科支持治疗仍是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手段,但探索更经济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的脚步从未停止,特别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充满了争议,但是临床上的应用始终没有停止过。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属甾体类化合物,是由肾上腺以昼夜节律方式合成和释放的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汁淤积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激素治疗转归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住院的AIH、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AIH-LC)、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衰竭(AIH-LF)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胆汁淤积型AI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激素治疗患者的好转率及未应用激素治疗的原因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胆汁淤积型AIH患者181例,其中AIH组15例、AIH-LC组142例,AIH-LF组24例,男女比例1∶11.1,符合抗核抗体阳性和(或)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的1型AIH患者占96.7%(175/181)。胆汁淤积型AIH患者中以肝硬化所占比例最高(78.5%)。3组患者在年龄、Alb、PTA、ALT、AST、GGT、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836、13.271、41.819;χ~2值分别为29.153、22.759、8.826、26.942,P值均0.05)。181例胆汁淤积型AIH患者总体治疗好转率为36.5%,其中AIH组好转率最高(66.7%)。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共35例,占19.3%,其治疗好转率显著高于未应用激素治疗患者(57.1%vs31.5%,χ~2=8.009,P=0.005)。感染、腹水和消化道出血是未应用激素治疗的主要原因。结论 AIH出现胆汁淤积以女性、肝硬化以及1型AIH者最为多见,且激素治疗有效,但其应用比例较低,感染、腹水和消化道出血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常见,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目前,关于急性肝衰竭胃肠动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探讨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胃肠激素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探讨改良SGA评分在慢性肝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分析8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入院或确诊时的营养状态,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计算改良SGA评分。给予患者胃肠道内外混合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改良SGA评分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营养学评价应用。结果在入院或确诊时慢性肝衰竭患者能量摄入明显下降(18.37±5.08)kcal.kg-1.d-1,营养组分不合理,皮褶厚度下降(16.70±5.36)mm,改良SGA评分升高19.05±2.67,经营养支持治疗后改良SGA评分下降。结论慢性肝衰竭患者存在能量摄入不足,营养不良,改良SGA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者营养不良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9月到2013年3月住院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患者73例,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与中晚期、AFP正常组与升高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病死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肝衰竭病死率低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低于中晚期,AFP升高组的病死率低于 AFP正常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短期抗病毒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活的3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治疗6个月后17例肝功能由Child-Pugh C级恢复至 A级,8例肝功能由 Child-Pugh C级恢复至B级,5例仍为肝功能Child-Pugh C级。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优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早期患者优于中晚期患者,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