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牙种植是近年来国内飞速发展的口腔医疗技术,锥形束CT(CBCT)的出现推动了牙种植的快速发展,而牙种植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CBCT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应用。本文从CBCT图像中可以观察到的有关上颌窦的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临床工作中的一些治疗体会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国内广大口腔种植医生了解和更好地使用CBCT,进一步推进口腔种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在骨质疏松老年人微创种植牙上颌窦底内提升手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2月一11月间26例老年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同期微创种植牙骨质疏松患者,应用CBCT影像诊断系统对上、下颌骨进行标准轴面、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建,同时进行曲面体视图,获得准确数据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牙列缺损患者术前设计、术中引导、术后回访。结果:CBCT辅助上颌窦底内提升后同期植入37枚种植体,术后未发生上颌窦炎、窦底粘膜穿孔等并发症;有2例患者种植术后1 d出现术区面部软组织肿痛,鼻腔间断性出血,考虑有局部上颌窦粘膜破裂,局部使用抗生素术后5d后症状逐渐消失;术后6个月二期修复前CBCT检查种植体骨结合良好,二期修复负载后6个月随访观察种植体骨边缘吸收稳定,无种植体失败。结论:CBCT可以辅助医生顺利完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上颌窦内提升手术,为老年口腔微创种植术前制定设计方法,术后检查随访提供辅助分析条件。  相似文献   

3.
378枚Anthogyr种植体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Anthogyr种植系统在牙体缺失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2002-2007年221例、378枚Anthogyr种植体进行1-5年的临床评价,采用Albrektsson种植体成功标准.结果:1枚中心螺丝折断,1枚Ⅱ期手术前松动最终拔除;经过相应的治疗后重新植入种植体,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观察期内成功率达99.5%.结论:Anthogyr在种植修复中良好的效果令人满意.合适的适应症、严谨的手术计划、规范的手术操作、合理的应用骨增量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口腔激光医学是口腔医学中的新兴学科,其相应的诊疗技术可应用于口腔医学各领域,特别是口腔外科、牙周、种植、儿科、牙体牙髓病等专业,从而显著提高诊疗水平、临床效果和患者舒适度,已被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口腔激光医学正在蓬勃发展,推广和规范口腔激光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5.
口腔颌面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改变了传统口腔X线成像技术手段。在牙体牙髓病领域,CBCT作为一种非常可靠的、非破坏性的检查方法,其亚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数百兆的大数据图像信息构成了对牙体牙髓病进行精准诊疗的技术平台,为循证医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无疑,口腔医学影像大数据时代使得对牙体牙髓组织超微结构行创新性精细诊断成为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评价在不便使用导板引导的情况下通过手感控制技术实施微创种植的适应症、技术要点、理论基础、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在国内多个牙种植医院和中心随机抽取1000例接受手感控制微创种植技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对该术式应用范围、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种植体的存留率进行评价。结果:1000份病例共2296枚种植体被纳入本研究,包括下前牙区356例(854枚),上前牙区387例(976枚),前磨牙及磨牙区257例(466枚)。其中骨量正常,种植位点牙槽嵴颊舌向最小厚度∈(3.5,∞mm),植体187枚;中度骨缺损,种植位点牙槽嵴颊舌向最小厚度∈(3mm,3.5mm),植体1410枚,重度骨缺损,种植牙位牙槽嵴颊舌向最小厚度∈(2.5mm,3mm),植体699枚。术中术后无一例发生受植床骨壁穿通、损伤邻牙及周围组织等严重手术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所有种植体均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随访两年期内9枚种植体脱落,两年存留率99.61%。结论:"手感控制微创种植技术"是一套具有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内容的种植外科手术方法,是一把开展微创种植手术的通管钥匙,若与其他种植技术配合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种植外科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保障和提高种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微创拔除较为困难上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就诊广州市海珠区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断为上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共计78例,排除拔牙禁忌证,锥形束CT(CBCT)检查评估患牙位置与毗邻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利用微创拔牙器械与方法拔除患牙。