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亳州市人民医院106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腹腔镜组(53例)和传统手术组(53例)。传统手术组采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而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2组患儿的手术情况、住院情况、并发症、隐匿性疝、对侧疝突出、复发情况。 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疼痛时间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4、19.072、58.681、14.511、4.981,P均<0.001)。腹腔镜组住院费用(4 152.85±541.59)元高于传统手术组(3 860.71±459.7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4,P=0.003);腹腔镜组住院时间(2.07±1.12)d与传统手术组(2.14±1.4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3,P=0.785)。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传统手术组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4,P=0.003)。术后腹腔镜组对侧疝突出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9.4%,P=0.003);隐匿性疝发生率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0%比0,χ2=5.248,P=0.022);2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3.8%,χ2=2.038,P=0.153)。 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儿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儿迅速康复,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小儿腹股沟疝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00例(腹腔镜手术组)运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另100例(传统开放手术组)使用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二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较传统开放手术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均明显减少,但住院费用高于传统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切口小,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较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潮安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部小儿腹股沟斜疝200例,全部研究对象均根据患儿家属的治疗意愿分组,观察组采用患儿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切口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切口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显著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部切口腹腔镜手术与腹横纹下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例单侧小儿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实验组(n=104)与对照组(n=96),实验组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采用腹横纹下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对侧隐匿性疝发现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门诊随访12~18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疝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术中失血量、对侧隐匿性疝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但住院总费用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横纹下小切口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损伤小、术后康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便于术中发现存在的对侧隐匿性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行疝囊高位结扎的658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腔镜组(n=476)与传统组(n=182),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3年复发率、对侧异时性疝发生率。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及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腔镜组无对侧异时性疝发生,传统组对侧异时性疝发生率为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0.42%与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良好,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并能有效防止对侧异时性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开放性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优缺点,评价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14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行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行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二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术后复发等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04、15.759、14.216,P=0.0013、0.0004、0.0087)。二组患儿在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7,P=0.481)。结论 腹腔镜下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操作简捷、对精索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疝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就诊的腹股沟斜疝患儿60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380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20例,采用传统腹横纹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比较二组患儿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切口较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3、2.451、2.472,P均〈0.05)。观察组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7,x^2=6.435、30.746,P均〈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安全可靠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腹股沟区隐匿性疝,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制双钩疝针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97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9)术中分别采用自制单钩疝针和双沟疝针进行穿线和结扎。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根据患儿个体病情完成6~31个月随访,对比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低,且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01);此外,观察组患儿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家属满意度高,其中并发症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钩疝针能够使经腹壁穿刺导入和牵出结扎线保持在同一路径,仅穿刺腹壁一次便可完成手术,应用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够明显降低术源性损伤和手术时间,利于提高手术的时效性和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改造气腹针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91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41例和传统组50例,其中腹腔镜组患者行改造气腹针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组患者行传统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其中3例术前诊断为单侧疝者,经术中证实为双侧疝。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均较优(P0.05)。此外,2组患者术后的阴囊水肿发生率、阴囊积液发生率、睾丸发育异常率及疝复发率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均较低(P0.05)。结论改造气腹针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其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同时还可以发现对侧隐匿疝,避免二次手术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改良双钩疝针法在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腹股沟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110例)及对照组(100例)。2组患儿均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给予改良单钩疝针法手术,治疗组给予改良双钩疝针法手术。比较2组手术临床指标,并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36%vs 16.00%,P0.05);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91%vs 8.00%,P0.05)。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改良双钩疝针法可缩短腹股沟疝患儿手术时间,促进其恢复,并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及手术方法、优缺点。方法:对比分析843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与519例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开放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隐匿疝的发现、麻醉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均治愈。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隐匿疝的发现、麻醉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明显优于开放组,住院费用略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复发1例,复发率0.1%;开放组复发11例,复发率2.1%。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麻醉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术中可及时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疝、双侧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47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资料,其中23例行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采用全身麻醉;24例行传统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开放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与开放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缩短(8.26 min vs.36.54 min),术中出血量降低(0.63 m L vs.4.15 m L)、术后住院时间减少(1.39 d vs.3.75 d),但住院费用增加(6 682.18元vs.4 385.9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无术后并发症,开放组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阴囊血肿3例,皮下血肿2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20.8%,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下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具有微创、无明显瘢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单孔法与双孔法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的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患儿行双孔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试验组患儿采用单孔法腹腔镜疝下囊高位结扎术。比较2组患儿手术时间、对侧未闭鞘状突发生率、切口大小、术后24 h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中切口(7.40±1.01)mm小于对照组(9.58±1.56)mm,试验组并发症发生虑3例(6%)低于对照组10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对侧未闭鞘状突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术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均安全有效,单孔法操作相对困难,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太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所行手术的不同进行分组,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者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手术治疗,2组均于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记录术后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术后患儿康复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和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确诊治疗的腹股沟疝患儿共68例,根据入院时间前后(分界点为2020年11月左右)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患儿34例。常规组患儿实施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儿实施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手术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等。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9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复发率2.94%(1/34)显著低于常规组14.70%(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例(2.94%)显著低于常规组6例(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疝囊高位结扎术较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疝更加安全可靠,术中出血量小,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平谷医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患者94例,根据所行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7例。试验组行切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行开放疝囊高位手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统计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手术、住院及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试验组阴囊水肿及继发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可显著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手术指标的同时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疝针法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307例资料,依手术方法分为双疝针组及常规组。双疝针组患儿行双疝针法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58例;常规组行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49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 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均较少(<1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双疝针组(8.07±2.51)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8.12±7.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双疝针组1.89%(3/158)较常规组2.68%(4/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疝复发率:双疝针组0.63%(1/158)较常规组1.34%(2/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 结论双疝针手术相对于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孔与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福建省石狮市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单孔组(38例)与二孔组(88例),比较2组患儿下床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发生阴囊水肿及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的下床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阴囊水肿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二孔法比较,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本组患儿分别行单孔法及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复发率。 结果单孔组手术时间(12.4± 2.0)min多于双孔组(11.3±1.4)min,阴囊血肿发生率(11/72)高于双孔法(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两种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单孔法手术时间稍长、阴囊血肿发生率稍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不同手术路径及缝合方法治疗小儿疝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便捷性。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6例腹股沟疝患儿根据具体情况分为3组,60例行腹腔镜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A组),26例于腹腔镜下双重结扎内环口(B组),20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并用脐内侧韧带覆盖内环口(C组),观察对比3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操作难度、围手术期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3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术后1例脐部切口发生线结反应,余均无大出血、肠管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无明显疼痛。3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5个月3年,A组复发2例,B组术后2年复发1例,C组无一例复发。A、B两组复发率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小儿疝应依据患儿年龄、疝环类型与大小、初发复发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主要步骤"疝环高位缝扎"不变的基础上,灵活选择附加术式,以期取得更完美的疗效。对于巨大疝及年长患儿单纯行腹腔镜单重或双重高位结扎疝囊是不够的,镜下用脐内侧韧带覆盖内环口是有必要的,且操作便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