术后1周评估微创拔牙方法的效果以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78例微创拔牙手术时间为3~ 45 min,平均13 min。手术期间患者感觉无明显不适,微创拔牙术后不良反应较低,78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结论微创拔牙在拔除较为困难的上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中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创环切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并评价其美学效果。方法:选择牙槽骨骨量充足的30例患者作为微创组,使用微创环切术植入ITI柱状螺纹种植体30枚。并选择同期行单牙位常规翻瓣种植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和修复后的美学效果。结果:微创环切术在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和修复后美学效果等较常规翻瓣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只要严格选择适应症,规范手术操作,微创环切术较常规翻瓣术的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小,,晦床效果和美学效果更佳,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口腔医学》2017,(12):1144-1147
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是一种新型的口腔影像学检查方法,它的放射剂量低、图像失真少、空间分辨率高,正逐步应用于口腔临床各个学科的诊疗中。与传统影像学方法相比,CBCT在诊断遗漏根管、根折和根管穿孔,观察根尖周病变,判断根管疗效及辅助疏通钙化根管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充分利用CBCT的辅助检查,将对牙体牙髓的临床诊疗产生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胡开进 《口腔医学》2015,35(2):81-84
牙拔除术是口腔外科最常见、最基本的治疗操作,随着医学的进步,微创的器械,微创的方法,微创的理念在牙拔除术中有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微创技术在牙拔除术中的使用进行阐述,为其在牙拔除术中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锥形束CT(CBCT)辅助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累及范围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诊断为慢性根尖囊肿的CB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42例,观察X线根尖片及CB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综合评价CBCT在辅助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累及范围中的应用效果。结果:CBCT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累及范围的能力显著优于X线根尖片,42例均能通过CBCT准确诊断囊肿累及患牙,并于根管治疗后根尖囊肿如期愈合。结论:CBCT能够辅助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的累及范围,并指导临床医生判断受累患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建立基于CT图像三维重建系统进行颌骨的三维形态、骨量、密度分析和手术设计,最大限度利用牙槽骨骨量且考虑生物力学原理,指导种植手术,提高种植成功率.方法:通过CT采集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图像二维成像生成全景片、三维数据采样、图像预处理、边缘提取和轮廓跟踪、三维建模及平面拟合、造型显示和交互设计形成三维立体颌骨图像,进行种植动态模拟设计,建立牙种植导航系统.结果:该定位系统对种植的颌骨牙槽骨高度、宽度、形状、骨缺损的准确位置、骨质的密度、骨皮质和骨松质的比例、下颌管的走行、切牙管的位置和大小、颏孔的位置、鼻腔底和上颌窦底的位置和形态等重要结构均能得到良好显示.为人工牙种植术前的手术方案设计提供放射学的颌骨评估基础,建立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T图像三维重建口腔虚拟种植导航系统,指导了临床口腔种植体定位设计,大大提高了种植牙手术成功率.结论:基于CT技术三维重建的导航牙种植快速定位系统,极大地提高手术的准确性,种植手术的风险大大减少,达到了牙种植体的智能设计与智能种植,提高牙种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螺旋X-CT三维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螺旋X-CT图像三维重建系统,进行颌骨的三维形态、骨量、密度分析和手术设计,由此制定种植外科手术计划,实现CT三维成像在口腔种植的手术仿真及导航。方法将螺旋X-CT成像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三维可视化原理相结合,利用口腔X线Cr序列切片,重构三维实体并获得多平面重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计算颌骨的骨密度,进行种植动态模拟设计,建立牙种植导航系统。结果该成像技术对种植的颌骨牙槽骨高度、宽度、形状、骨缺损的准确位置、骨质的密度、骨皮质和骨松质的比例、下颌管的走行、切牙管的位置和大小、颏孔的位置、鼻腔底和上颌窦底的位置和形态等重要结构均能得到良好显示。为人工牙种植术前的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放射学的颌骨评估基础,建立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r图像三维重建口腔虚拟种植导航系统,指导了临床口腔种植体定位设计。结论螺旋X-CT三维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定位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手术的准确性,种植手术的风险大大减少,达到了牙种植体的智能设计与智能种植,提高牙种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评价CBCT在口腔种植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应用普兰梅卡锥束CT,对134例患者颌骨拟手术部位进行CBCT扫描,获得三维图像,。结果:CBCT正确指导了100例202个区域的牙种植术,为种植体直径、长度、植入轴向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并成功完成了种植及辅助手术。结论:CBCT在口腔种植术前检查、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中均起关键作用,增加种植体植入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极大的提高了种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微创理念强调“以对机体最小的创伤来达到诊断及治疗疾病目的”,该理念最早产生于外科,目前在口腔医生尤其是儿童口腔医生的诊疗活动中,微创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儿童口腔疾病的微创诊疗技术。本文将就该系列技术做一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口腔颌面影像技术与诊断》由王照五、许来青、曹均凯主编。该书分医学X线影像基础、平片系列、曲面体层影像技术与诊断、CBCT影像技术与诊断四篇24章介绍口腔颌面影像技术与诊断。其重点将影像技术操作、影像解剖分析与影像诊断相结合,从口腔影像临床实践出发介绍X线基础知识、口腔X线机的构造和成像原理,牙片、[牙合]片、颞下颌关节、上颌骨、下颌骨、唾液腺等系列投照法,曲面体层机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曲面体层影像的临床应用,CBCT影像技术在牙体牙髓疾病、牙槽外科、修复种植、颌面部创伤、颞下颌关节疾病、颌骨囊肿及肿瘤等疾病中的应用。内容实用,图片丰富。该书从第2章~第9章附有视频二维码,以动态、直观形式的介绍相应章节内容,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视频。书号9787030625465,全书1000000字,688页,定价每本300元,2019年10月1日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结合式Branemark牙种植系统的疗效与成功率。方法 :对122例缺牙患者共植入296枚牙种植体 ,临床追踪观1~8年。结果 :种植体8年累计成功率为90.5%。结论 :Branemark骨结合式牙种植体是一套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种植体系。认真选择适应症 ,严格的无菌和微创操作 ,合理的修复设计及每年一次的定期护理是种植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腔种植逐步发展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的一种重要修复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口腔种植中的影像学应用主要包括测量设计,确定种植体直径、长度和植入位置.制定治疗计划;制作手术导板,将术前规划准确地转移到实际操作中,简化手术过程;术后随访评估。临床上与口腔种植学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根尖片(periapical radiograph)、曲面体层摄影(panoramic tomographv)、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和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本文对口腔种植领域中常用影像学方法尤其是CBCT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处理钙化根管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诊治的钙化根管患牙,采用CBCT扫描,处理所得数据,获得牙体和根管的三维立体图像以及任意平面图像.确定根管形态、根管钙化段的位置、钙化长度等,在牙科显微镜引导下使用超声器械疏通根管,统计成功率.结果 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根管形态及走向、钙化部位、钙化部分的长度及变化趋势:36例钙化根管中,成功疏通的根管有34例,成功率为94.4%;另有2例为根管全段钙化.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根管治疗,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结论 CBCT可直观准确地反映钙化根管的位置,根管形态及走向,为根管治疗提供可靠信息.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是处理钙化根管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颌后牙区舌侧埋伏阻生牙拔除术中微创技术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综合科就诊需拔除下颌后牙区埋伏阻生牙的患者19例,术前经锥形束CT(CBCT)准确定位,选择舌侧翻瓣,利用气动式外科专用切割手机与外科动力钻精确去骨和分牙,微创拔除患牙。结果 19例患牙及牙根均顺利拔除,手术时间14~26 min,平均20 min。所有患者术后反应较轻,均无明显肿胀。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舌麻木、损伤邻牙等并发症,创口均一期愈合。结论 对于下颌后牙区舌侧埋伏阻生牙,术前经CBCT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舌侧切口,利用气动式外科专用切割手机联合外科动力钻微创拔除,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